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军队:
莫斯科鞑靼军队:
莫斯科军队包括:
1487年莫斯科-喀山战争(俄语:1487 Русско-казанская война),是莫斯科大公国-卡西姆汗国联盟与喀山汗国之间的一场全面军事冲突,起因是穆罕默德·阿明汗逃出喀山向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与舅舅求教,请求他们为他夺回汗位。战争以喀山大汗伊尔哈姆汗被推翻,罗斯-卡西姆联军的胜利告终。
前喀山大汗易卜拉欣汗前后娶了两位妻子,首妻法蒂玛是一名伯克的女儿,生子伊尔哈姆汗(俄语:Ильхам)、胡达·库尔汗和梅利克· 塔吉尔汗,之后他又娶了努尔·苏妲,也就是孟特穆汗(俄语:Тимур (мангыт))的女儿,孟特穆汗死后,由其堂弟哈吉·格来抚养成人,因此其娘家即为强大的克里米亚汗国,生下了穆罕默德·阿明汗与其弟阿卜杜勒汗。易卜拉欣汗生前因为儿子伊尔哈姆喜好酒色,昏庸无能,一度打算将其继承人地位废除。但是因为各伯克和其他部落小汗的介入,仍然任命伊尔哈姆为汗位继承人,但又没有降低对穆罕默德·阿明的赏赐与宠爱。导致国家发生党争,伊尔哈姆就任大汗后,在1485年4月成功平定阿明党的党人的叛乱阴谋,处决阴谋起兵者,囚禁穆罕默德·阿明。1486年7月2日晚上,阿明被亲信巴亚吉特释放,他在奥干默特部的奥尔塔汗的庇护下逃出喀山城。穆罕默德·阿明则修信向舅舅努儿道刺特汗和明里·格来汗求援,并且在1486年8月11日逃到卡西姆汗国的卡西莫夫面见努儿道刺特汗。努儿道刺特汗认为自己的兵力攻打喀山没有胜利的希望,安排穆罕默德·阿明前去莫斯科找伊凡三世大公求援。伊凡三世在1486年10月7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以平等的礼节接待了穆罕默德·阿明。
自喀山汗国立国以来,与彼尔姆公国和莫斯科大公国在卡马高地一直有领土争端。此地虽然只有约1,200平方公里,以卡马河为界,分成上下卡马高地。此地物产丰富,盛产金和铁,又有大量的珍贵毛皮和宝石。卡马高地人口构成极为复杂,近50,000多名居民中以科米人占多数,但也有占人口数近30%的鞑靼人及罗斯人,以及诸多乌戈尔人小部落杂居其中。宗教上以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但仍然有原始宗教的祟拜者。对莫斯科来说此为扼守维亚特卡领地的要道,对喀山来说下卡马为其通过乌拉尔山脉的重镇,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虽然在1478年莫斯科-喀山战争后两国瓜分卡马高地,然而喀山的伊尔哈姆汗仍然认为卡马高地全境为喀山汗国所有,莫斯科方也认为拥有卡马高地全境的领主权,因此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伊凡三世在阿明汗到达的隔天就召开了杜马,讨论内外形势,当时莫斯科大公国与立陶宛大公国爆发维尔霍夫危机,科泽利斯克,谢韦尔斯基和赫勒普勒姆(俄语:Хлепень)地区归属问题起争端,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卡齐米日四世要求莫斯科从科泽尔斯克领地的维尔霍夫城撤军,伊凡三世拒绝,双方决定谈判避免全面战争。当时莫斯科宫廷内波雅尔们忧虑可能要两线作战。认为不该参与喀山内争的占了多数,因此伊凡三世退让,指可以先解决立陶宛的危机再攻打喀山,攻打喀山之事一度搁置。但是伊凡三世召来熟知喀山事务的契丹人瓦西里,契丹人瓦西里指喀山军队落后,大汗昏庸无能。这是分裂喀山的大好机会,叔伊斯基家族的资源可以支撑本次远征的花费。