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南中学校讲堂

✍ dations ◷ 2025-05-17 05:57:32 #原台南中学校讲堂(台南二中)
原台南中学校讲堂位于台南市北区,于民国九十六年(1997年)6月26日公告为台南市市定古迹。该校的创立最早可追溯到台湾日治时期于大正三年(1914年)创立的“台湾总督府台南中学校”,仅次于“台湾总督府台北中学校”(今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为台湾南部最早设立的中学校。原本校舍本馆与讲堂均留到二次大战之后,但校舍本馆在民国八十年(1991年)改建完后,只留下南边的主入口。该建筑现为国立台南第二高级中学的小礼堂,于2010年5月获中央补助进行维修,现已修复完毕。“台湾总督府台南中学校”于1914年5月11日成立且于5月23日开学后,最初是借用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公所附近的两广会馆(今已不存)上课,原先学生只有150名。后来1915年时校舍完工,学校便迁移过去,而学生数也成长至200多人,至于讲堂则于两年后完工。而1920年因官制改变,该校改名为“台南州立台南中学校”,之后因第二中学校(今国立台南第一高级中学)的成立而改为第一中学校。而在1923年4月20日时日本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曾至该校参观。二次大战结束后,该校因多数的日籍学生返回日本而使得学生人数锐减,因此与今台南一中曾短暂合并,导致校务停顿。后来改为“台湾省立台南第二高级中学”,精省后改为“国立台南第二高级中学”至今。讲堂建筑主体为双坡式斜屋顶,南北面有山墙,其上开有小圆窗与小方窗各三个,至于东西面上方则开有长排高窗,窗上有屋檐,而屋檐之上又有开了老虎窗的弧山墙,其下方则为两两一对的圆拱窗。而在建筑物南面还设有拱廊,其拱圈上半部均漆成白色而与砖材产生对比。至于室内的部分则有两排八角型砖柱将空间分为中央主体与两侧通廊,而在北面的讲台之上还有保留日治时期存放天皇教育敕令的奉安室。讲堂的南面(整修前)讲堂的东北面(整修前)本馆现在仅存的部分(拱圈颜色修改前)

相关

  • 马克萨姆-吉尔伯特测序马克萨姆-吉尔伯特测序(英语:Maxam-Gilbert sequencing)是一项由阿伦·马克萨姆与沃尔特·吉尔伯特于1976~1977年间开发的DNA测序方法。此项方法基于:对核碱基特异性地进行局部化
  • 社会建构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
  • 集合城市组合城市(conurbation),又叫“集合都市”,是指多个邻接的都市随着都市规模的发展,跨过行政区划的界限发展为一个都市区的状态。这一概念由帕德里克·杰德斯在1915年提出。随着工
  • 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为一种21世纪后兴起的新农业模式,发展复合农林业、减少土地开垦、使用天然肥料等新型绿色农业技术,复合农林业是一种旨在单位土地上获得最大效益的土地利用技术和经营
  • 类淀粉沉积症类淀粉沉积症(英语:Amyloidosis),又称类淀粉堆积症或淀粉样变,是指类淀粉蛋白(一种异常蛋白质)沉积在组织引起的一类疾病。类淀粉沉积症的病征视乎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所在地而有所不
  • 四大自由四大自由(英语:The Four Freedoms)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于1941年1月6日星期一阐明的目标。在“四大自由演讲”(准确而言是1941年国情咨文演讲)中,他提出了“世界各
  • 黄麹霉黄曲霉菌(学名:Aspergillus flavus)或称为黄麹菌、黄麹霉、黄曲霉与黄曲霉等,是一种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在储存的榖类中会造成储存的问题。它也是一种人类的病
  • 国号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相关法定政权的正式官方名称。“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国,可以说其现行的“国号”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圜丘坛圜丘坛(圆丘坛),又称祭天坛,是朝鲜半岛君主祭天的祭坛,位于韩国首尔,性质与中国的天坛相似。首尔的祭天坛在设计布局上与北京天坛非常相似,有与祈年殿、圜丘坛(환구단)、皇穹宇(황
  • 陆上自卫队陆上自卫队(简称陆自;日语:陸上自衛隊/りくじょうじえいたい,JGSDF)是日本自卫队的陆上部队,拥有陆海空三个部队中最大的规模,全体武职人员称“陆上自卫官”。编制有180,000员,但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