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大振幅脉动变星

✍ dations ◷ 2025-04-24 23:51:14 #变星

蓝大振幅脉动变星(Blue large-amplitude pulsator,BLAP)疑似一种类型的脉动变星。它们非常罕见,光学重力透镜实验在调查10亿颗恒星之后,只有14颗属于这一类型。

蓝大振幅脉动变星是来自华沙大学的一组天文学家发现的,并于2017年6月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这本期刊上。当2013年在搜寻周期短于1小时的变星期间,检测到一颗周期为28.26分的变星,尽管它的周期较短,且振幅异常的大,但仍暂时分类为盾牌座δ型变星

在光学重力透镜实验期间,检测了10亿颗银河系的恒星,发现13颗具有类似特性的变星:周期在23-29分钟,近红外的振幅在10.19-0.36星等;颜色极蓝,暗示表面温度大约在30,000K左右,并且比主序星小。

此一类型恒星的特点是在半小时左右(20-40分钟),平均的亮度变化可以达到数十% 。对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证实蓝大振幅脉动变星的温度约为30,000K,变异的原因是脉动。结构模型类似于巨星的模型 -96%的质量集中在只有整颗恒星半径20%的核心中。其余的质量在一个稍微皱褶,以快速脉动的包层,因此有大振幅的光度变化。

目前,这样的理论指解释了蓝大振幅脉动变星是如何建造,它们的亮度是如何变化,而关于恒星的形成只有假设。其中一种假设是这些恒星在演化的某个阶段,肯定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质量,以及像现在这样的热。科学家认为,这样的配置不能由一颗孤独的恒星演化而来。例如,一种可能就是一颗恒星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掠过。然后,黑洞剥夺了这颗恒星的外层,但正如科学家所暗示的,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另一种较可能的假设是这种天体可以在两颗低质量恒星合并后形成。

相关

  • 风水传统宗教仪式:神明秘密社会:风水,为五术之一的相术中的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称勘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
  • 单胺氧化酵素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英语:MAOIs,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是一类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药物。该类药品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相比其他抗抑郁药,该药对非典型抑郁
  • 异麦芽酮糖醇异麦芽酮糖醇(英语:Isomalt)又称巴糖醇,属于二糖醇,因其类似糖的物理性质,可作为一种甜味剂添加在食品中。1960年代被发现,从80年代至今广泛的在世界超过70个国家使用。异麦芽酮糖
  • 三吴三吴,为一历史名词,指的是东晋南朝最为重要的地理范围。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指的是吴、吴兴、会稽三郡,而广义除吴、吴兴、会稽三郡外,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郡。在东晋以后,“
  • 七公二七公二(武仙座τ)是在武仙座这个星座内的一颗4等星,它的固有名称是Rukbalgethi Shemali,它的意思是"北部膝盖",然而现在很少使用在科学杂志上。它是颗比太阳亮700倍的蓝次巨星。
  • 沈妙容沈妙容(?-?),南朝陈文帝陈蒨的皇后。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父亲是南梁安前中录事参军沈法深,母亲高氏。哥哥沈钦(503年—569年)随文帝征伐,以功累迁至贞威将军。南梁大同年间,十几岁的
  • 珍·克尔珍·克尔,罗克斯堡伯爵夫人(英语:Jean Ker, Countess of Roxburghe;约1585年-1643年),本姓德拉蒙德(英语:Clan Drummond)(Drummond),是一名英国贵族。她出生时名字叫珍·德拉蒙德(Jean Dru
  • 郫县豆瓣郫县豆瓣为中国四川省郫县(现成都市郫都区)特产的豆瓣酱,是川菜的主要调料之一。由郫县人陈守信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产于郫县的唐昌、郫筒、犀浦等十九个乡镇。因其在川菜中的
  • Mac OS X v10.0Mac OS X v10.0(其代号为“Cheetah”,“Cheetah”字面解作猎豹)是苹果公司的桌面及服务器操作系统MacOS X的首个主要版本(其前身份别于2012年称为OS X及2016年称为macOS)。该操作
  • 黄德宽黄德宽(1954年-),男,汉族,古文字学家。现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学部委员,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