因此伊凡三世派使者送信予在北方的叔伊斯基家族家主,询问时任普斯科夫督军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叔伊斯基的意见,瓦·瓦·叔伊斯基回信指攻打喀山是可行的,西方对立陶宛可以保持守势,而伊凡三世应该先攻打喀山,并附上了他本人的战略。瓦·瓦·叔伊斯基被召回莫斯科,他也说服了富裕的格里高利·瓦·莫罗佐夫王公出资,两人一共筹集了12,000银卢布供军需之用。伊凡三世当场再任命瓦西里·叔伊斯基为财政总管。1486年11月,伊凡三世命人送信予努儿道刺特汗和明里·格来汗,表明他要进攻喀山,为二人之外甥夺取公位。努儿道刺特汗表明参加,明里·格来汗因当时卡西莫夫问题与伊凡三世起争执,他不参加进攻喀山的行动,但也不会援助喀山,只是将在克里米亚官廷避难的阿明汗之弟礼送莫斯科。
喀山方的资料因为伊凡四世沙皇在1556年在喀山焚书,第一手史料不足,并未知悉当时喀山内部状况。喀山派遣使节到莫斯科,首次是在1487年1月18日,使节携带了礼品进见伊凡三世,伊凡三世收下礼品,但表示穆罕默德·阿明在莫斯科郊外游猎,未知何时返回,更表示阿明是他重要的客人,除非他自愿返回喀山,否则他不会容许任何人带走他,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使者在1487年1月20日离开莫斯科。此时喀山汗国内部有近130万至160万人口,当中绝大部分为汗国各部落属民。伊尔哈姆汗自称汗国有十万骑兵,十岁小儿均可骑马。认为伊凡三世在1467年-1469年莫斯科-喀山战争中不过是其父的手下败将,他胆敢违抗他的命令是愚蠢的表现,他将以上观点写在羊皮信上交由第二位使者,在3月25日再次面见伊凡三世时作为国书递交,契丹人瓦西里译成罗斯语读出,伊凡三世取过信件,一把丢到火炉中,告知使者此信为极大的冒犯,他将向伊尔哈姆汗宣战,以拱卫穆罕默德·阿明的合法权利。
在外交方面,没有资料显示喀山方曾派使者联络与立陶宛大公国夹攻莫斯科大公国,仅派使者至联合对抗大帐汗国大汗谢赫·阿合马的盟友明里·格来汗处,要求夹攻莫斯科,遭明里·格来汗讥笑为何他要帮一个陌生人对抗拥戴他外甥的军队。喀山汗国在本次战争期间并没有为自已争取到对抗莫斯科的盟友;在军备方面,喀山汗国人民自幼学习射箭,但是其箭矢仍是属于自制,相反莫斯科军队有专门的造箭匠,他们可以在战场上一直制箭为弓弩手补充箭矢。因此鞑靼人常常射完手中的箭后,莫斯科军队仍然有充足的箭矢。喀山军队也缺乏火器,虽不至于没有火枪火炮,但数量相当稀少,无法对莫斯科军队形成有效火力压制;在政治方面,喀山汗国国内部族众多,且主要部族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部族都支持阿明汗复位。且因不明原因,喀山汗庭对巴什基尔人加征重税,令巴什基尔人对伊尔哈姆汗谋叛,最后酿成起义。伊尔哈姆汗本人早在战前就已经被认为昏庸无能,他在对莫斯科战争中亦缺乏准备,而莫斯科军队早在战前就已经备战,令喀山汗国在战争中处于被动。
莫斯科军队由波雅尔军队与服役贵族军队构成,前者是有封地的贵族军队,后者是以兵役换取大公领地土地使用权的贵族军队,因为西方前线已有6万军队在与立陶宛军对峙,本战莫斯科军队动员的有半数都是波雅尔军,诸波雅尔家族贡献最多的叔伊斯基家族提供6,000人的兵役。在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有大片封地的莫罗佐夫家族(俄语:Морозов)也提供了3,500人的兵役,只是两大波雅尔家已经动员近万人,如何协调波雅尔与服役贵族的关系成为难题。伊凡三世曾经打算让瓦·瓦·叔伊斯基亲王领军出战,因为后者早前在攻灭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和对抗利沃尼亚天主教军队已展现才能。