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革命

✍ dations ◷ 2025-11-23 05:10:37 #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为一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运动,对思维及其过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后来被统称为认知科学。相互交流的相关领域有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认知革命使用了当时新兴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领域的方法 ,早期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目标,是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对人类认知的研究。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模型来设计实验,在受控的实验室中,系统地测试人类的心理过程。一些重要的出版物引发了认知革命。包括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在1956年的文章《神奇数字7±2》(心理学最频繁引用的论文),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1957)和《回顾b.f.斯金纳的言语行为》(1959),以及约翰·麦卡锡、 马文·明斯基、艾伦·纽厄尔、赫伯特·西蒙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著作,如1958年的文章《人类解决问题的理论元素》。奈瑟(英语:Ulric_Neisser)(Ulric Neisser)在1967年的著作《认知心理学》也是一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信息处理中心,在开展认知科学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认知运动超越了行为主义成为一种心理范式。 20世纪80年代初,认知方法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大多数分支研究的主导方向。心理学家 史蒂芬·平克 在他的著作《白板》 (2002年),提出五点构成认知革命的关键观点:

相关

  • 喹诺酮喹诺酮(英语: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1962年最早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首先用于临床,由于其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
  • 原核生物原核生物(英文:prokaryote)是通常由单一原核细胞形成的生物。相对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一般没有细胞内膜、没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细胞核,细胞内无染色体,DNA链未螺旋化,并以游离的形成
  • 香菇香菇(学名:Lentinula edodes)又叫做冬菇、北菇、香蕈、厚菇、薄菇、花菇、椎茸,为小皮伞科香菇属的物种,是一种食用菇类。一般食用的成员为,鲜香菇脱水即成干香菇,而且会产生浓郁特
  • LDsub50/sub半数致死量(英语:Median Lethal Dose),简称LD50(即Lethal Dose, 50%),在毒理学中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按照医学主题词表(MeSH)的定义,LD50是指“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
  • B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英语:benzyl butyl phthalate,常缩写为BBP、BBzP)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苯甲醇和正丁醇的酯。BBP是一种清澈的液体,化学式为C19H20O4。它主要用作PVC
  • 汤飞凡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幼名瑞昭,湖南醴陵人,微生物学家,砂眼衣原体首次分离者。为第一个投身病毒学研究的华人。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委
  • 肽键肽键(英语:Peptide bond,“肽”,拼音:tài)是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 − COOH {
  • 欧元区本文是 欧洲联盟的政治与政府 系列条目之一欧元区(Eurozone;官方称euro area)为27个欧洲联盟成员国中的19个国家组成的货币同盟。这些国家采用欧元(€)为其通用货币和唯一法偿。
  • 舌骨会厌韧带舌骨会厌韧带(hyoepiglottic ligament)是连接会厌的前表面与舌骨的主体上边界之弹性韧带。用罗伯特·雷诺兹·麦金塔(英语:Robert Reynolds Macintosh)喉镜叶片进行直接喉镜检查
  • 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在物理学和化学中,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 N A {\displaystyle N_{A}}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