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会大厦

✍ dations ◷ 2025-04-28 23:40:26 #澳大利亚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又称堪培拉国会大厦、澳大利亚联邦国会大厦,是澳大利亚国会驻地,位于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堪培拉。建筑由密彻尔/久尔格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88年5月9日由澳大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剪彩启用。在建造当时,它是南半球最昂贵的人造建筑物,共花费约11亿澳元的预算。由于澳大利亚是实施联邦制和内阁制的民主国家,因此这栋大厦也是澳大利亚的行政权和立法权之核心所在。

在国会大厦建成之前,澳大利亚国会直到1927年曾在墨尔本议会大厦议事。1927年至1988年之间,国会驻地是位于堪培拉的临时议会大厦,现在称为“旧议会大厦”。作为澳大利亚的永久性国会建筑,新国会大厦的建造由于选址争议屡经推迟,直到1981年才开始动工。建筑主体的设计表现了两个回力镖,顶端有总长81米的巨大旗杆。整个建筑的屋顶就是国会山的山顶,是由草坪覆盖的缓坡,民众可以直接从建筑外踏上屋顶,象征人民至上的民主理念。

国会大厦有房间4,700间,总占地250,000平方米。大厦的许多部分对公众开放。从大厦的门厅往左、中、右可以分别到达三个大厅,分别对应澳大利亚国会的三部分:象征君主和人民主权的中央大厅,众议院议事厅和参议院议事厅。根据威斯敏斯特体系的传统,众议院区域使用绿色为主题色,参议院区域使用红色为主题色。两院厅舍之间是供议员使用、不对公众开放的议员厅,连接大厦后部的工作区:这里有总理和其他部长的办公室,以及供议员、执政党团和反对党团使用的办公设施。

当澳大利亚的六个英属殖民地在1901年合并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时,由于两个最大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长期竞争习惯,各殖民地代表认为两个城市都不适合成为联邦的首都。最后《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第125条对于首都选址如此规定:

议会得决定联邦政府驻地。该驻地所在领土须被授予联邦或由联邦所取得,须归于并属于联邦,且须在新南威尔士州内,并距离悉尼不少于一百哩。

该领土须包含不少于一百平方哩,且其中属于皇家拥有之土地须无偿授予联邦。在于政府驻地开会之前,议会得暂驻墨尔本。

经过大量讨论后,议会在1909年决定定都于新南威尔士南部,现在堪培拉的位置。联邦在1911年取得了此地的地权,但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新首都的建设被推迟,联邦议会直到1927年才搬离墨尔本。在此之前议会一直在19世纪建造的墨尔本议会大厦议事,而维多利亚州议会也因此在皇家展览馆暂驻了2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联邦政府设立了联邦首都顾问委员会来筹备建都堪培拉,其中包括建造议会大厦。委员会推荐的方案是先建造一座“临时”建筑,预计使用50年,其间准备建造“永久”议会大厦。临时议会大厦在1927年落成。实际上,临时议会大厦使用了61年,在最后几年大厦内的空间拥挤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1978年,弗雷泽政府决定在议会山兴建新议会大厦,并设立了议会大厦建造局承担此工程。政府进行了两轮设计竞赛。议会大厦建造局在征求皇家澳大利亚建筑院的意见后,联同国立首都发展委员会为竞赛参加者提供了一套设计要求和资料。设计竞赛收到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329份参赛稿。

最后纽约建筑师事务所密彻尔/久尔格拉事务所的设计胜出,并由意大利设计师罗纳多·久尔格拉到场实际指挥建造。此设计基本将整个建筑“埋入”议会山,而整个建筑顶部则是巨大的尖塔,最顶端悬挂巨大的澳大利亚国旗。同时,建筑的正副立面设计特意反映旧议会大厦的风格,使得两座建筑虽然尺寸上相差巨大但外观上仍有联系。从正面远眺时,新议会大厦“悬浮”于旧议会大厦上方。

久尔格拉强调了建筑的视觉美感,聘用园林建筑师彼得·罗兰(Peter G. Rolland)来指导土木工程,颠覆了澳大利亚建筑界的传统分工。 罗兰对建筑外表的各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包括水池设计、铺地、采光概念和美术配置)都起了重要作用。久尔格拉还就植被选择征求了国立植物园和一家政府苗圃的意见,只有在建筑的较正式部分采用长期灌溉。

大厦1981年动工,原计划在澳大利亚欧洲殖民的200周年——19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亚日)完工。计划预算是2.2亿澳元。实际上工期和预算都超出了计划。最终到1988年5月9日议会大厦才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揭幕。选择这一天是因为1901年的这天第一届议会由康瓦尔及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五世)在墨尔本召开,而1927年也是在这天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在堪培拉为临时议会大厦揭幕。

建筑顶端的81米高旗杆上悬挂了12.8米长、6.4米宽的国旗,相当于半个网球场的大小,重15公斤。旗杆重达250吨,用卧龙岗产抛光不锈钢铸成。按照设计,旗杆是议会大厦的顶端,是易于识别的国家政府的标志。旗杆在白天从议会大厦内部和外部都轻易可见,在晚上用灯光照亮。

