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袋狮
✍ dations ◷ 2025-08-08 09:00:40 #袋狮
袋狮(学名:Thylacoleo)是一种已灭绝的肉食性有袋类动物,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2 百万年前 - 46,000 年前)的澳洲。模式种是刽子手袋狮(T. carnifex)。袋狮是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动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袋狮的最近亲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树熊。它是所有现存及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1千克(223磅)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媲美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研究也显示,袋狮会狩猎比它还大型的猎物。 它会猎食像双门齿兽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动物。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类似于现存的花豹)。袋狮肩高71 cm(28英寸),长114 cm(45英寸)。它们平均重101至130千克(223至287磅),个别的可重达124至160千克(273至353磅)。 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老虎。从袋狮的齿列可得知其为一种十分特化的肉食动物。和其他双门齿目一样,袋狮自上颌骨与下颌骨各长出一对大门牙,其外型已演化成类似于猫和狗的犬齿。袋狮齿列最特殊的特征在于其巨大、类似利刃的裂肉齿。当上下前臼齿咬合时,其效果就类似于剪刀,可以将肉从尸体上扯下,或是咬碎骨头。
袋狮的颚肌十分发达,提供强大的咬合力。以体型比例来说,袋狮拥有全哺乳动物中最强的咬合力,一头 101 公斤的袋狮其咬合力相当于一头 250 公斤的非洲狮。透过研究X射线电脑断层扫描所构成的三维模型发现,袋狮杀死猎物的方式与现生的大猫有所不同。袋狮透过其门牙咬开猎物的血肉,并利用其裂肉齿直接咬穿猎物的气管、脊髓与血管(总颈动脉或是颈静脉(英语:Jugular vein))。一般非洲狮需要约 15 分钟才能使猎物窒息而死,而袋狮只需要仅仅不到 1 分钟。袋狮特殊的齿列十分适合猎捕大型猎物,但在捕捉小型猎物上几乎无用,这也可能是它们灭绝的原因之一。袋狮的化石在澳洲多个位点都有发现。于2007年,在纳拉伯平原下的山洞中就发现了整副袋狮的骨骼及头颅骨,估计它是在平原隙缝中摔死的。 另外,亦发现了一头幼狮在其母狮育幼袋中的化石。
相关
- Clsup-/sup氯化物在无机化学领域里是指带负电的氯离子和其它元素带正电的阳离子结合而形成的盐类化合物。最常见的氯化物比如氯化钠(俗称食盐)。常见的氯化物列在右表。但有时金属(如金)溶
- 短暂性脑缺血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英文: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俗称 "小中风") 是由于大脑特定部位的血液供应暂时受到阻碍,致使产生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时间少于24小
- 还原还原是一种化工单元过程。在化学反应中,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的逆过程,即是得到电子的过程,因为有一方失去电子,就会有另一方得到电子。因此,还原反应经常和氧化反应合在一起,被称为
- 塔兰托塔兰托(意大利语:Taranto)位于意大利南部伊奥尼亚海塔兰托湾畔,是塔兰托省的首府,也是意大利重要的商港和海军基地。塔兰托是于古希腊时代,由古希腊人建立,当时只是殖民地。后来古
- 马尔马拉海马尔马拉海(土耳其语:Marmara Denizi,希腊语:Θάλασσα του Μαρμαρά),又译马摩拉海,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则称为普罗庞提斯海,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
- 博士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法学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学位会与姓氏相结合而被称为某博士,而博士的英
- 四川方言字四川方言字,泛指用于书写四川话的汉字,通常采用形声、会意等手段来纪录四川话中不见于现代标准汉语的特有词汇。四川方言字部分为采用形声、会意等手段创造的新造字,例如“㧯”
- 悉达悉达医学(泰米尔语:சித்த மருத்துவம் 或 தமிழ் மருத்துவம்,英语:Siddha medicine),起源自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医学,为古印度医学三大传统之
-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法语: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英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通常被简称为CERN,由Conseil européen pour
-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或称分子立体结构、分子形状、分子几何、分子几何构型,建立在光谱学数据之上,用以描述分子中原子的三维排列方式。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物质的反应性、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