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变色

✍ dations ◷ 2025-08-13 05:19:09 #变色效应,光化学

光致变色是指通过吸收电磁辐射使化学物质在两种形式之间进行可逆的转化,且两种形式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 通常,这可以描述为暴露于光线时颜色的可逆变化。

光致变色不具有严格的定义,但它通常用于描述经历可逆光化学反应的化合物。光化学反应被称为“光致变色”,其所需的变化程度是可由肉眼观测的,但实质上光致变色反应和其他光化学之间没有分界线。因此,虽然偶氮苯的反式 - 顺式异构化被认为是光致变色反应,但是二苯乙烯的类似反应并不是。

光致变色反应被广泛地应用于太阳镜的变色镜片。光致变色技术的最大限制是材料在承受数千小时的户外暴露后不够稳定,因此目前此类产品不适合长期的户外使用。

光致变色染料的转换速度受染料周围环境的刚性大小影响。因此,它们在溶液中转换最快,在刚性环境中转换最慢。 据报道,在2005年,研究人员将具有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柔性聚合物(如硅氧烷或聚丙烯酸丁酯)附着到染料上使得它们能够在刚性透镜中更快地切换。

光致变色技术已广泛用于超分子化学中 。它已被证明是分子开关的组成部分。

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进行数据存储的可能性最初由Yehuda Hirshberg于1956年提出。 从那时起,各种学术和商业团体进行了许多调查。特别是在3D光学数据存储领域,其前景十分被人看好。

可逆的光致变色材料也可以应用于玩具、化妆品、服装等领域。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通过让光致变色材料与永久颜料结合使其在所需颜色之间变化。

哥本哈根大学化学系太阳能开发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用于收集太阳能的富集系统。在该系统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光致变色材料。

光致变色是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 以色列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Yehuda Hirshberg才提出“光致变色”一词。

相关

  • 联合国纪念活动联合国纪念活动,包括联合国国际日、国际周、国际年、国际十年和其他纪念活动,是为了来唤起国际社会对全球范围某个问题的兴趣或关注,从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而在一段时间内举办
  • 讯号处理在计算机科学、药物分析、电子学等学科中,信号处理(英语:signal processing)是指对信号表示、变换、运算等进行处理的过程。信号处理可以用于沟通人类之间,或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系;
  • 索氏提取器索氏提取器(英语:Soxhlet extractor)是一种在1879年由Franz von Soxhlet(英语:Franz von Soxhlet)发明的实验仪器。它最初的设计是为了从固体中提取脂类化合物,但是,索氏提取器不仅
  • .mw-parser-output ruby>rt,.mw-parser-output ruby>rtc{font-feature-settings:"ruby"1}.mw-parser-output ruby.large{font-size:250%}.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fon
  • 切尔克斯人切尔克斯人是一个西北高加索民族,阿迪格人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以及阿迪格共和国的四个村子:Khodz、Blechepsin、Koshekhabl和Ulyap。他们说卡巴尔
  • CVN-69 德怀特·D·艾森豪号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69),或简称为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是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二号舰。舰名承袭自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三硅酸镁三硅酸镁五水合物,化学式Mg2Si3O8·5H2O。三硅酸镁是一种无臭、无味、无砂砾感的白色细粉,略有吸湿性,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易受无机酸分解。泡花碱与硫酸镁经预处理后进行反应
  • 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罗曼诺娃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罗曼诺娃(俄语:Елизавета Фëдоровна Романова),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路易丝·爱丽丝(德语:Elisabeth Alexandra Luise
  • 杨茂元杨茂元(1450年-1516年),字志仁,号麟洲,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礼部尚书杨守陈之子。成化十一年(1475年)登乙未科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刑部郎中,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出为
  • 非定常系统在经典力学里,假若一个系统的任何约束是非定常约束,则定义此系统为非定常系统。非定常约束的方程式显性地含时间。假若约束方程式不显性地含时间,则称此约束为定常约束。如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