但瓦·瓦·叔伊斯基推举名将丹尼尔·霍尔姆斯基(俄语:Холмский, Даниил Дмитриевич)为主帅,他从旁辅助即可。伊凡三世决定叔伊斯基仍然随军出征,协助节制诸波雅尔军。同时将精通喀山事务的契丹人瓦西里任命为军监,全权代表伊凡三世。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由契丹人瓦西里授权后才可以进行,努儿道刺特汗的军队也可以视契丹人瓦西里为伊凡三世代理人。因契丹人瓦西里具有三重身份,所以获得各派系的一致认可,而契丹人瓦西里亦与霍尔姆斯基约定不干涉军事行动的决策,仅代表伊凡三世进行外交和谈判。而伊凡三世与穆罕默德·阿明留守莫斯科,主要是伊凡三世本人要制约对立陶宛前线,而且阿明汗不懂军事,因此留在莫斯科对他比较安全。
总体来说,莫斯科军队构成相当混杂,当中三分之一是一般的征召民兵,只受过基本的训练。伊凡三世检阅时甚至出现掉队,排列松散,跑步跌倒等意外。在1487年1月3日的冰墙射击训练中,伊凡三世看见火绳枪队用十次击发就射塌了冰墙,他下令向火绳枪队放出马匹试验射击效果,结果发现十人一排的横列,排成两列同时射击的效果比较好。俄罗斯传统史学家季莫菲·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才称此战为热兵器对抗传统游牧军队的胜利。但火器的运用对于战局的影响史学界至2019年初仍无定论。火炮的运用主要用于攻城,虽然曾经用于野战,但没有造成任何效果。莫斯科军队搜集了五百桶黑火药,相当于1,600普特的火药量。
波雅尔的军队中有大量奴工,可能是波雅尔家族的私产,一般而言,波雅尔们的奴工也是需要饮食,对军队造成额外负担。但他们也是工程人员,协助将士支帐篷,取水砍柴做面包,照顾随军牲口,开辟进军路线,维护武器和盔甲等。他们是承担了波雅尔军队后勤的重要部分。一般而言,万人等级的莫斯科军队约需8,400~8,600公斤的谷物,45,000~47,000升的水,奴隶和基层士兵是物资主要的搬运者,除自身装备外,他们如同牲畜要负担约7公斤的额外物资,因为人力比畜力便宜。而整场战争北路军共带了2,800只驮兽,当中主要是马和驴。而且莫斯科军队在进兵前,都有专门的开路兵先为大部队开路,而前锋部队架设的军营也会留下,成为补给用的兵站和后续部队进军的休息地,确保军队的补给不致中断。
莫斯科北路军战马大约有7,000匹,南路军大约3,000匹,因为罗斯战马是畜养品种,其饲料需要30~40%的谷物。反而鞑靼马则没有这个问题,它们可以吃草维生,但个头小,且负重较少,因此不用作战马而用作驮兽。但是莫斯科军队最主要的运输是依赖士兵,他们会以背负或挑担的形式运输,也可能使用木制手推车,一般单兵会携带约25~30公斤的装备,主要是其武器和口粮。莫斯科军队中披甲率不到50%,行军过程中,步兵会将盔甲放在手推车上,以减轻重量,除非斥侯回报敌踪,此时才会穿上盔甲行军。马车和驴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两匹四轮的,另一种是一匹两轮的,而且与士兵用的手推车不同,车轮通常是包金属的,车轴也是金属的,不易损坏。两匹四轮的一般用于搬运大型器具如投石器构件,帐篷支架等,还有军队发饷用的贵金属,战利品等。粮食补给则主要由一匹两轮的车携带,另外莫斯科军队也像鞑靼军队会放牧动物,主要是羊,只要三个人就可以放牧约500只羊,只要在领头羊身上挂上铃铛即可。马亦类似,一般只需要五个人就可以驱赶近300只马的马群,只要放牧者骑的是母马,辅以一种马笛,即可以驱使马匹前进。
南路军的主要后勤运输依靠船只,属于浆帆并用的斯特鲁格船,而鞑靼友军亦紧贴河岸与罗斯船只并行,以便补给。因喀山并无水军,仅有一些小舟,无法与罗斯船团对抗。罗斯船团沿伏尔加河东进,目标为喀山西部地区和喀山城。
