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 dations ◷ 2025-08-18 03:49:44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波罗的海,德国历史,爱沙尼亚裔德国人,拉脱维亚裔德国人,立陶宛裔德国人,德国裔爱沙尼亚人,德国裔拉脱维亚人,德国裔立陶宛人,爱沙尼亚历史,拉脱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德语: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尽管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占人口少数 ,但从12世纪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组成了波罗的骑士团并控制着这两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自从12世纪初拉丁语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衰落,德语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一切正式文件的官方语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所有城镇村庄,一律采用德文名字,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

数百年来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地主,他们是这地区的实际统治阶层。政治上他们在1710年之前只听命于瑞典帝国, 在1917年之前听命于俄罗斯帝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本土原居民,大多数是居住在乡村的农奴,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情况延续到1917年俄罗斯覆灭,1918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脱离俄国独立为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剥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地主的土地。此后多数波罗的海的德国人成为爱沙尼亚国或拉脱维亚国的公民。

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历史在1939年骤然告终,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书划分出德苏势力范围--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被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希特勒将大批波罗的海德国人迁移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波兰西部。1944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波罗的海德国人再也没有返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家园。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后裔,分布世界各地方,以德国和加拿大人数最多。

相关

  • 萨利希语系萨利希语系,若根据当地华民对原住民的称呼,亦可作沙利殊语系。它是北美原住民的一个语系,一共包括23种语言,现时分为以下三个分支:贝拉库拉语族、海岸萨利希语族及内陆萨利希语族
  • 本杰明·韦斯特本杰明·韦斯特 PRA(1738年10月10日-1820年3月11日),英格兰裔美国画家,以绘制历史画和美国独立战争场景知名。曾担任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第二任院长。英国皇室曾授予他骑士头衔,但
  • 易洛魁联盟易洛魁联盟(Iroquois),又名Haudenosaunee,意译为“居住在长屋的人们”,是北美原住民联盟。使用易洛魁语言的北美原住民部族在今纽约州中部和北部逐渐形成并共同生活,在十六世纪或
  • 海湾省海湾省(英语:Gulf Province)是巴布亚新几内亚20省之一,首府凯里马(Kerema)。
  • 战神广场 (巴黎)战神广场(法语:Champ-de-Mars)是一个座落于法国巴黎七区的广大带状公园,介于位在其西北方的埃菲尔铁塔,以及在其东南方的巴黎军校之间。这个广场的名称来自罗马的战神广场,法文中
  • 平炉炼钢法平炉炼钢法是用平炉炼钢的工艺。1865年,法国工程师马丁利用西门子发明的火焰炉发展出炼钢工艺,被称为“西门子-马丁过程”,该炼钢炉称为平炉。该工艺在当时优于贝塞麦转炉炼钢法
  • 405号州际公路405号州际公路(英语:Interstate 405, I-405),是5号州际公路在三个不同州、但号码相同的辅助线:
  • 东京经济大学东京经济大学(日语:東京経済大学/とうきょうけいざいだいがく ;英语:Tokyo Keizai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日本东京都国分寺市的私立大学。1900年,大仓喜八郎(大倉喜八郎),作为大仓财
  • 第一次勒布尔热战役第一次勒布尔热战役 (法语:Première bataille du Bourget)是1870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的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在勒布尔热发生的一场战役。自1870年9月19日以来,法国
  • OrigaORIGA(日语:オリガ,1970年10月12日-2015年1月17日)是在日本活动的俄罗斯创作歌手所使用的艺名,本名为奥莉加·维塔莉耶芙娜·雅克夫列娃(俄语:Ольга Витальевна Я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