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慧夫

✍ dations ◷ 2025-05-16 15:35:32 #罗慧夫
罗慧夫(英语:Samuel Noordhoff,1927年6月29日-2018年12月3日),美国爱荷华州人,整形外科医生,曾任马偕医院院长、长庚医院院长等职,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创办人,长期贡献于唇颚裂整形修复,成立台湾第一个加护病房、灼伤中心、唇颚裂暨颅颜中心、生命线、小儿麻痹重建中心等机构,为第六届医疗奉献奖得主。罗慧夫为1927年6月29日生于美国爱荷华洲橙镇。服役被分配在军医院开刀房担任技术助理,他退伍之后就靠着那两年临床经验,一边到医院打工赚取学费,一边准备医学院的入学考试,最后终于如愿申请到医学院。1950年进入爱荷华大学医学院,1954年毕业后与白如雪结婚。1959年夏天,罗慧夫在密歇根州百特欧斯医院(Butterworth Hospital)接受四年实习训练的最后一年,当时他预想未来能赚钱买一间小房子、经营一个美好的家庭,一直到他辗转收到一封来自台湾马偕医院院长夏礼文(Clarence Holleman)征求宣教士的来信,经过两三个月的鱼雁往返,他决心到台湾奉献。罗慧夫全家搭乘搭乘一艘名为“京士威尔”的挪威籍货船,1959年9月28日抵达台湾,住于中山北路今嘉新水泥大楼的位置。教会安排罗慧夫上语言学校,学习台语。他的姓氏“Noordhoff”,前半部音节翻成为“罗”,后半部的音节则成为“慧夫”,语言老师解释,这是期许他能够在医院里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夫子”。初抵马偕,罗慧夫才知晓夏礼文已打算退休,要他接院长,当年的马偕医院数月发不出薪水、员工情绪低落、工作缺乏效率、一百张病床住不到一半病人,百废待举。当时马偕管理很糟,开刀还收不到钱。罗慧夫在学了半年台语后即正式接任院长。罗慧夫回忆第一次在台湾感受真正的文化冲击,是刚来不久搭火车南下赴台南时,只有一岁半的小儿子思齐,突然吐出两条大蛔虫,这件事令他妻子大为震惊。此后让孩子每三个月服一次药。约1961年,罗慧夫得到结节性红斑症,全身骨头酸痛无法动弹,台大、荣总的名医束手无策,最后是由兰大弼治疗成功。为提振医院工作士气和效率,罗慧夫以身作则,中午从不午休,也要求当时普遍在外兼差的医师专勤看诊,并严禁收红包。同时他向美国争取更多的人员、器材、药品支援。他找来张锦文协助,一个个去各部门找问题。这两人联手为马偕医院建立起标准化的流程,一年多以后,医院运作便上轨道,转亏为盈。但不少员工并不谅解,寄发黑函,还讥笑张锦文为美国人走狗,甚至连医院董事会也常不支持他们。好几次,两人偷偷跑到院外相对垂泪。除管理外,罗慧夫也注意到当时台湾没有整形外科医师,颜面伤残多由一般外科医师操刀,由于技术不够精细,易留下疤痕,加上台湾人那时把唇颚裂罪归咎是因果报应,让小孩带着缺陷和自卑感长大,为此1964年回美国两年专攻整形外科。1967年11月30日,桃园县北区美军顾问组首席顾问欧洛中校,请来罗慧夫来桃园治疗当地有兔唇的儿童。许多病患远从中南部来找罗医生,张锦文表示一般医院一个月下来顶多开几个唇颚裂病人,罗慧夫服务的医院往往是一天排上十几位。像是音乐家涂敏恒为感谢为他儿子作三次手术,写了《用爱弥补》的歌致敬,歌词为“天有缺陷用天去补;地有缺陷用地去补;如果人间有缺陷用爱弥补……”。当罗慧夫被问起为什么要献身于唇颚裂修补,他会述说一段故事:纽伦堡一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受炮火摧残,整栋建筑物几乎全毁,但是里面的耶稣雕像保存了下来,只是双手不见。战后,一位艺术家负责将双手修补回来,努力地一试再试,却始终无法重新修复,最后放弃,并这座雕像底座刻了一行字:“祂没有双手,但你们有。”1960年到1975年12月31日,罗慧夫任职马偕医院院长期间,创下许多台湾第一:1966年,建立台湾第一个小儿麻痹重建中心;1967年创立台湾第一个加护病房,有十二床;1968年设立台湾第一个烫伤中心;1969年3月成立东南亚第一处自杀防治中心,随后发展成生命线;1971年,开立台湾第一个烫伤病房。他还在此医院首度引进了防治小儿麻痹症的沙克疫苗。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医师陈昱瑞指出,罗院长在马偕时就非常重视人才培育,常送属下、员工出国进修,早年马偕院内的医师、护理人员、病理、检验人员几乎都曾出国,甚至当院方经费不足时,院长还自掏腰包,提供奖学金。1976年,罗慧夫转任长庚医院担任第一任院长,同时兼整形外科主任至1992年,培养了包括魏福全、陈昱瑞、庄垂庆、罗纶洲等整形外科医生。陈昱瑞是罗慧夫的第一批指导的长庚住院医师,他回忆罗医师严格要求学生做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缝线得又细又漂亮,否则全部拆掉重来。一次,被要求重缝的主治医生陈国鼎还向同是主治医生的洪凯风抱怨,要罗院长自己来缝缝看。罗慧夫认为因一上了病人的脸,就跟定了他一辈子,绝不能马虎行事。第二十九届医疗奉献奖得主陈宏基在二十八岁时进入长庚医院,投入整形外科重建手术,他表示罗慧夫敞开心胸接纳意见,对晚辈不藏私,对病患事必躬亲、顾虑所有细节,这些都深深影响他。随着长庚整形外科逐渐发展出颅颜、唇颚裂、断指显微手术等,罗医师都会交给各个专科医师,而非一人独揽。罗院长向院方提出清寒病患优惠就医方案,发文给全国各乡镇,要求转介病患,让病人因而受益,虽然也因此惹来长庚“独占”病人之讥。他说自己不会因为在医院工作而感到厌烦,重建残缺与协助群众,确是一种愉快的挑战。1987年,罗慧夫卸任院长后,一手创立颅颜中心、显微重建中心、烫伤中心及美容医学中心。在此颅颜整型中心里,经常可见病童因遭到其他小朋友嘲笑,来找“罗爷爷”哭诉的情景。罗慧夫有两个孩子在台湾出生,而每个孩子都会讲国语和台语。他个性简朴,在台湾只有赁屋而居,开的是国产车,穿的是外销成衣商场便宜的恤衫,病患送来各种谢礼,他一一退回。他自己写他中午从来不休息,许多人都无法了解为他为何不能接纳台湾人要午睡的习惯。1989年12月,罗慧夫捐款十万美金,成立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帮助并关怀唇颚裂暨颅颜患者。1999年11月9日在长庚医院为一名唇颚裂男婴作最后一台刀,协助的护理长林丽虹、颅颜中心主任陈国鼎就是他过去的老搭挡。从长庚医院退休回美国后,仍然到落后地区从事唇颚裂义诊与教学工作。唇颚裂患者在手术过后,由于上唇组织与人中皮肤差异,会在上唇留下一条难看的“红白线”。罗慧夫研发出了有别于传统刀法的改良式“密勒刀法”,是将原本切掉的红唇组织留下一个小三角形,使口腔黏膜结痂不再外露,才改善了一直以来困扰医界已久的外观问题,因此得到美国整形外科医学会Maliniac Lecturer奖。晚年罗慧夫深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所苦,2013年9月29日最后一次回台湾。当时他最后开刀的男婴已成一名少年,用台语对他感谢说:“因为有你的帮助,我现在以正常的样子跟大家相处,不会被投以什么奇怪的眼光,所以我想亲自谢谢你。”美国时间2018年12月3日凌晨3时,罗慧夫去世。1983年,获颁西北学院(Northwestern College)杰出校友奖。1993年获吴尊贤爱心奖。1994年获颁Maliniac Lecturer奖。1996年当涂敏恒知道罗慧夫得到第六届医疗奖时,在2月6日将《用爱弥补》的录音带带到罗慧夫颅颜基金会。2月8日,罗慧夫在卫生署领奖时,没有讲个人的得奖感言,而是向兰大弼道谢。1999年11月2日,李登辉总统颁授紫色大绶景星勋章,次日卫生署长詹启贤颁一等卫生奖章。2017年,荣获第九届总统文化奖-人道奉献奖。

