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名
✍ dations ◷ 2025-07-18 13:06:48 #大名
大名(日语: 大名/だいみょう Daimyō ?)是日本封建时代对一个较大地域领主的称呼,由名主一词转变而来。日本建立统一的国家武装力量以前,土地或庄园的领主为了保护自家产业,大多拥有自己的武力,以武士为骨干。所谓“名主”就是东日本土地或庄园的领主,西日本则称为庄屋,九州则称为肝煎。武力较强、领地达到十数村、甚至管辖一整个令制国的领主就是大名主(或大庄屋、大肝煎),简称“大名”;有些势力范围广达数个令制国的大名又被称做大大名,否则即为小名;全部大小领主可以合称为大小名。日本各时代对大名的资格定义不尽相同:平安末、镰仓时代是指众多“名田” (みょうでん) 所有之“大名主” (だいみょうしゅ);镰仓时代为大领主“家の子”、“郎等”(ろうどう) 及底下有力武士;战国时代为诸国支配之战国大名;江户时代为将军直属1万石以上的武家及亲藩、谱代、外様以及国持、准国持、城主、城主格的武家。室町时代辞书《节用集》收录了“たいめい”(Taimei)与“だいみょう”(Daimyou)两种发音,前者所指的是守护、大领主之意,而后者是指有钱人。在日本战国时代,对大领主仍以“たいめい”称呼较多。17世纪初期,《日葡辞书》依旧收录了两种念法,不过在语义上已无明确区别,两者都是大领主的意思;直到经过江户时代,才统一以“だいみょう”称呼大领主。在室町时代,大名是由幕府任命,又称为“守护大名”。他们在经济上掌控一个到数个分国的庄园与公领,以扩大守护领国的势力。对于地方武士(“国人”),大名对他们支配能力则有限。大名掌握领地过大时,会任命家臣为“守护代”协助掌管部分分国。在战国时代,无须幕府任命,只要支配数郡到数国势力,能稳固支配国人者,且为城主格以上,就是战国大名,御家人出身的则为守护大名。战国时代的大名一般被称为“战国大名”,出身背景以守护、守护代、国人和平民四种为主。战国三英杰之一的织田信长战国三英杰之一的丰臣秀吉在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家诸法度规范“5万石以上石高的城主为大名”“5万石未满阵屋领主为小名”,将军直属知行一万石以上者便称为大名;当时全日本有超过270家大名,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下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吉井藩(上野)的鹰司松平左兵卫督领有表高一万石,辖六个村,实高仅1,878石,是已知大名中实高最低的大名,实高最高的为金沢藩(加贺)的松平加贺宰相(前田家)的1,336,093石,辖2,363个村。表高最低的大名是成羽藩(备后)山崎志摩守 和田原本藩(大和)平野远江守,表高都只有五千石。亲藩大名是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藩领,在这之中有着御三家之称的尾张、纪伊、水户藩最为重要。御三家制度由德川家康所创,其义在于当将军家没有后继者之时,以水户家作为大名继承人产生的监督,而继承人则在纪伊、尾张两家产生。在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生前创设御三家之后,第8代将军德川吉宗时又让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创设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则创设了一桥家,之后的第9代将军德川家重又让次子德川重好成立清水家,此后即确立了御三卿的体制,其家格仅次于御三家。即世袭的大名世家,是指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大将。谱代大名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俸禄却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邻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外样大名则是在关原之战被迫臣服的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如加贺藩的前田利长有一百二十万石领地、萨摩藩的岛津忠恒有七十七万石领地、仙台藩的伊达政宗有六十二万五千石领地,三者皆外样大名而又是全国领地最多的诸侯,不过,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无法成事。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相关
- 族群免疫力群体免疫(英语: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是指人或动物群体中的很大比例因接种疫苗而获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群体免疫理论表明,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英语:Thomas Hunt Morgan,1866年9月25日-1945年12月4日),美国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他在对黑腹果蝇遗传突变的研究中,首次确认了染
- 羟脯氨酸羟脯氨酸(英语:Hydroxyproline)也称作(2S,4R)-4-羟脯氨酸,或是L-羟脯氨酸(C5H9O3N),是一种常见的非标准蛋白质氨基酸,而它的缩写则是 HYP。在1902年时,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从水
- 电中微子电中微子(Electron neutrino),为三种中微子的一种。因为它总伴随着电子,所以称为电中微子。沃尔夫冈·泡利在1930年预言到它的存在,1956年克莱德·科温、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等人
- 乌得勒支和约《乌得勒支和约》是1713年4月至5月由欧洲多国于荷兰乌得勒支签署的和约,旨在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该和约不是单一的文件,而是一系列和平条约的总称。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
- 马德里三一一连环爆炸案马德里三一一连环爆炸案(西班牙语:Atentados del 11 de marzo de 2004;常被简称为11-M)是指一系列发生在2004年3月11日针对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郊铁路系统的恐怖主义炸弹袭击。在
- 达达主义达达主义(Dada或Dadaism)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涉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 校准标定,即为科学上之校准行为,意指“对某仪器、药物或须有精确单位之物品,其只知的体积、浓度……等刻度或单位之准确度,进行检测是否合乎标准,若否则修正。”化学上常见的酸碱度标
- 局域网消息传送局域网消息传送是一个基于同步通信的即时消息程序,用于在一个单独的局域网(LAN)。许多局域网消息传送工具提供了基本的功能,如发送私人邮件,文件传输,聊天室和图形表情。使用一个
- 黄埔条约《黄埔条约》(法语:Traité de Huangpu或traité de Whampoa)又称《中法五口通商章程》,是法国与清朝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清朝政府代表两广总督耆英与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