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

✍ dations ◷ 2025-04-03 12:20:43 #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植树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的第3个星期三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民国4年(1915年),参与制定《中华民国森林法》的著名林学家凌道扬,有感于国家林业不振,“重山复岭,濯濯不毛”的林业现状,便开始实践他所提出的《森林救国论》,致力于森林科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凌道扬连同韩安及裴义理(Joseph Bailie)等林学家,上书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将美国“植树节”的推行办法向农商总长张謇提出,希望政府仿效,在中国推行植树节。由于中国民间有在清明节植树插柳的习俗,所以凌道扬等林学家倡议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同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批准以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1916年4月6日清明节,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马金顶举行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庆典,同时要求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都要在植树节期间广泛植树造林。这项活动每年照例举行,持续多年,但以后渐渐流于形式。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之后,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农矿部呈请行政院,鉴于国父孙中山生前积极倡导国家造林运动以改善民生,因此,明订每年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当天)为植树节(国民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称该日为“国父逝世纪念日”),并在行政院院会中通过《植树节举行造林运动办法》,通令全国实施。197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邮票一套4枚。1981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绿化祖国”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

相关

  • 史蒂芬斯-强森症候群史蒂芬斯-强森综合征(英语:Stevens-Johnson syndrome,缩写为 SJS),又称史提芬强生综合征、史帝文生氏-强生综合征、史帝文生-强生综合征,是"多型性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的一
  • 空穴现象空穴现象(Cavitation),又译气穴现象、气蚀现象或空洞现象,指的是在流动的液体中气相的空穴 – 亦即极小的无液体空间(“气泡”或“空隙”) – 产生与消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力作用在
  • 岩脉岩脉(Dike 或 Dyke),或称为岩墙,是地质学上一种将地质构造切割成不整合状态的侵入岩席,被侵入构造可能是:因此岩脉的由来可以是侵入岩或沉积物。火成岩的侵入岩脉有极高的长宽比,这
  • 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它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和泰奥多尔·施旺分别在1838年和1839年提出的。然而,其他许多
  • 鬯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九十二个(十划的则为第六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鬯部归于十划部首。鬯部只以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
  • 巴茹·贝纳塞拉夫巴茹·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1920年10月29日-2011年8月2日)是一位委内瑞拉裔美国医学家,他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免疫学和移植医学。1980年他与乔治·斯内尔和让·多塞一起因“
  • 片岩片岩(英语:schist)是具有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其变质程度比千枚岩高,几乎所有的原岩物质都已经重结晶,所以颗粒粗大,其颗粒结构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石英含量一般比长石多,长石含量常少
  • 超价分子超价分子是指由一种或多种主族元素形成,而且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超过8的一类分子。例如五氯化磷、六氟化硫、磷酸根离子、三氟化氯以及三碘阴离子都是典型的超价分子。超价分
  •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邻苯二甲酸二癸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8H46O4。它可由邻苯二甲酸酐和1-癸醇在催化下反应制得。邻苯二甲酸二癸酯的挥发性仅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1/4,可作为乙烯基树脂
  • 旗山天后宫旗山天后宫,是位于台湾高雄市旗山区的庙宇,主祀海神妈祖,是旗山地区的信仰中心,为二殿二厢的格局,于2000年5月31日公告为高雄县县定古迹,2010年五都改制后,改为直辖市定古迹。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