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技

✍ dations ◷ 2025-04-03 12:39:52 #明朝科技
明朝科技主要介绍明朝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及农学等方面的成就。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现代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与现代理论非常相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轮于宇,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在1650年后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放大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将孙云球的创造发明及其成就写进了他的专著中。明朝宗室朱载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确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亦多有建树、贡献;明初周王朱橚眄把四百余种植物种于府内,并让王府画工将植物绘图编制成书,名为《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记有植物414种,并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中晚明的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各种新式火器大量涌现。西方的佛郎机火炮、红衣大炮都迅速的传入中国并实现制造和使用。还有一些专门的火器论著出现,如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明朝末期,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在他们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大量传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传入,使得中国少数的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值得其学习。但这些改变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科学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有一些士大夫着手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书籍或著书介绍西学,例如徐光启就曾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时,基于双方文化的歧异及认知方面的不同,也引发了一些冲突,例如南京教案等。当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入中国传教之余,还介绍了西学,这些西学如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及医学均是在这段期间传进中的。明朝在军事科技方面也做了不少改进,例如明初已经普遍装备了火铳枪,还出现威力巨大的火炮。明末时,已经装备引进了欧洲的佛朗机炮和火绳枪,到了明末最后引进了欧洲的红夷大炮,明朝于1621年引进红夷大炮,于1625年开始使用,于1630年大量生产。

相关

  • 生活史生物学上,生物生命周期指得是一个生物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周而复始所历经的一系列变化过程。“这个概念与生命史,发育生物学和个体发生学密切相关,但在强调再生方面有所差异。”
  • 多诺拉事件多诺拉事件也称多诺拉烟雾事件是1948年10月发生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英语:Donora, Pennsylvania)的一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是一起以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产物等多种污染物
  • 性选择性选择或性择是一个进化生物学的理论。此理论解释同一性别的个体(通常是雄性)对交配机会的竞争如何促进性状的演化。同一物种的两个性别之间,通常有至少一个性别必须竞争取得有
  • 白消安白消安(英语:Busulfan,商品名马利兰、白舒非)是一种从1959年开始使用的抗癌药。它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烷化剂,属于烷基磺酸酯类型,化学结构全称是1,4-丁二醇二甲烷磺酸酯。白消
  • 宪政古罗马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 罗马帝国前27年–1453年元首制西罗马帝国君主制东罗马帝国王政时代宪政(英语: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Kingdom) 共和
  • 正丙苯正丙苯(英语:n-propylbenzene)是一种烷基苯,为异丙苯的同分异构体。在化工生产中可做用作溶剂或有机合成中间体,也可用于纺织染料和印刷,作醋酸纤维溶剂。该物质可由由硫酸二乙酯
  • 墨西哥毒品战争墨西哥美国哥伦比亚社区自卫团体支援:  美国哥伦比亚锡纳罗亚贩毒集团支援: 墨西哥人黑帮 MS-13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Los Rastrojos(英语:Los Rastrojos)Usuga Clan(英语
  • Claude克劳德(英语:Claude)是《侠盗猎车手III》的主角。但他不是第一次现身在侠盗猎车手系列作品。他曾出现在侠盗猎车手III、侠盗猎车手:圣安地列斯。侠盗猎车手II的主角名字是克劳德
  • 溴化镁溴化镁,化学式MgBr2,是由溴和镁组成的白色或无色易潮解物质。通常在治疗神经紊乱中用作镇静剂或抗痉挛药物。 溴化镁溶于水,部分溶于乙醇。在水氯镁石或光卤石中存在少量。亦可
  • 科里卡尔·斐迪南·科里(捷克语:Carl Ferdinand Cori,1896年12月5日-1984年10月20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47年他与妻子吉蒂·黛丽莎·柯里一起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被授予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