莫斯科军队南路军37,000人加上鞑靼盟军约10,000人,南路军中鞑靼盟军主要是骑兵,罗斯军队中主要是轻步兵与火绳枪兵。总司令丹尼尔·霍尔姆斯基(俄语:Холмский, Даниил Дмитриевич)亦乘船指挥南路军。罗斯军队从雅罗斯拉夫尔集结后乘船南下,在下诺夫哥罗德作补给后,用近120艘斯特鲁格船先后沿伏尔加河东进,部队与船队并排而行,倘若当时风力不足,士兵要上船划桨推动战船前进。由于当时喀山并没有能与之对抗的船队,因此莫斯科的下诺夫哥罗德军进军过程顺利。
北路军以波雅尔军为主约28,000人,且步兵占多数,北路军主军从沃洛格达出发,至大乌斯秋格,军队渡过结冰的瑟索拉河后朝向维亚特卡领地集结。过程中需经过大片人烟稀少的密林。瓦·瓦·叔伊斯基亲王下令部队以800人为单位先后穿过密林进军,部队在密林中行进最大的困难是泥地和雨水,食物容易长蛆。即便莫斯科军队有专门的开路兵,在前方先行砍除藤蔓蕞生的树林,以杂草和石头填塞泥地,以火烧平整土地。瓦·瓦·叔伊斯基多次反映马车的车轮陷入泥地导致无法行进,而大雨亦令莫斯科军队前进困难。除了泥地和雨水,森林猛兽如棕熊和灰狼也有威胁,莫斯科军队在经过布什科夫斯基森林(俄语:Бушковский лес)时,灰狼常常会偷袭军队行进中的绵羊群,军队的行进也侵扰了当地棕熊的安宁,棕熊会为了维持其领域而袭击莫斯科士兵。而对士兵伤害最大的还是寄生虫,莫斯科新兵会因为喝了河水而腹泻不止而毙命,因此莫斯科军队主要是喝粗酿啤酒为主。约1,200多名莫斯科士兵死于进军维亚特卡中途,约占北路军总数的4.28%。莫斯科驻维亚特卡督军谢苗·拉普诺夫斯基更在北路军到达维亚特卡时联络当地部落,各部落对莫斯科远征喀山表示善意,瓦·瓦‧叔伊斯基也在抵达维亚特卡后向各酋长和罗斯地主们解释攻打喀山不能从南方平原进军,而是从密林进军突袭喀山汗国的原因。因为在平原进军太容易被鞑靼军队袭扰,不利于以步兵为主的莫斯科军队作战。4月11日北路军入侵喀山汗国,迅速夺下了喀山北部的数座鞑靼城镇。
4月14日,赫雷部落的道尔库特汗探知莫斯科军队在斯维雅加河畔休整,双方在傍晚短暂交战,莫斯科方的努儿道刺特汗派人劝降道尔库特汗,对方以大汗伊尔哈姆正在支援而拒绝,莫斯科军队决定下船迎战。16日,双方爆发斯维雅加河战役,在今天的伊尔-库图山附近开战,即卡尼基镇(Каинки)以南,直经约3公里的地点。莫斯科方沿山布阵,还有一队伏兵埋伏在密林。喀山方是以骑兵为主,根据史学家叶夫根尼·什默洛(俄语:Шмурло, Евгений Францевич)的计算,莫斯科军队的总数约在23,000~25,000左右,鞑靼军队不会像尼康编年史(俄语:Никонов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记载的50,000那么高,反而应该少于莫斯科军队,在16,000~20,000之间,他认为根据战场考古,以及鞑靼人的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动员超过20,000兵员。
战斗以鞑靼军队的骑射开始,莫斯科军队以大盾和柴捆挡箭,鞑靼骑兵接着举长矛向莫斯科步兵冲锋,霍尔姆斯基下令部队死守原地,而弓弩手从步兵阵中出列射击鞑靼骑兵,射倒前排的鞑靼骑兵后就后退,由长柄枪兵补上阵线。霍尔姆斯基以中央两列士兵为诱饵引诱鞑靼骑兵突击,而友方的卡西姆鞑靼骑兵则留在山后,左路鞑靼骑兵攻入伊尔-库图山时发现山口有木栅,他们看见只有少数弓箭手,因此摧毁了木栅,攻入莫斯科军队的布阵地点,此时莫斯科军队由格里高利·莫罗佐夫指挥的左翼迂回合围。奥西普·多罗戈布涅斯基举旗为号,4,000挺火枪从山坡集中射击进入包围圈的鞑靼骑兵,而且还有约2,000的弓弩手不断射箭。根据莫斯科方的纪录,整个山谷被枪声和战马的嘶叫声充斥,火药燃烧的烟雾充斥整个山谷,上千骑兵与他们的战马在自身的血泊中倒下,鞑靼人失去了整整一代的精锐。努儿道刺特汗的鞑靼骑兵此时突入喀山军阵线,屠杀受创严重的喀山军队,喀山军开始溃败,纷纷往山谷口逃跑。
