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耶见(巴利语:sakkāya-diṭṭhi,梵语:satkāya-dṛṣṭi),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义译为有身见、身见、虚伪身见、移转身见,佛教术语,被列为五见、十随眠之一,含摄认为由五蕴组成的身体之中,存在自我,并升起“这是自我”、“这是自我所拥有”的各种见解。
萨迦耶(巴利文:sakkāya,梵文:satkāya),又译为萨迦邪、飒迦耶,字面意义为有身,是由巴利文与梵文的:sa(即santa,意译为存在,有,也有虚伪、移转的意思),以及kāya(意译为身,即名、色诸蕴)所组成的复合词。
在佛教中,“有身”一般用来指五取蕴,即为: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识身,以及六触身,六爱身等。五取蕴是苦,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即是四圣谛的苦集灭道。认为五取蕴中有我、我所的各种见解,都名为萨迦耶见,或译为有身见。
婆罗门教和其他沙门教派一般不采用佛教特有的概念术语,他们所认定的我或类似概念,早期佛教一般将其比附入五取蕴中而加以批判,故有五我见,于五取蕴中,“执一为我,余或为我有、我所、我器”,亦总列为二十萨迦耶见,以执“色是我”为其代表,后因时代变迁而至难以理解。
《梵网经》记载的六十二见,都以萨迦耶见为根本。此外,有外道执“唯有一我见”,而“总缘五蕴执为我者”被称为谛语外道,迄至《大毘婆沙论》时代,仍“无五蕴外执有我者”。说一切有部等将萨迦耶见列为五见之首。
众生无法正确观察由五取蕴,产生爱取执著,带来了苦。执著五蕴是我,为我执的一种,称为萨迦耶我执。我见、我执和我所执等的根源在无明,修行八正道,得到正见智慧,可去除这些错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