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 dations ◷ 2025-10-24 14:28:46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波罗的海,德国历史,爱沙尼亚裔德国人,拉脱维亚裔德国人,立陶宛裔德国人,德国裔爱沙尼亚人,德国裔拉脱维亚人,德国裔立陶宛人,爱沙尼亚历史,拉脱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德语: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尽管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占人口少数 ,但从12世纪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组成了波罗的骑士团并控制着这两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自从12世纪初拉丁语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衰落,德语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一切正式文件的官方语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所有城镇村庄,一律采用德文名字,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

数百年来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地主,他们是这地区的实际统治阶层。政治上他们在1710年之前只听命于瑞典帝国, 在1917年之前听命于俄罗斯帝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本土原居民,大多数是居住在乡村的农奴,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情况延续到1917年俄罗斯覆灭,1918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脱离俄国独立为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剥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地主的土地。此后多数波罗的海的德国人成为爱沙尼亚国或拉脱维亚国的公民。

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历史在1939年骤然告终,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书划分出德苏势力范围--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被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希特勒将大批波罗的海德国人迁移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波兰西部。1944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波罗的海德国人再也没有返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家园。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后裔,分布世界各地方,以德国和加拿大人数最多。

相关

  • 昏睡昏睡(Somnolence)也称为想睡,是有强烈想要睡眠的欲望,或是睡眠的时间异常的长(嗜睡症)。昏睡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及其原因,可能是指平常在要睡着之前的状态、因为昼夜节律失调而进入的
  • GC含量GC含量是在所研究的对象(例如放线菌)的全基因组中,(鸟嘌呤)(Guanine)和胞嘧啶(Cytosine)所占的比例。一种生物的基因组或特定DNA、RNA片段有特定的GC含量。在DNA链中G和C是以三个氢键
  • 701<< 70070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 << 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701是700与702之间的自然数。湖南省国藩(工矿)集团的矿山机械、水工机械
  • 烟火 (单曲)《烟火》(英语:Firework)是一首由美国歌手凯蒂·佩芮演唱的歌曲。收录于2010年佩芮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花漾年华》。这首歌是一首自强与励志的歌曲。乐评人大多给予了《烟火》
  • 于道泉 于道泉(1901年10月28日-1992年4月21日),字伯源,山东临淄人,著名藏学家。教育家于明信先生的长子,于若木的长兄。
  • 曹煃曹煃(1580年-?年),字在鲁,号聚垣,河南南阳府新野县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二百四十一名进士。授吏部观政,壬子顺天同考。
  • 奥斯卡一世奥斯卡一世(Oscar I,1799年7月4日-1859年7月8日),法语名约瑟夫·弗朗索瓦·奥斯卡·贝尔纳多特(Joseph François Oscar Bernadotte),瑞典和挪威国王(1844年-1859年在位)。他是瑞典国
  • 影像变形影像变形(Morphing),是由一张图像流畅地变成另一张图像的视觉效果,最常见的应用是由一张人脸影像变化到另一张人脸影像。影像变形最基本的做法是借由交叉融合(cross-dissolving)的
  • 波斯尼亚金字塔群波斯尼亚金字塔群是位于欧洲波斯尼亚维索科附近的一群角砾岩山。其中一座山丘名为维索西卡山,有欧洲的考古学家奥斯曼纳季奇认为它是古代金字塔。若是奥斯曼纳季奇的研究属实
  • 巴比伦要塞巴比伦要塞(希腊语:.mw-parser-output .Polytonic{font-family:"SBL BibLit","SBL Greek","EB Garamond","EB Garamond 12","Foulis Greek",Cardo,"Gentium Plus",Gentium,"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