留在山谷外与莫斯科步兵作战的喀山军队听闻枪响后一度后退,但是此时莫斯科军队却从伊尔-库图山山上下来增援,持巴迪切斧(俄语:Бердыш)的重甲步兵斩杀鞑靼骑士与马匹,梅利克·塔吉尔汗发现自己被围时打算通知在右路尚未进军的兄长撤退,却因此暴露了自身的位置,在冲突中肩膀身中一支弩箭。坐骑也被突入的罗斯军队砍死,他带兵越过斯维亚加河逃走,却在过河后遇上莫斯科方伏兵。伊尔哈姆汗先行逃走,莫斯科军队也不追赶伊尔哈姆汗,只是想活捉梅利克·塔吉尔汗,梅利克·塔吉尔汗与部下交换头盔逃走。道尔库特汗则为他殿后,被罗斯军队砍死,头颅刺在矛尖示众,是次战役莫斯科方大获全胜。
喀山军队在斯维亚加河大败的消息在一个月内传到汗国各地,在汗国东部的巴什基尔人起义反抗喀山汗庭,从图伊马济地区到乌拉尔山脉的巴什基尔人杀害喀山人独立,有关起义详情因缺乏文字资料而不明确。但莫斯科方也是后来才知悉该事件,因此起义军并非由莫斯科策动,更像是因为莫斯科军队入侵打败喀山人而间接导致巴什基尔人的起义。
1487年5月13日,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卡齐米日四世派使节前往莫斯科向伊凡三世下最后通碟,要求伊凡三世从科泽尔斯克领地撤军,伊凡三世故意推搪不正面回应,使者迫令伊凡三世立即从撤军或战争中二选一。伊凡三世指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成为了卡齐米日四世的臣子,断然拒绝。使者取出国书,代表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向莫斯科大公国宣战,1487-1494俄立战争爆发(俄语:Русско-литовская война (1487—1494)),莫斯科军队东西两线作战。伊凡三世下令莫扎伊斯克与卡卢加等地的部队迎战入侵的波-立军队,同时以梅登要塞的军队作为后备军。伊凡三世致信予霍尔姆斯基等人,指他本人将亲自对抗卡齐米日四世,要求东部诸臣也不要令他失望。霍尔姆斯基回信指将尽早打败喀山汗国,伊凡三世收到信的时间已经是6月7日,当时伊凡三世正打算出兵支援卡卢加,他命大公储伊凡(俄语: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Молодой)返回莫斯科,同时回信给契丹人瓦西里,指应该以宽容的条件对待喀山汗国,具体做法由东部诸臣伺机而动。
斯维雅加河战役后,霍尔姆斯基率军与北路军合作围攻喀山城,莫斯科水军突破喀山小船的袭扰攻至喀山城西南方,霍尔姆斯基命谢苗·雅罗斯拉夫斯基率领其中40艘船,近12,000军队南下,与努儿道刺特汗的军队合作攻打喀山中部。因为打着扶持阿明汗的名义,当地不少部落本身就是阿明党人,他们看见努儿道刺特汗也愿意投靠,因为他是阿明汗之舅。当地贵族认为这只是兀鲁·穆罕默德斡耳朵之间的斗争,而莫斯科军队是喀山汗国阿明汗庭的盟友,而非敌人。在俄罗斯编年史上,更多的是莫斯科军队征服喀山,但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是鞑靼贵族视莫斯科军队为阿明汗的军队,所以他们才接纳莫斯科军队而不抵抗。汗与汗之间的斗争在金帐汗国时期不断上演,他们不会认为自己被罗斯人征服,而是汗庭斗争中改易派系而已。
6月8日阿尔查利部落的哈吉·明里汗却坚持对伊尔哈姆汗的忠诚,他召集了4,000人对抗莫斯科-鞑靼联军,最终在7月3日的阿尔查利战役被击溃,此战之后,喀山中部平定,而喀山东部因陷于巴什基尔动乱,已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而且东部交战的巴什基尔人与喀山人两方均向莫斯科方求援,莫斯科方以仲裁者的身份命令双方停战,但没有派兵进入喀山东部介入此事,莫斯科军队止步于别拉亚河畔西侧,当年罗斯人称为鼬鼠河。
