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ions ◷ 2025-09-07 15:12:26 #帆船

帆,或称颿、风帆或船帆,是指帆船桅杆上利用风力的布篷。而使用风帆作为动力的船只则称为帆船。帆船可能不止一面船帆,船帆也并非仅仅顺风时才可以推进船只。通过船帆角度的变换,在逆风中帆船也可前进。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并未收录“帆”,其北宋大徐本·马部:“颿,馬疾步也。從馬風聲。臣鉉等曰:舟船之颿,本用此字。今別作帆,非是。符嚴切。”《康熙字典》注:“《崔豹·古今注》曹子貞馬名驚颿,言疾如帆也。”又,南梁《玉篇》:“颿,扶泛、扶嚴二切。馬疾步也,風吹船進也。”

但《释名·卷七·释船》:“帆,泛也。隨風張幔曰帆。使舟疾,汎汎然也。”显示于东汉末年成书时已有帆字;清代段注本:“今有帆字,船上幔使風者也。自杜注左傳已用此字,不必借颿。”指出西晋杜预注解《左传》时即已用帆字。可见大徐本校注“本用此字”(颿),实为魏晋南北朝以来附会马名“惊帆”所衍生之通假字。

另,在诗词著作中,常以“帆”、“风帆”象征帆船。文字演变:汎(泛)→帆(颿)

历史上可追溯的最早的关于帆的记载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制造的帆船。而早至前200年左右,中国汉朝《南州异物志》也有对帆的记载。

船帆通常要求织物质量轻、耐久度高。而对湿润状况下的抗撕裂性能、耐霉变性能也都有很高要求。船帆早期多使用帆布,而现代多使用纤度在20-300丹尼尔之间的人造纤维织物,如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

船帆主要可分为横帆和纵帆两大类,横帆与船体垂直方向悬挂,常见于19世纪的大型商用帆船;纵帆与船体平行方向悬挂,易于操作。纵帆又可分为:

横帆

纵帆中的三角帆

蒸汽机发明以前,帆是大型船舶不可或缺的动力装置。15世纪,西方帆船开始向远洋船舶方向发展,船帆数量、面积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大面积的风帆也使船舶在风暴中极易倾覆,遭到灭顶之灾。历经改造,飞剪式帆船脱颖而出,其最快航速可达20节。而进入工业时代后,蒸汽机诞生、轮船发明,在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帆船逐渐退出远洋运输,日渐没落。

帆在体育运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帆船和帆板是夏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帆在人类文化中多有象征意义。如在中国文化中有顺利之意涵,比如成语“一帆风顺”、李白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相关

  •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语: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他因对狗研究而首先对古典制约作出描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粉蓝色和金色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简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是一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创办于191
  • 红潮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
  • 皮尔生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年3月27日-1936年4月27日),英国数学家和自由思想家。185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87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后往德国海德堡大学进修德语及人文
  • abbr class=abbr title=S36/37/39: 穿戴适合的防护服、手套及护眼护脸装备S36/37/39/abb安全建议标准词(英语:Safety phrases,简写:S-phrases)是于《欧盟指导标准67/548/EEC 附录Ⅳ: 有关危险物品与其储备的安全建议》里定义。该列表被集中并再出版于指导标准2001/59/
  • 奴奴干岛奴奴干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位于加里曼丹岛以东,由东加里曼丹省负责管辖,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109,77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5人。
  • 效能 (药理学)效能(英语:efficacy),又称为内在活性(英语:Intrinsic activity,缩写IA)在药理学中指药物在受体上能产生的最大反应。这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亲和性不同,也和测量效价强度的EC50不同。19
  • 罗马道路罗马道路(拉丁语:viae,单数为via)是古罗马的重要基础建设,由公元前500年开始,并随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版国的扩大而延伸这些罗马道路为罗马军队、官员及平民带来便捷的交通路径,更
  • 三过氧化三丙酮三过氧化三丙酮(英语:Triacetone triperoxide,简称TATP)是一种有机过氧化物起爆药及二甲基过氧化酮的闭环三聚体,起爆力介于雷汞与叠氮化铅之间。嗅若丙酮的白色细腻晶体,不溶于水
  • 浊小舌塞音浊小舌塞音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语言当中,它的国际音标符号是⟨ɢ⟩,X-SAMPA符号是 G\,汉语中无此音,但郑张尚芳等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有此音。基本上,浊小舌塞音,比起清小舌塞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