首页 >
新建陆军
✍ dations ◷ 2025-04-25 05:30:59 #新建陆军
新军全称“新建陆军”,是清朝政府于甲午战争之后编练的新式陆军军队,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事制度、训练以及装备,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新军为中国军事制度带来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肇端。1911年,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各地新军成为辛亥革命主力之一。最终,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拥兵倒逼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故中国学界将新军定义为清朝的“掘墓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编练十营定武军,分别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马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接手“定武军”,在天津小站训练部队(人称“小站练兵”),改为“新建陆军”,一切依照德国与日本的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监督,更把规模扩至七千士兵,参照德国陆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警、步、马、炮、工、辎等兵科。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制步、马、炮、工等13营,共二千余人。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编,划归其武卫右军。庚子事变中,武卫军诸军损失惨重,惟袁世凯所部右军及右军先锋队得以保存实力,成为清朝北方仅剩的新军武力,1902年改名常备军,庚子新政中加入全国新军改编。1905年2月28日,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即全国各镇统一数字番号。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共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1911年清亡时,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2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新军采取的是行省(城市)加上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不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混成协在中国不算是战时编制。因为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各省各自编练新军达到协的标准,呈请练兵处(后为陆军部)批准成协,如果审批通过则授予无数字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或有数字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一部分混成协是以上的两种番号都经历过,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改称“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各省编炼新军达到一镇的标准,报陆军部审核后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陆军部派员亲临校阅,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陆军”,原名“定武军”。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主要军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军旧部组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1907年,从六镇各抽调一部分官兵,编成第二十镇。辛亥革命时期,冯玉祥任第40协第80标第三营管带。1909年,袁世凯被开缺回乡。北洋六镇高层,有所调整。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成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并且裁减原有的旧军(防军、练军、绿营),剩下的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后备军及巡警营(即宪兵)。清政府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到清朝覆亡的时候,全国已练成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为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 (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 (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建军初期,全军由一名总统(即袁世凯)统率,有左右两翼(相当于旅),每翼有一名翼长、一名统领和两名分统负责;翼下面为营,有统带官和帮统官各一名;营下面为队(相当于连),由一名领官管理;队下面为哨(相当于排),由一名哨官和两名哨长负责;最下面为棚(相当于班),有正副头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新军机关以总部为首,其下有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清政府推行“新政”之后,新军改为常备军制,并因人数的增加,故以改编作镇、协、标、营、队、排、棚,各级军官改称统制﹑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每镇额设官兵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军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选拔标准较以往严格,对年龄、体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规定。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由于使用西方军队方式编练、采用西式装备,需要从军者拥有文化知识,故对知识分子优先录取。而在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的背景下,更促成知识分子加入新军,以谋求个人出路。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广东、广西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军大起义。
相关
- 气溶胶气悬胶体(aerosol;又称 气溶胶、烟雾质),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颗粒物质则被称作悬浮粒子,其粒径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间,根据其生成原因
- 粘菌素粘杆菌素(Colistin),又名克痢霉素、多粘菌素E,是一种多粘菌素类多肽抗生素,是两种环状多肽——粘杆菌素A和B的混合物。可由多粘芽肥杆菌变种粘菌素(Bacillus polymyxa var. colist
- The New Zealand Herald新西兰先驱报(英语:The New Zealand Herald)是在新西兰奥克兰发行的日报,由New Zealand Media and Entertainment所有,是新西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2006年达到20万份以上,到2014年12
- 乙醇醛羟乙醛(英语:Glycolaldehyde)是化学式为HOCH2-CHO的有机化合物,是最简单的羟基醛。羟乙醛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在生物圈和星际分子中都存在。尽管羟乙醛的分子
-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指的是对脊髓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损伤,这可能会导致脊髓功能丧失。 常见的成因为车祸等造的外伤、或贯穿性脊髓炎等相关疾病,根据损伤位置的不同,病情也会有所差异,
- 肘部肘是指手臂中部,连接上臂与前臂的铰链关节——肘关节附近的区域。有三块骨头与肘关节相连:上臂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和桡骨。肘尖的突出物是尺骨鹰嘴,而肘内部的外表构造称为肘前
- 村庄村庄指居民住宅集中区域,通常为平原、盆地居住地形,也包括大的自然村落,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由成片的居民房屋构成建筑群,平原的村庄房屋建筑密度较自然村落大。“村庄”多作为中国
- 流体与晶体智力流动智力与固定智力(英语: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各缩写为Gf和Gc,心理测量学术语,是构成一般智力的因素(英语:Factor analysis)。固定智力和流动智力的概念最初于1971
- 兰阳平原宜兰平原,又称兰阳平原、噶玛兰平原,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宜兰县境内,是一个面积约有320平方公里的小型平原,也是台湾第三大的平原(仅次于嘉南平原及屏东平原);主要由兰阳溪冲积和地型
- 万有引力之虹《万有引力之虹》(英语:Gravity's Rainbow)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所著的后现代主义史诗小说,初版于1973年2月28日。《万有引力之虹》属于越界小说的范畴——这不仅是因为它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