5月18日北路军进抵喀山城,而在城外构筑防马栅土垒和建设斜坡高台放置大炮准备轰击建在山上的喀山城。5月24日,霍尔姆斯基率军登陆喀山西侧,五万馀军队对喀山形成完全包围,喀山守军具体人数不明,但城民不少于三万人,且喀山军队在围城初期有能力经常出战攻打莫斯科方的防御工事。霍尔姆斯基曾两度劝降喀山城,均被拒绝。6月2日,莫斯科方开始炮击喀山城,喀山军队出城作战也变得困难,因为莫斯科方的远程武器令骑兵无法靠近。因此6月17日梅利克·塔吉尔汗决定利用莫斯科方人数不足以固守的缺点作多点突破,首日仍能破开一两处防马栅和木墙,但是罗斯军队次日即将军队分成小队,一旦喀山军队集中突破,就迅速集合抵御。梅利克·塔吉尔汗身中两弹坠马。外围有布拉克部落的阿里·哈萨汗率军援救喀山城,但他的1,400兵对战局帮助不大。德米特里·舍因指挥下的莫斯科骑兵部队在骑兵战中将他打败并俘虏。6月26日,莫斯科步兵越过南方轰塌的喀山城墙攻打喀山,喀山人拼命死战,打退了莫斯科士兵的三波攻势,当夜由莫斯科重步兵再进攻,喀山人烧毁南城墙附近的建筑物,但是莫斯科兵架云梯攻入,莫斯科弩兵翻过城墙对鞑靼士兵和城民放箭,喀山军队被迫在退守街道垒砖墙。因为喀山城的交错地形,令罗斯军队进攻十分困难,罗斯军队在巷战中占不到优势,罗斯军队攻入7日后只掌握了城中八分之三的城区。7月3日守军中几位伯克认为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私下派员和谈,所以契丹人瓦西里再次在7月4日再命人劝降伊尔哈姆汗,要求5日内回复。7月9日,伊尔哈姆汗决定投降,下令鞑靼军队放下武器降伏,战争结束。
对于战争结果双方认知差距很大,喀山贵族更多的是认为自己向阿明汗输诚,而非被莫斯科军队征服。而莫斯科军队则认为自己打下了强大的喀山汗国全境,打败了长久以来的宿敌,伊凡三世更被臣下拥戴为“保加尔王公”,认为伊凡三世已获得当地统治权。而巴什基尔人认为莫斯科军队是来解放他们的,而莫斯科方则认为此事属于喀山内纷,当年霍尔姆斯基在对伊凡三世的上书中甚至误认巴什基尔人是喀山的反叛部落,认为他们也是支持阿明汗复位。因此虽然1487年7月9日伊尔哈姆汗投降,两国之贵族事实上亦没有停止敌对行为,此问题将在将来引发连串冲突。7月10日契丹人瓦西里作为伊凡三世与阿明汗的全权代表接受伊尔哈姆汗的降书,为免刺激喀山鞑靼贵族,他是身穿鞑靼人的礼服受降。而伊尔哈姆汗三兄弟亦仅软禁,而受伤的梅利克·塔吉尔汗因虽已取出铅弹,但早前的箭伤和此次枪伤严重损耗其健康,连续数日发烧,几个月后病殁,阿明汗续娶其妻法伊莎。
攻陷喀山后,伊凡三世带同穆罕默德‧阿明前往喀山,在出发前阿明为了感谢伊凡三世为其夺回汗位,因此行臣下之礼,因汗国反抗势力仍大,伊凡三世并非以征服者姿态而是以阿明汗的盟友身份前往喀山。8月11日,伊凡三世在进入喀山的布查尔宫时,故意让阿明汗先进入,由他再扶阿明汗登上汗位。在喀山期间,伊凡三世也大肆布施钱财笼络人心。8月21日,双方在喀山城签订盟约而非和约,此盟约缔立双方为伊凡三世与阿明汗本人,条款仅有三条:
这条盟约并没有改变喀山与罗斯之间的关系,且内容含糊,莫斯科大公国在整场战争中没有从喀山取得任何土地,也没有取得赔款,伊凡三世只是在次年收下了阿明汗的价值13,000卢布的谢礼。此后阿明汗在位时每年都会献上1,000卢布的礼金予伊凡四世,莫斯科方认为此为税款。苏联鞑靼史学者穆罕默德·萨法加里耶夫(俄语:Сафаргалиев, Магамет Гарифович)则认为此非贡税,因为它的数量不多,甚至不及同时期苏兹达尔领地上交的税款,他引用同时期克里米亚汗国的史料,认为此为单纯的礼物,因为伊凡三世每年也向克里米亚汗明里·格来汗赠礼,但俄罗斯史家普遍不会认为莫斯科大公国是克里米亚汗国的属国。喀山方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向莫斯科大公国献贡,而是阿明汗本人与伊凡三世维持友好关系的赠礼。
