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狮

✍ dations ◷ 2025-11-19 21:12:08 #袋狮
袋狮(学名:Thylacoleo)是一种已灭绝的肉食性有袋类动物,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2 百万年前 - 46,000 年前)的澳洲。模式种是刽子手袋狮(T. carnifex)。袋狮是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动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类。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丛带及河谷等地进行猎食。袋狮的最近亲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树熊。它是所有现存及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中,咬劲最强的,重101千克(223磅)公斤的袋狮一咬可以媲美一头重250公斤的狮子,研究也显示,袋狮会狩猎比它还大型的猎物。 它会猎食像双门齿兽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动物。它是有袋类中专门的猎食者,它的前肢极度强壮,有可收缩的爪,这都是有袋类中未曾有过的。它有锋利的裂齿及强壮的颚肌,可以从猎物撕开一大片的肉。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估计它有可能会攀树,并保存猎物的腐肉(类似于现存的花豹)。袋狮肩高71 cm(28英寸),长114 cm(45英寸)。它们平均重101至130千克(223至287磅),个别的可重达124至160千克(273至353磅)。 它们的体型差不多像雌狮及老虎。从袋狮的齿列可得知其为一种十分特化的肉食动物。和其他双门齿目一样,袋狮自上颌骨与下颌骨各长出一对大门牙,其外型已演化成类似于猫和狗的犬齿。袋狮齿列最特殊的特征在于其巨大、类似利刃的裂肉齿。当上下前臼齿咬合时,其效果就类似于剪刀,可以将肉从尸体上扯下,或是咬碎骨头。 袋狮的颚肌十分发达,提供强大的咬合力。以体型比例来说,袋狮拥有全哺乳动物中最强的咬合力,一头 101 公斤的袋狮其咬合力相当于一头 250 公斤的非洲狮。透过研究X射线电脑断层扫描所构成的三维模型发现,袋狮杀死猎物的方式与现生的大猫有所不同。袋狮透过其门牙咬开猎物的血肉,并利用其裂肉齿直接咬穿猎物的气管、脊髓与血管(总颈动脉或是颈静脉(英语:Jugular vein))。一般非洲狮需要约 15 分钟才能使猎物窒息而死,而袋狮只需要仅仅不到 1 分钟。袋狮特殊的齿列十分适合猎捕大型猎物,但在捕捉小型猎物上几乎无用,这也可能是它们灭绝的原因之一。袋狮的化石在澳洲多个位点都有发现。于2007年,在纳拉伯平原下的山洞中就发现了整副袋狮的骨骼及头颅骨,估计它是在平原隙缝中摔死的。 另外,亦发现了一头幼狮在其母狮育幼袋中的化石。

相关

  • 中央健康保险局署本部:10634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40号 台北业务组:10041台北市中正区公园路15-1号5楼 北区业务组:32005桃园市中坜区中山东路三段525号 中区业务组:40709台中市西屯区市政北
  • 线虫线虫动物门(学名:Nematoda)是动物界中最大的门之一,为假体腔动物,绝大多数体小呈圆柱形,又称圆虫(roundworms)。线虫的物种很不容易区分,有相关描述的已超过二万五千种,其中超过一半是
  • 离解离解又称解离,在化学中,指化合物分裂而形成离子或原子团的过程。例如,醋酸(CH3COOH)溶于水,离子键断裂即形成醋酸根离子(CH3COO−)。而其中的氢原子则变为一个氢离子(实际上是一个质
  • 大肠钡剂灌肠造影大肠钡剂灌肠造影(Barium Enema),简称钡剂造影,是将硫酸钡乳液灌入患者的肛门,让患者的结肠、直肠和大肠在X射线下成像。硫酸钡在人体内不溶,可以附着在消化道管壁上,阻挡X射线穿过
  • 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英语: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缩写:NTSB)是一个独立的美国政府调查机构,成立于1967年,负责民用运输事故调查(英语:accident investigation),总部设于
  • 营养学系营养学系简称营养系,主要的目的在培养营养学专业人才,提升营养专业品质。营养学系的专业科目包含了医院各科病人的营养教学和营养师实习。由营养学系(科)毕业的毕业生,通过国家考
  • 卵囊顶复门物种的生命周期包括以下各个阶段:作为一组细胞内寄生虫,顶复门的生命周期阶段让它们透过演化去适应它们所暴露于的各种复杂的环境下生存。簇虫亚纲的身细胞内都有营养体
  • 下级勋位爵士下级勋位爵士(英语:Knight Bachelor),中文通称“爵士勋衔”。为是英国荣誉制度中的一种勋位。此勋位虽然由君主授勋为骑士,但它并不属于骑士勋章之一种。下级勋位爵士是英国最古
  • 缓存高速缓存(英语:cache,/kæʃ/ KASH )简称缓存,原始意义是指访问速度比一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快的一种RAM,通常它不像系统主存那样使用DRAM技术,而使用昂贵但较快速的SRAM技术。Cach
  • 兰花兰科(学名: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是开花植物中最多样、最广布的科之一。花朵艳丽的热带兰花通常叫做洋兰,亦叫胡姬花。洋兰并不一定是外来种,大中华地区亦有丰富的野生洋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