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 dations ◷ 2025-04-18 20:20:31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波罗的海,德国历史,爱沙尼亚裔德国人,拉脱维亚裔德国人,立陶宛裔德国人,德国裔爱沙尼亚人,德国裔拉脱维亚人,德国裔立陶宛人,爱沙尼亚历史,拉脱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德语: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尽管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占人口少数 ,但从12世纪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组成了波罗的骑士团并控制着这两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自从12世纪初拉丁语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衰落,德语迅速取而代之,成为一切正式文件的官方语言,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所有城镇村庄,一律采用德文名字,为时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90年代。

数百年来波罗的海的德意志人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地主,他们是这地区的实际统治阶层。政治上他们在1710年之前只听命于瑞典帝国, 在1917年之前听命于俄罗斯帝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本土原居民,大多数是居住在乡村的农奴,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情况延续到1917年俄罗斯覆灭,1918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脱离俄国独立为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后推行土地改革,剥夺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地主的土地。此后多数波罗的海的德国人成为爱沙尼亚国或拉脱维亚国的公民。

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历史在1939年骤然告终,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附加协议书划分出德苏势力范围--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被纳入苏联势力范围,希特勒将大批波罗的海德国人迁移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占领的波兰西部。1944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国,波罗的海德国人再也没有返回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家园。

时至今日,波罗的海德国人的后裔,分布世界各地方,以德国和加拿大人数最多。

相关

  • qχʼ小舌挤喉塞擦音是一种辅音,用于一些口语中。小舌挤喉塞擦音的国际音标写作q͡χʼ。这个辅音能在一些美洲原住民语言中找到,如温腾语(英语:Wintu_language)。此外,它也是实验性人
  • 浅间山浅间山是位于群马县吾妻郡嬬恋村与长野县北佐久郡轻井泽町及御代田町接壤处的一个安山岩质复合火山。标高2,568米,是世界知名的一个活火山。自数十万年前就与周边火山不断活
  • 菲丽西提·霍夫曼菲丽西提·肯德尔·霍夫曼(英语:Felicity Kendall Huffman,1962年12月9日-),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美国女演员。以演出ABC电视剧系列《绝望的主妇》中忙碌妈妈丽奈特·斯加沃(Lyne
  • 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俄语:Администрация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罗马化:Administratsiya Prezidenta Rossiyskoy Feder
  • 科米-齐良语科米-齐良语(科米语:зыряна коми кыв;俄语:Коми-зырянский язык),或简称为科米语(科米语:Коми кыв)或齐良语,是多中心的科米语言之其中一种区域
  • 安奈林·贝文安奈林·贝文(英语:Aneurin Bevan 1897年-1960年)英国工党政治家。出生于威尔士的一个煤矿区,13岁时开始在矿井工作,后来成为工会的积极分子。1929年当选下议院议员,不久就克服了
  • 弗朗西斯·莱特法兰西斯·莱特(Francis Light)(1740年-1794年10月21日) ,是马来半岛槟榔屿于英国殖民时期的第一任总督。常被称做莱特船长(Captain Francis Light)。约1740年出生于英国的萨福克
  • 欧德里希·切尔尼克欧德里希·切尔尼克(捷克语:Oldřich Černík,1921年10月27日-1994年10月19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改革伙伴。。
  • ChaocipherChaocipher是John F. Byrne于1918年设计出的一套加密系统。 1954年,他在他的自传《Silent Year》中加入了一个用Chaocipher加密后的消息作为谜题来挑战读者,至今无人破解。201
  • 球兰球兰(学名:)是夹竹桃科萝藦亚科球兰属的植物。虽名称中有“兰”,但与一般常见的兰花不同科。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的肉质叶子对生;春季开白色花,聚伞花序,生于叶腋;线形蓇葖果。一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