相关

  • 米兰主教座堂米兰主教座堂(意大利语:Duomo di Milano;伦巴底语:Domm de Milan)位于意大利伦巴底大区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是天主教米兰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从始建到建成共花费了六个世纪,是
  • KRAS型心脸皮肤综合征CFC症候群(英文简称CFC)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心脏及皮肤出现问题,如肺动脉狭窄、瓣膜发育不良、心室中膈缺损、心肌肥厚症、心律不整以及皮肤过度角质化、鱼鳞病、毛孔角化症、
  • 应用层应用层(英语:Application layer)位于OSI模型的第七层。应用层直接和应用程序接口结合,并提供常见的网络应用服务。应用层也向第六层表示层发出请求。
  • SMDS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英语:Switched Multi-megabit Data Service,缩写SMDS)是一项1990年代早期用于连接LAN、MAN和WAN以交换数据的无连接服务。在欧洲,该服务被称为无连接宽带数
  • 金属元素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物质。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由于金属的电子倾向脱离,因此具有良好的导
  • 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一门环境改革的社会科学,过去几十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关注。生态现代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一群学者在柏林的自由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表,其中学者
  • 2004 XR190425–850 km (albedo 0.16-0.04) 335–530 km (albedo 0.25-0.10)2004 XR190(也可以写成2004 XR190)是一颗位于离散盘的外海王星天体。它是由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 L
  • 三星城三星城(韩语:삼성타운)位于韩国首尔瑞草区,是三星集团的IT和电子中心。三星城由美国Kohn Pedersen Fox公司设计。三星电子、三星物产和三星生命保险在三星城各建有44、34和32层
  • 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又称市场风险或不可分散风险,是影响所有资产的、不能通过资产组合而消除的风险。这部分风险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所引起的,例如:战争、政权更
  • 陈玉蓉暴走妈妈,真实姓名陈玉蓉,湖北武汉人。其子叶海斌患有肝脏疾病,陈玉蓉因患有脂肪肝而不能将自己的肝脏移植给儿子。于是她在2009年2月18日—10月每天坚持在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