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

✍ dations ◷ 2025-04-25 09:20:13 #豆豉
豆豉,又称为大苦、幽菽、嗜,方言名称有豆豉颗(贵阳)、豆发(雷州)、荫豉(闽南、台湾)、豆咸(厦门)等,是一种发酵过的豆制品,在中国菜中用来调味。在先秦文献中未发现关于豆豉的记载。豉最早出现在汉代。《史记·货殖列传》提到豉,《前汉书·货殖列传》中记述两个商人因因经营豉的生意而致富;马王堆汉墓中126、301两个缸里盛豉。两汉、三国时期,豉是日用的调味品,也可以入药。《齐民要术》、《本草纲目》都记载有咸豆豉和淡豆豉的制法。第一阶段:制豆曲。将大豆(黄豆或黑豆)浸泡三天,蒸透,平摊草席上三寸厚,用灯芯草覆盖;三天后豆面长满黄色菌丝,将豆在水中浸泡,取出晾干。此时,霉菌的酶水解大豆中的蛋白质,产生使豆带苦味的物质,必须水泡去苦,但必须还保留很多酶。第二阶段:将豆曲拌上豆汁、盐放入陶制的大缸中,用泥巴封口,在院子停放27天发酵,取出发酵的大豆,晒干,蒸煮,摊晒,再蒸煮,反复三次,三晒后即得成品豆豉。在此阶段,真菌在厌氧环境下被抑制,而残留的酶继续分解大豆的蛋白质,产生乳酸菌,进一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在反复蒸晒中,芳香氨基酸被氧化变黑,赋予豆豉特有的色香。甘微苦平,入肺,胃经。豆豉退乳,哺乳妇女忌用。日本的一些佛教寺院如京都府的大德寺、天龙寺、一休寺,静冈县的大福寺以及附近的民间企业也生产在宋代由中国学来的,传统制法的豆豉,叫做寺纳豆或盐辛纳豆。静冈县滨松市附近的也称为滨纳豆。一般直接食用或与米饭、稀饭等一起吃,不怎么用作调料。

相关

  • 恶魔蠕虫恶魔蠕虫(学名:Halicephalobus mephisto)也称魔鬼蠕虫、魔鬼线虫,是2011年在南非一座金矿中发现的一种新线虫,生活在地面以下1.3公里深的极端环境中,身长约0.5毫米。
  • 肉毒杆菌中毒肉毒杆菌中毒(拉丁语:botulinus)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瘫痪性疾病,由肉毒杆菌制造的毒素引起。患者最开始会感到无力、看不清楚、疲倦、以及说话困难,接下来则可能会出现手臂、腿、
  • 泊(poise,按法语发音为.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 杜勒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德语: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的木刻版
  • 高碳钢碳钢(carbon steel)是一类含碳量高于0.02%低于2%(高于2%的被称为铸铁,低于0.02%被称熟铁),而极少其他元素的钢材,也是产量最高的金属材料,相对有较高其他成分(不包括杂质)的钢称合金
  • 塞门扎格雷格·莱昂纳德·塞门扎(英语:Gregg Leonard Semenza,1956年7月1日-),美国医学家,知名于对生命系统如何利用、调节氧气的研究。他的团队发现HIF-1(缺氧诱导因子-1)所调控的基因能够
  • 无长突细胞无长突细胞是视网膜中的中间神经元。无长突细胞是抑制性神经元,其的树突分叉延伸至内丛状层(IPL),在此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或)双极细胞相接触。无长突细胞发挥作用是在内丛状层(I
  • 鸟类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属禽肝病毒属(Avihepadnavirus)又译作鸟类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属,是肝病毒科的一个属,主要感染对像是鸟类。代表种:
  • 国立中世纪博物馆国立中世纪博物馆(法语:Musée national du Moyen Âge)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一座博物馆,旧名克鲁尼博物馆(法语:Musée de Cluny)。中世纪博物馆的建筑在过去曾是一座个人官邸,始建于13
  • 德国小蠊德国姬蠊(学名:Blattella germanica),亦作德国小蠊,俗称德国蟑螂,是蟑螂的一种,身长多为1.0到1.6厘米,比美洲大蠊小。颜色有浅棕色至深棕色,而且在其前胸有两条由头部至翅膀末端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