对喀山中部的占领相对较为困难,虽有莫罗佐夫下令部众不可滥杀无辜,但是军队以报复与宗教为由仍大量屠杀喀山穆斯林,引起剧烈反抗。伊凡三世闻讯下令南路军回师西返,将占领地交还喀山汗庭管理,另外任命骑兵长官德米特里·舍因和契丹人瓦西里留在喀山汗庭协助阿明汗。伊凡三世中介契丹人瓦西里之堂侄女玛丽娅与穆罕默德阿明的婚事,期间因玛丽娅之祖母为喀山女奴出身,喀山贵族认为伊凡三世有意侮辱喀山人,最终阿明汗在面见玛丽娅后因其懂喀山语与美貌,决定将玛丽娅纳为次妻而平息争议,两人于1487年11月底成婚,次年生下长子伊勒哈姆汗。
战争结束后,阿明汗的异母兄弟被送至罗斯软禁,阿明汗成为喀山唯一的大汗,但是喀山内部对此事的性质看法有巨大分岐,此可以从1487-1490年莫斯科驻喀山汗庭代表契丹人瓦西里的记录中看出。当时喀山内部分裂成东方党和莫斯科党,前者仍然认为喀山是独立国家,而莫斯科党认为应该亲莫斯科,但是并不能单纯二分法,目前俄罗斯鞑靼史学界采用一种更贴合现实的说法,就是东方党就是汗国的保守主义者,而且普遍认为罗斯人不过只是鞑靼人的奴隶。而亲莫斯科的阵营由不同的派系组成,主要有三,一是以阿明汗为首的拥戴伊凡三世派系,另一就是哈剌赤库尔·穆罕默德主张的学保留文化只学罗斯技术,最后一支则是以哈剌赤易卜拉欣·布尔查克主张的鞑靼罗斯融合论,认为喀山应改宗东正教,混合成为一个政权。东方党的诉求比较集中,就是维持汗国传统,拒绝改变,因此这些贵族不满意大汗阿明汗对莫斯科唯命是从,常常偷袭罗斯领地。后来库尔·穆罕默德在1495年到访莫斯科回归后,决定不再从莫斯科引进技术,而是加入东方党,主导汗国保守力量,在同年引入西伯利亚汗国的马穆克汗,更将嘉鲁哈沙德比卡嫁与马穆克汗,引发连场内战,最终由阿明汗在莫斯科军队支持下再登汗位,阿明汗在1505年6月24日起义叛离莫斯科大公国时,喀山汗国两派意见短暂统一。阿明汗以东方党人主导政治,执行坚定的反莫斯科路线至其去世。在他死后,统治者对莫斯科立场也是不断正反交替,以下为列表:
末代大汗亚德加尔·默罕默德本人在1550年前是效忠莫斯科的,之后再对沙皇伊凡四世叛变,从阿明汗在1521年去世直至1252年喀山汗国灭亡的31年间,此套交替规则一直适用。
其次是巴什基尔人的叛乱到底该如何处理,因为巴什基尔人已向伊凡三世宣誓效忠,按理说两方不处于战争,但巴什基尔人视喀山人为敌人,经常袭扰喀山东部。而且他们还从西伯利亚汗国请来昔班汗系的汗摄政,最终在1490年,由伊凡三世派使节调停双方,巴什基尔斯坦大半仍属喀山汗庭,小部分并入西伯利亚汗国,不愿意加入喀山的部落可以加入彼尔姆公国从属于伊凡三世,要前去其他鞑靼汗国也可以。
第三是下卡马高地的归属问题,由于喀山汗国在1467-1469年莫斯科-喀山战争已取得下卡马高地的彼尔姆公国前首都彼尔姆城,这对于伊凡三世而言是他的附庸彼尔姆公的领地,甚至名将大佩斯特雷生前已经欲攻打喀山夺回彼尔姆城。这令莫斯科方非常尴尬,因该城已是喀山汗国的重镇,不好要回,且强行索要会导致政治危机。伊凡三世在1487年10月名义上将该城转封给叔伊斯基家族,将之作为与喀山缔亲的嫁妆。而阿明汗之弟阿卜杜勒·拉蒂夫则娶彼尔姆公马特维·米哈伊洛维奇(俄语:Матв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ермский князь))之妹芙拉为妻。伊凡三世认为通过婚姻联结,三方都是一家人了,也就没有领地的斗争了,因此卡马高地问题被搁置。上卡马高地属于彼尔姆公国,下卡马高地属于喀山汗国,而中间的彼尔姆城由喀山汗国拥有,由罗斯的叔伊斯基家族管理,而其居民主要是信奉东正教的科米人。下卡马高地的科米人更倾向于东正教的莫斯科而非伊斯兰的喀山汗庭。
