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帕赫贝尔(德语: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管风琴家,先后曾在许多地方担任过管风琴师的职位。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都没有获得妥善的保管,西方费尽心思想找出有关他的图片但就是遍寻不着。即使提到,也多半仅是说他是“数字低音时代”的管风琴大师而已,事实上他的作品曾对巴赫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为他是当时最伟大的风琴作曲家,而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门下学习。帕赫贝尔的一生写了很多的教会音乐,因为他信奉当时新兴的路德教派,自然的也当了好几个教堂的风琴师。他著名作品包括众赞歌前奏曲78首、由三把小提琴与数字低音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等。
他年轻时在圣罗伦兹(St. Lorenz)高等学校就读,就追随海因里希·施威莫(英语:Heinrich_Schwemmer)(Heinrich Schwemmer)和乔治·卡斯珀·威克(英语:Georg Caspar Wecker)(Georg Caspar Wecker)两人学习作曲和乐器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进入阿尔道夫学校(Altdorf),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Kaspar Prentz)学习作曲。
1673年追随他的老师普伦次到维也纳担任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维也纳是个天主教国家,他也因此接触到了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的天主教音乐作品,在普伦次的影响下,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 之后他进入了艾森纳赫(Eisenach)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5年后因为王子的哥哥过世,宫廷守丧,乐师都被裁撤,他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然后来到了艾尔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 还必须提供圣歌的前奏曲,不能即兴乱弹。因此,他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便是在这个阶段,而且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28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后来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为他生下了7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赫的故乡,所以 他与巴赫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赫的哥哥音乐。巴赫的父亲 去世之后,这位长兄就负责教育巴赫音乐,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巴赫的师祖。
离开了艾尔福特(Erfurt),来到符腾堡(Wurttemberg)位于斯图加特(Stuttgart)的宫廷,这里是玛德莲娜女爵的辖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长,在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他的老师魏克过世,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他写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他的确实死亡日期不明,于3月9日被埋葬。当地习俗葬死者于死后三至四天,估计去世日期为3月5日~3月6日或前后。
帕赫贝尔在西洋音乐史上经常被忽略,他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巴赫音乐的发展。他的重要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众赞歌前奏曲。
“卡农”更是耳熟能详的名曲,大约在1680年完成,是无数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以三部小提琴间隔两小节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调,工整精致,“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D大调卡农》是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曲子之一。
帕赫贝尔写了很多键盘曲目,“阿波罗的里拉琴”(Hexachordum Apollinis)就是其中的键盘曲目。他写下这组曲,原本是送给费迪南·托比亚斯·里赫特和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两位作曲家。
“阿波罗的里拉琴”是一组六首不同调的咏叹调和变奏曲(Aria and variation),它们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