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亚纲

✍ dations ◷ 2025-07-18 16:29:42 #双孔亚纲
双孔亚纲(Diapsida)也作双弓亚纲,是群头骨两侧各有两个颞颥孔的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于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现存的双孔动物非常多样化,包括:鸟类、鳄鱼、乌龟、蜥蜴、蛇、喙头蜥。有些失去一个颞颥孔(蜥蜴),有些失去两个(蛇),某些物种甚至大幅特化的头骨(现代鸟类),根据最近的共同祖先,它们仍然被分类于双孔亚纲。现在有至少7,925物种的双孔类爬行动物存活在世界上,若将鸟类计入,则将接近18,000种。双孔亚纲的两个颞颥孔分别位于眼睛后方之上下,使得下颌可以张的更开,可附着更大、更强壮的下颌肌肉。另一不显著的特征是比肱骨还长的桡骨。双孔亚纲最初是爬行纲的四个亚纲之一,其他三者为:无孔亚纲、单孔亚纲、调孔亚纲,而这四个亚纲是根据头骨的颞颥孔数量与位置来区分。随者系统发生学研究的增加,爬行动物的分类法有重大的转变。单孔亚纲不再认为是真正的爬行动物,而成立独自的合弓纲;调孔亚纲被认为是个非天然演化支,是多群失去一个颞颥孔的双孔类动物,所构成的并系群;某些研究则提出龟鳖目也是失去一个颞颥孔的双孔类动物,使得无孔亚纲仅包含一些早期的爬行动物。在系统发生学中,鸟类也被认为是双孔类动物。灭绝的演化支包括:恐龙、翼龙类、蛇颈龙类、沧龙类,以及许多不著名的演化支。大部分早期演化支的分类是易变的。以下演化树来自于Constanze Bickelmann等人、Robert R. Reisz等人的研究:纤肢龙目山猎蜥Lanthanolania坦噶蜥科杨氏蜥科克劳迪欧蜥PalaeagamaSaurosternon空尾蜥海龙目湖北鳄目鱼龙超目蜥类 (包含︰鳞龙形下纲、主龙形下纲)

相关

  • 脑神经脑神经(Cranial nerves)属于周围神经系统,区别于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它们是直接由脑发出的。在人类中,传统上认为一共有12对脑神经,其中有10对分布于头面部。除第1及第2对外,其余
  • 纳哈玛尼德摩西·本· 纳贺蒙(西班牙语:Mosé ben Nahmán .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
  • 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常与精神分裂症搞混,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
  • 词义对词义(word sense)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词的含义或意义。它是人们对一个词所称呼的事物、现象、关系的概括认识。词义的语言功能,就是确定词和所称呼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词义还具有
  •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著作,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作者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李时
  • 构象异构构象异构(英语:Conformational isomerism,又译结构异构或构形异构,指由于原子环绕于化学键四周,而导致结构式相同,却具有化学构象或构象异构体之差异的分子现象。有三种效应,会使某
  • 中央沟中央沟,亦称中央裂,是大脑最为显著的脑沟之一。中央沟分隔大脑两个主要的“叶”。其前部是额叶,后部是顶叶。与中央沟相邻的两个脑回分别为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其中中央前回包
  • 罗杰·布兰福德罗杰·戴维·布兰福德,FRS FRAS(英语:Roger David Blandford,1949年8月28日-),英国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因其对黑洞的研究而知名。布兰福德出生于英国的格兰瑟姆,成长于伯明翰。布兰福德
  • 瘀青瘀斑是指直径10毫米以上的皮下出血点。当身体被硬物捶击时,皮肤下的血管会破裂,造成血液流出到相邻的皮下组织,这些积聚在皮下组织的血液会在表皮外显现成瘀斑。通常小而痛淤斑
  • 异氰酸甲酯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是由光气(Phosgene)与甲胺(Methylamine)作用后合成的化学品,多用于制造农药。这种化学物,与Zyklon B一样亦曾用于在二次大战时屠杀犹太人,也是印度博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