议会大厦占地80英亩。建成后,屋顶平台比议会山原高度高出四米。建筑过程中开挖了约一百万立方米的岩石,这些石料后来用于填充堪培拉市内低洼处。建筑中使用了大量高质量花岗岩,其中大多是澳大利亚产石料。由于所用石料标准极高(特别是正立面两侧的幕墙),总共开采的石料比实际使用的要多一倍。

新议会大厦建筑初始,有提议将旧议会大厦拆除,以使从新议会大厦到伯利·格里芬湖和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的视线一览无阻,但后来决定将旧议会大厦作为历史建筑保留。现在这里是以议会为主题的澳大利亚民主博物馆。

议会大厦是堪培拉游客最多的景点,每年有约100万人次到访。原先的设计理念是议会大厦的建筑尽可能对公众开放,其中直达“山顶”的草坪象征了人民至上、政治公开的理念。近年来由于关于恐怖袭击的担忧,在大厦四周布置了较多的防御设施,例如阻止车辆驶上屋顶草坪的混凝土装置。

议会大厦有正、副两个立面,位于东北方向的正立面是正式入口,也是公众入口。位于西南方向的副立面较简洁,是议员和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入口。从正门进入议会大厦最先进入门厅。门厅中间引入大厦中心的大厅,是大厦仪式上的核心。门厅两侧的大理石楼梯则连接二楼的公共回廊,分别通往大厦两侧的众议院和参议院厅舍。两院厅舍实际是和中央建筑相连但结构独立的建筑。

最重要的国事典仪经常在大厅举行,但大厅也供公众租用,例如用于举办婚礼。附近的堪培拉大学也租用大厅举行毕业典礼。大厅的对面墙上悬挂了一幅复制亚瑟·博伊德(Arhur Boyd)油画的巨型织画。织画下面的可拆卸墙板后面底楼是议员厅,中间是一座室内喷泉。这里只有足够安全级别的人员和特殊访客才能进入,但议员厅楼上的回廊是公众区域。从议员厅区域有两层的走廊通往参议院和众议院厅舍,议员可从封闭的底层走廊进入议事厅,而公众则由上层走廊进入两院旁听席。议员厅后面是部长翼,里面是澳大利亚总理和政府部长的办公室。底楼还有19间对公众开放的委员会会议室,和高度戒备的内阁会议室。

澳大利亚众议院议事厅的主题色是绿色,旨在反映英国下议院的主题色,以示澳大利亚的议会传统从威斯敏斯特体系的悠久传统一脉相传。但在此所用的绿色选择了较浅的色调,呼应了澳大利亚桉树叶的颜色。

从上图的角度看,正前方楼上回廊是记者席,公众旁听席在两旁回廊,共有388个座位。。由于议员在场时旁听席上不许交谈,在开放的公众旁听席的楼上还有闭音的旁听席,供学生团体使用,以便旁听时老师或向导可以同时解说。

中央桌子后面高大的座位是议长席位。根据威斯敏斯特体系惯例,执政党坐在议长的右手边,反对党坐在议长的左手边。独立议员和其他小党议员坐在中间的中立议席上。两边最前排的长条议席称为“前座”,是前座议员(内阁部长和影子内阁成员)专用的议席。前座议员按照惯例坐在最靠中间的前排席位上,在发言时会来到中间桌子两旁的“发言箱”前,以此作为讲台发言。根据议事程序规定,后座议员发言时不离开自己座位,而仅起立并使用桌上的麦克风。

中央桌子上放置一套《议会辩论记录》。议会执行秘书和副秘书的座位也在此。议会秘书必须熟谙议会规则,在投票时负责敲铃通知议员投票。秘书座前面是沙漏:大的沙漏计时4分钟,小的计时2分钟。投票时,秘书会在敲响铃声后用大沙漏计时4分钟,到时议事厅的门就会被锁,在厅内的议员会根据投票意向分别站到政府席位或反对党席位一边,双方党鞭进行计票。如果连续有第二次投票,则用小沙漏计时2分钟。

与众议院向呼应,澳大利亚参议院议事厅的主色调是红色,反映了英国上议院的主题色。参议院所用色调也是较沉稳的赤铁矿赭色,反映澳大利亚土地,特别是内陆土地的颜色。

参议院楼上回廊的记者席、旁听席设置与众议院相同。议席设置则稍有不同:只有参议院执政党或反对党领袖发言时会走到讲台前,其他所有议员(包括前座参议员)都使用自己台上的麦克风。相应的,参议院没有特殊形制的前排议席,所有议席都同样的成对排列。

参议院会议主持是参议院议长,其座位在中间桌子后面。和众议院不同,作为两院中的上院,参议院议长座位背后还有两个更高大的座位,即现代版的国王宝座。在每年召开议会时,其中较大的座位是女王或国王的位置;君主不在时由总督使用。旁边较小的座位供王夫或王后使用;君主不在时由总督配偶使用。