本次战争最大的重点是后勤,因为从莫斯科到喀山有近830公里的距离,而中世纪时尚未有道路连接两地,因此当年莫斯科军队陆地行进距离推演在880~960公里左右。在中世纪晚期罗斯两地之间有大量密林和沼泽,而开阔地带则有大片草原,这使得进军至喀山本身已是一项挑战。苏联史学家弗拉基米尔·马夫罗丁(俄语:Мавродин, 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称赞此战中莫斯科军队在后勤方面的表现为教科书等级,但他也强调莫斯科军队耗费巨大,性价比不高。加上同时与波兰和立陶宛开战,伊凡三世没有办法从喀山汗国取得更多的报酬。总的来说因为成本过高而难以复制,此战并没有成功建立莫斯科大公国的后勤体制,但确实对莫斯科军队在后勤方面作出深远影响。
目前俄国史学界已基本解决重构的问题。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索洛维约夫提出对编年史僧侣记载的质疑,他认为俄罗斯军队,即莫斯科军队的进兵是非常艰困且耗费巨大,并不是一路以优势兵力与物力压垮喀山军。而史学家叶夫根尼·什默洛统整了兵役表与征税帐誊抄本,指出当年莫斯科大公国对喀山作战莫斯科的效率其实不高。弗拉基米尔·马夫罗丁在什默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莫斯科军队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后勤体系,纯粹只是依赖运气与喀山盟军的帮助才得胜。1487年秋的粮贡,雅罗斯拉夫尔领地减少了23%,梅尔湖畔加利奇领地减少了36%,戈罗杰茨地区减少了42%,整个东北罗斯东北部粮贡量均出现了-20%~-40%幅度的减少。甚至伊凡三世还得下敕宽免部分粮贡,很有可能在对喀山战争中过度征收,连次年播种用的粮食也收缴了。且当年攻陷喀山城后莫斯科军队事实上没有得到太多粮食,士兵带回的也多是财宝香料与织品。大量人员在春季播种时被动员,也使得农业劳动力缺乏。且瓦·瓦·叔伊斯基的动员规模亦过大,导致大量粮食在行军过程中被耗费,牲畜需要的大量饲料也加快了粮食的消耗。
瓦·瓦·叔伊斯基以水陆并进的方式进军,军队与河流并排而行,在古罗斯历史上此前虽然也有以航运补给军队的记录,但本战是有史可考的首次以成建制的船团提供军队补给的例子。另一种影响巨大的改革就是在大部队行军前先派出少量部队修整道路,架设兵站,形成补给线。在古罗斯远征行为是极少的,多数是城邦国家就近战斗,不需要担心粮食运输的问题,补给线此一概念是没有的。从前莫斯科大公国对喀山汗国的多次战败皆出现补给不足的问题,因鞑靼骑兵非常容易就能偷袭罗斯人的粮队,但是瓦·瓦·叔伊斯基构建出一套运输队与士兵同进的体系,一般古罗斯军队进军极限速度约在一天20~30公里左右,但本战中北路莫斯科军队只用了20多天就走完了800多公里的路程,即一天平均至少走40公里左右,因此马夫罗丁称赞此战将在俄罗斯军事史中留下一页。
叔伊斯基家族在此战居首功,因此其权势日盛,伊凡三世封赏瓦·瓦·叔伊斯基大量无主庄园,以及靠近北极圈的部落土地,虽然这些地方当年人烟稀少,但日后成为叔伊斯基家族有力的支援。1497年,瓦·瓦·叔伊斯基一度在法务总管弗拉基米尔·古谢夫(俄语:Гусев, Владимир Елизарович)的官廷密谋案受牵连,瓦·瓦·叔伊斯基被伊凡三世废黜。伊凡三世拆分叔伊斯基领地,让叔伊斯基家族成员瓜分瓦·瓦·叔伊斯基的领地。1502年,瓦·瓦·叔伊斯基被宽恕,而1505年伊凡三世也去世后,叔伊斯基家族的权势已强大得大公本人也难以制衡。16世纪初,叔伊斯基家族被其侄安德烈·米·叔伊斯基再次整合,他是瓦西里三世晚期最强大的波雅尔,而其权势因其伯父瓦·瓦·叔伊斯基和远房伯父契丹人瓦西里在本次战争打下的政治基础,才有了后来叔伊斯基家族在门第制(俄语:Местничество)时期的首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