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眼还眼
✍ dations ◷ 2025-09-29 14:16:11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希伯来文:עין תחת עין ayin takhat ayin;英文:An eye for an eye)是希伯来《圣经》中常提到的术语,为防范犯罪、作恶、或恶意伤人者,意为当你令别人有什么损失,你也应有相应的损失(必要接受律法订定的制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为传统的同态复仇(拉丁语:lex talionis)理念。“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成为博弈论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简单且能非常有效,被认为是解决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在旧约圣经里的《出埃及记》《利未记》与《申命记》与之中,曾经有过认同以眼还眼的对等报复方式。
但是,在这些律法制定/颁布之时,还没有人去伤害别人,还未有人触法;观察这三处经文,其制定意义在于防范作恶,除去恶行,胜于容许报复之行为。此法在于:“事先警告未来会触犯者(会恶意伤害人者)”,不要随便伤害人、杀人,不然就有这样的律法要制裁作恶者。特别在《申命记19章21节》的上文:《申命记19章15至20》已明言,这是针对那恶意作假见证,要污陷无辜者的警告之律法(申命记19-20节:你们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在新约圣经里的《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之中,耶稣虽然没有直接否认以眼还眼的做法,但是他更加强调从心里面饶恕他人。犯偷窃罪在不少阿拉伯国家要以断手酷刑伺候,若犯奸淫罪还会被强迫去势或丢石头砸死。鞭刑是回教国家传统戒律,此外,近来有一以眼还眼的案例:伊朗妇女巴赫拉米在被泼酸导致眼盲,法庭对加害人采取以眼还眼制裁,名为马吉德的男子也必须以强酸弄瞎双眼。佛教并不赞同任何形式的同态复仇,但是佛教有一系列佛教因果论来诠释因果报应的理论。每个业力是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所以,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其无法改变他人的业报轮回。此外,佛教修行中亦倡导用忍辱(六度之一)方式熄灭自己内心中的三毒中的“嗔毒”。
相关
- 尸体现象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在法医学上是指人死亡后尸体的各器官、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并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一系列特殊变化。按照死后的时间,可以把
- 吉雷松吉雷松(Giresun)是土耳其的城市,也是吉雷松省的首府,位于该国北部,距离特拉布宗175公里,面积31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0米,受副热带湿润气候影响,每年平均降雨量1,269毫米,2010年人口96,9
- DAPIDAPI即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是一种能够与DNA强力结合的荧光染料,常用于荧光显微镜观测。因为DAPI可以透过完整的细胞膜,它可以用于活细胞和固
- 埃德蒙·比彻·威尔逊埃德蒙·比彻·威尔逊(Edmund Beecher Wilson,1856年10月19日-1939年3月3日)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遗传学家。他写就的《细胞》(The Cell)一书是现代生物学上里程碑式的教科书之一
- 限制酶限制酶(英语:restriction enzyme)又称限制内切酶或限制性内切酶,全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能将双股DNA切开的酶。切割方法是将糖类分子与磷酸之间的键结切断,进而于两条DNA链上
- 塞缪尔·兰利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英语: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年8月22日-1906年2月27日),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航空先驱,测热辐射计的发明者,史密森博物馆馆长。兰利1834年
- 键角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分子几何构型,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反应性、极性
- 卡洛斯三世卡洛斯三世(西班牙语:Carlos III,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59年—1788年在位),即位前封号为帕尔马公爵(称卡洛一世,1731年—1735年)。他也是那不勒斯国
- 瑞典国王瑞典君主是瑞典王国的国家元首。瑞典奉行君主立宪制,实行代议民主的议会制,故此君主虽然拥有瑞典最高官职和军衔,但只是负责国家礼仪的虚君。1810年的《继承法案》指定来自法国
- 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又名TVC广告,是一种经由电视传播的广告形式,通常用来宣传商品、服务、组织、概念等。大部分的电视广告是由外面的广告公司协同广告制片公司所制作,并且向电视台购买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