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眼还眼
✍ dations ◷ 2025-08-09 02:15:20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希伯来文:עין תחת עין ayin takhat ayin;英文:An eye for an eye)是希伯来《圣经》中常提到的术语,为防范犯罪、作恶、或恶意伤人者,意为当你令别人有什么损失,你也应有相应的损失(必要接受律法订定的制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为传统的同态复仇(拉丁语:lex talionis)理念。“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成为博弈论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简单且能非常有效,被认为是解决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在旧约圣经里的《出埃及记》《利未记》与《申命记》与之中,曾经有过认同以眼还眼的对等报复方式。
但是,在这些律法制定/颁布之时,还没有人去伤害别人,还未有人触法;观察这三处经文,其制定意义在于防范作恶,除去恶行,胜于容许报复之行为。此法在于:“事先警告未来会触犯者(会恶意伤害人者)”,不要随便伤害人、杀人,不然就有这样的律法要制裁作恶者。特别在《申命记19章21节》的上文:《申命记19章15至20》已明言,这是针对那恶意作假见证,要污陷无辜者的警告之律法(申命记19-20节:你们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在新约圣经里的《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之中,耶稣虽然没有直接否认以眼还眼的做法,但是他更加强调从心里面饶恕他人。犯偷窃罪在不少阿拉伯国家要以断手酷刑伺候,若犯奸淫罪还会被强迫去势或丢石头砸死。鞭刑是回教国家传统戒律,此外,近来有一以眼还眼的案例:伊朗妇女巴赫拉米在被泼酸导致眼盲,法庭对加害人采取以眼还眼制裁,名为马吉德的男子也必须以强酸弄瞎双眼。佛教并不赞同任何形式的同态复仇,但是佛教有一系列佛教因果论来诠释因果报应的理论。每个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其无法改变他人的业报轮回。此外,佛教修行中亦倡导用忍辱(六度之一)方式熄灭自己内心中的三毒中的“嗔毒”。
相关
- 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
- 牛津大学坐标:51°45′40″N 1°15′12″W / 51.7611°N 1.2534°W / 51.7611; -1.2534牛津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勋衔简称:Oxon)位于英格兰东
- 李希梅尔里西梅尔(Ricimer,或译李希梅尔,约405年-472年),苏维汇人,在5世纪中的西罗马帝国掌握政治实权多年。他青年时期在埃提乌斯军队服役,父母都是蛮族。450年进入政治界。472年,里西梅尔去
- 树状语言谱系系统发生树(英语:phylogenetic tree)又称演化树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间演化关系的树状图。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
- 发型发型指头发的修剪、整形,或戴上装饰品所整理的头发型式。通常为了审美、宗教、社交、职业或显示社会地位的原因,人类会对头发进行修剪和设计,达到不同的样式,而令到有不同的视觉
- 生物素化在生物化学中,生物素化(英语:biotinylation)是指将生物素共价连接到蛋白质、核酸或其它分子上的过程。由于生物素的分子量不大(分子量为244.31),生物素化反应快速、高效且不易被干
- 西亚运动会西亚运动会,起源于1934年,在当时印度体育人古鲁·桑迪的推动下,印度、锡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4个地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了第一届西亚运动会。比赛项目主要有:曲棍球、篮球、
- 萨赫勒地区萨赫勒(阿拉伯语:الساحل;英语、法语:Sahel;阿姆哈拉语:ሳህል,意为“(撒哈拉的)海岸”)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一条总长超过5,400公里、最宽可达1,000
- XG血型系统Xg血型系统等位基因位于第二十三对染色体,也就是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自公元1962年由J.D.曼等用一个多次输血的病人血清时发现一种红细胞抗原Xg2。此抗原由X短臂上的Xg等位
- 冰原冰原(英语:ice field)是面积小于50,000 km²的冰川覆盖的陆地。 它是互相连接的峡谷冰川形成的广大地区,山峰成了冰原岛峰。冰原要比高山冰川的面积更大,但小于冰盖,接近于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