在堪培拉的总体规划中,议会大厦所在地议会山有着重要位置。它是堪培拉中轴线的西南端,与位于东北端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遥遥相对。同时,议会山也是堪培拉总体规划的三角形主体的一角,从议会山有两条笔直的道路越过格雷芬湖向北和向东延伸,两条道路的另一端分别是象征堪培拉市民生活中心的城市圆环(Civic),和澳大利亚三军总部。议会山、城市圆环和三军总部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此外,这一三角形在格里芬湖南岸的部分也构成一个较小的等边三角形,称为“议会三角”。在议会大厦俯瞰下的议会三角遍布澳大利亚联邦权利机构、最重要的政府部门和国立文化设施,是澳大利亚联邦的象征性中心区。

有趣的是,堪培拉的设计者华特·伯利·格里芬的原意并不是将议会大厦建在议会山上。他将在此核心位置的山丘命名为“Capitol",本意指的不是同名的美国国会山,而是此名更早的来源——古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山,即古罗马政府的仪式中心和档案库。根据格里芬的构思,议会大厦应该建在议会山和湖岸之间的一座小山丘上,而议会山顶上则像古罗马人一样,应该建造一座“用于接待民众和举行仪式的通用行政建筑,或用于储藏档案和纪念澳大利亚人的成就”。此外按照他的构想永久总理府等其他重要建筑也应分列在山顶四周。直到1958年和1964年的霍尔福德计划在规划议会三角时,关于议会大厦的计划仍没有将它放在议会山顶:霍尔福德认为议会大厦应该放在湖岸边,这样能鼓励政客们不认为自己凌驾在普通百姓之上。可是1978年议会就大厦选址投票时,决定将大厦建在议会山顶,理由是只有这样的“最高”位置才配得上议会的高尚地位。新议会大厦兴建之前山上是原生灌木型植被。

相关

  • 桃园国际机场公司航空科学馆坐标:25°04′14″N 121°13′25″E / 25.070671°N 121.223627°E / 25.070671; 121.223627桃园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科学馆,是台湾桃园市大园区的航空博物馆,简称桃园国
  • 心境在心理学中,心境、心态或心情(英语:mood)是情绪状态。相比情绪、感觉、情感,心境不那么具体、强烈,也不太可能被特定刺激或事件激发或例示。心境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正效价或负效价。
  • 高雄市亚镭慈善会用爱满足,活化社会参与;社团法人高雄市亚镭慈善会于1994年6月27日成立,帮助社区中弱势族群。起初服务如义诊、公益讲座、 慰访养老院、孤儿院、清寒助学、冬令救济、急难救助、
  • 乔·吉拉德乔·吉拉德(原名约瑟夫·萨缪尔·吉拉德,Joseph Samuel Gerard),1928年11月1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卒于2019年2月28日。是美国著名的推销员。他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
  • 八大部八大部原指满洲国国务院下辖的八个部级行政机构,它们分别是治安部(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和民生部。满洲国政府根据《大新京都市计划》,其统
  • 劳伦斯·克里寇夫劳伦斯·雅各布·克里寇夫(英语:Laurence Jacob Kotlikoff;1951年1月30日-),是一名美国政治人物,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曾参选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寻求倡导团体美国人选举(英语:A
  • 福德坑山福德坑山,又名鸢山,位于新北市三峡区西北部,滨临大汉溪,海拔321米,有1103号三等三角点,为台湾小百岳之一。山顶附近展望尚佳,向北可眺望大栋山区及桃园台地边缘,向南则可远眺五寮尖
  • 台湾工友总联盟台湾工友总联盟,是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的第一个全岛性工人运动组织。成立大会于1928年2月19日举行,台北蓬莱阁会场大门还题有蒋渭水的“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标语。成立当天,各
  • DeafheavenDeafheaven(英语:Deafheaven)是来自美国旧金山的一队后后黑金属(英语:blackgaze)乐队,成立于2010年。乐队是由主唱George Clarke(英语:George Clarke)以及吉他手Kerry Mccoy(英语:Kerry Mccoy)二人组成。在Deafheaven还是只有主唱George Clarke以及吉他手Kerry McCoy的时候,他们录制了一只无专辑名字Demo唱片作品,并于2010年6月1日发行。在发行Demo(英语:Untitled Deafheave
  • 本尼·甘茨本雅明·“本尼”·甘茨(希伯来语:בנימין "בני" גנץ‎,1959年6月9日-),以色列政治人物,前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英语: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Israel)),2011年2月14日上任,2015年2月16日卸任。之后他从政,领导蓝与白与利库德集团抗衡。经过2019年至2020年连续三次大选后,他于2020年3月26日当选国会议长。1959年,甘茨生于以色列的Kfar Ahim。1977年,参加以色列国防军。他在特拉维夫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海法大学获得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