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 dations ◷ 2025-08-13 04:26:36 #药用植物,地黄属,中药

地黄(学名: Rehmannia glutinosa),又称作芐、芑、生地、生地黄 、芑,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

地黄在传统纺织业中用作黄色染料,故得名。地黄的块根则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又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

株高15-30厘米,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

主要产地为中国北方,以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如温县、博爱县、武陟县等地最为著名,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焦作市在古时为怀庆府,因此地区出产的地黄功效最佳而颇负盛名,称为“怀庆地黄”。

鲜生地即为采集新鲜者,可榨汁用,称地黄汁。

干生地为采集完后晒干者。

熟地黄则是与良酒、砂仁拌炒,并经九次蒸、晒而得。炮制目的可使地黄的副作用(如:味苦、滋腻感、与服用后肠胃不适等情形)明显的降低。

按炮制不同,性味、用途也不同。

新鲜地黄称为鲜地黄或鲜生地。

性寒,味甘苦。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因温病或热毒而吐衄、发斑,可以清火、解热、凉血而止血。

经干燥后的地黄称为干地黄或干生地。

性凉,味甘微苦。

可以滋阴、凉血,治消渴、温病入血分。主治阴虚内热、虚烦不眠、月经过多等症。

《神农本草经》云:“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古方亦用在补肾药,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中皆以干生地入药,如【肾气丸】即采用干生地、桂枝,配黄酒服;而不如后世相近的复方【桂附地黄丸】(又称【金匮肾气丸】)是采用熟地黄、肉桂皮。

经加工蒸制后的地黄称为熟地黄或熟地。

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用于补血滋阴(尤其是肾阴)、益精填髓。主治肾虚阴亏、头晕目眩、腰酸、遗精、崩漏等症。

肝经调血用的知名复方——【四物汤】,寻常是以熟地黄入药;除非病者有血热、上火情形才改用干生地。

相关

  • 蓖麻毒素结构 / ECOD结构 / ECOD蓖麻毒蛋白(英语:Ricin)是从蓖麻籽中所萃取出来的一种毒性蛋白质,几乎对所有的真核细胞都具有杀伤作用。蓖麻毒蛋白的纯品是一种白色粉末或结晶体,无味,可
  • 兰金威廉·约翰·麦夸恩·兰金(英语:William John Macquorn Rankine,1820年7月5日-1872年12月24日)是苏格兰土木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与开尔文一起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提出者之
  • 夏立言夏立言(1950年12月24日-),中华民国外交官,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英国牛津大学法律系、伦敦大学法律系三硕士学位,曾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部军政副部长、驻印尼代表、外
  • 1561年
  •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一种社会福利,主要是协助低收入户,以及遭遇急难的受灾户,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准。又称为公共救助,是所得维持政策中的一环,目的在维持国民最低“基本”生活水准所需的所得
  • 食虫性食虫动物是指以昆虫为主食的肉食动物。另外,人类也有食用昆虫的行为。最好的食虫脊椎动物为两栖类,约在4百万年前演化出来。原本的两栖类皆为食鱼动物,拥有和现代鳄鱼类似的圆
  • 越南北部越南北部(越南语:Miền Bắc Việt Nam)是越南传统的三个地理大区之一,指的是越南的北部地区。越南北部可以被再划分为西北部、东北部和红河三角洲三个地理区域。最大城市是首都
  • 阿尔弗雷德大帝阿尔弗雷德(古英语:Ælfrēd, Ælfrǣ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是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期威塞克斯王国国王,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自称且名副
  • 暴君暴君,可能指:
  • 南城县南城县是中国江西省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698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32.6万。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建昌军,治南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