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罗·寇恩
✍ dations ◷ 2025-08-28 12:54:50 #保罗·寇恩
保罗·约瑟夫·寇恩(英语:Paul Joseph Cohen,1934年4月2日-2007年3月23日) ,美国数学家,他证明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系统加上选择公理 (ZFC) 不能反驳连续统假设 (CH) 的否命题,而ZF不能反驳选择公理 (AC) 的否命题。这一划时代的工作与哥德尔在1930年代的工作一起,证明了CH和AC分别独立于ZFC和ZF。寇恩在证明中创造了力迫法,如今力迫法已经成为公理集合论的一项基本技术。寇恩凭借连续统假设的独立性证明于1966年获得菲尔兹奖章。保罗·寇恩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长滩(Long Branch)的一个犹太家庭,1950年毕业于纽约市的Stuyvesant高中。1950年寇恩入读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不过他了解到申请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院只需两年大学经历,因此于1953年从布鲁克林学院肄业。1954年寇恩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58年他在 Antoni Zygmund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寇恩的博士论文题为《三角级数唯一性理论的一些问题》(Topics in the Theory of Uniqueness of Trigonometric Series)。寇恩的博士论文和早期的研究内容是调和分析。1964年寇恩凭借分析学论文《关于李特尔伍德猜想和幂等测度》(On a conjecture of Littlewood and idempotent measures)获得美国数学学会颁发的博谢纪念奖。1960年代初,寇恩开始对连续统假设感兴趣。最终他发明了力迫法。在ZF协调的假设下,他运用力迫法构造了一个ZFC的模型M,M不满足CH,因此ZFC不能证明CH。另外,同样在ZF协调的假设下,寇恩运用力迫法扩张一个给定的ZFC模型M得到M,然后取M的一个子模型N,N满足ZF、然而不满足AC。寇恩的这两项工作和哥德尔在1930年代的工作一起,证明了CH独立于ZFC而AC独立于ZF,因此CH是ZFC上的一个不可判定问题。凭借CH的独立性证明,寇恩于1966年获得菲尔兹奖章,并于196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直至今天,寇恩的菲尔兹奖章依然是数理逻辑界获得的唯一一枚菲尔兹奖章。寇恩生前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指导的博士生彼得·萨纳克(Peter Sarnak)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据说在研究连续统假设的过程中,寇恩曾经感到其他数学家认为没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没有构造集合论模型的新方法。1985年寇恩接受采访时提到,人们甚至认为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多少有点疯狂。寇恩的独立性证明引入了力迫法,如今力迫法成为一项强有力的技术,不计其数的数学家们运用这一方法构造模型,检验给定的假设可否与不同的公理系统协调。
相关
- 二次内共生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
- 莫西沙星莫西沙星(学名:Moxifloxacin,发音“moxi FLOX a sin”)是一种由拜尔公司开发的第四代人工合成的喹诺酮类抗细菌药(8-methoxy-fluoroquinolone类抗生素)。其口服剂(以盐酸莫西沙星之
- 相衬显微技术相衬显微技术是一种光学显微技术,光线在穿过透明的样品时会产生微小的相位差,而这个相位差可以被转换为图象中的幅度或对比度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利用相位差来成像。光线在穿过非
- 病因病原学又称为病因学是形成疾病的因素。因为不同性质的病原,大致上可以分成直接病因与助因两类。直接病因最常见的是创伤,或者是因为感染或辐射暴露导致的疾病。直接病因不一定
- H6N1H6N1(英语: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6N1,记作A(H6N1)或H6N1)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H6N1最初于2013年6月21日在台湾发现,首例患者是一名住在
- 希尔德里克一世希尔德里克一世(法语:Childéric Ier,440年-481年6月26日),自457或458年起任萨利昂法兰克人国王。他的名字来自法兰克语hild-“战斗”和-rik“强大”,Childericus是其拉丁文形
- 动名词动名词(gerund)在拉丁语和英语语法,是一种非限定动词形式,可以有名词的功能性。在英语动名词的结尾为 -ing(例如:I enjoy playing basketball. - 我很喜欢打篮球。);同样的动词形式
- x字高在西文字体排印学中,x字高,(英语:x-height或corpus size)是指字母的基本高度,精确地说,就是基线(英语:baseline)和主线之间的距离。特别的,它指称一个字体中小写字母x的高度(这也是这个
- 有效性在逻辑中,如果一个论证不能从真前提中得出假结论,则论证的形式是完全有效的。一个论证若被称为是有效的,则如果在其中所有前提都为真的每个模型中,结论也是真的。例如:“所有A是B
- 嗜酸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英语:Eosinophil, Eosinocyte 或 Acidophil,全稱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是粒细胞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的一种,其他两种是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吞噬能力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