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派
✍ dations ◷ 2025-04-02 10:48:02 #部派
最初僧伽
├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部派佛教,佛教术语,在佛教史中,是指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时期与发展阶段,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被称为根本分裂;此前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或初期佛教;此后佛教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传统与学说。对于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确切时间,目前仍有争论。所有部派共同传说,各部派皆源自于释迦牟尼的初期僧团。在各种文献中,有最初分裂为两大部,即上座部与大众部;又有最初分成三众或四众,后来分裂为十八部、二十余部的种种说法。在上座部与大众部根本分裂之后,在其中因地域、教义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又称为“枝叶分裂”)。在根本分裂之后的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部派分化的另一个标准,是以传承的律藏来分别,传统上有律分五部的说法。佛教文献中,有一些对各部派分化的历史记载,由于各部派都想强调自己是嫡传正脉,许多内容都可能是后世主观臆想。进行历史研究的资料来源绝大多数仍是佛教文献,这些文献的写作时间与所记述事件相隔都很久远,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不断更改,存在很多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现代学术研究也难以建立客观、中立、纯粹的早期佛教历史。学者认为,部派分化可以分成四个时期:根本分裂后,僧团分成二部(上座部、大众部)。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分别说部已从上座部中分化出来,形成先上座部、分别说部、大众部三个主要派系。稍后先上座部又分化为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形成四大部主流。最后,分化出十八部或二十余部等不同的小派系。至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各部派已成熟发展,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义,也各自传承了不尽相同的经典。各部派在西元一世纪前大乘佛教成为印度佛教主流之后,仍然继续发展,与大乘佛教各有擅场。所有律藏一致记载,佛陀灭度之后,大迦叶于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优婆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即后世传承的五部《阿含经》),结集了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关于大众部结集的传说,无法参与第一次结集的大众,在距第一次结集地点二十余里处发起了数百千人大结集,因参与者广泛而称大众部结集。《三论玄义》记载婆师波尊者在第一次结集的界外发起了大众部万人大结集,称为界外结集。《大唐西域记》称大众部大结集所产生的经典,除三藏外还有杂集藏和禁咒藏。《增一阿含经·序品》声称杂藏中的方广经是玄邃的大乘法义,学者将方广部归为大众部末派。各部派经典中,都记载了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者,这个事件被称为根本分裂,成为部派佛教的开端。根本分裂的时间与原因有许多不同的传说,现代学者多数支持,根本分裂的原因与戒律上的分歧有关。上座部律藏一致记载,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南传佛教记载此时摩揭陀国黑阿育王在位),僧团因为对于戒律的态度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Vaiśālī)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毗舍离僧团所行的十事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南传佛教《岛史》传说,东方比丘拒绝七百集结结论,自行进行大结集,成为根本分裂的开始。但在大众部《摩诃僧祇律》中,七百结集只因求乞金钱一事,当时与会者请优波离尊者的弟子陀娑婆罗尊者诵出律藏,他重申了求乞金钱非法,没有记载其他九事,此时两派观点虽有分歧但仍未彻底决裂。因此根本分裂应是在七百集结之后才发生。此外又有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提出的因大天五事而分裂的传说。姚秦时译《十八部论》记载,佛教僧团因诤论三比丘提出五事异说,而分裂为根本二部;藏传清辨《异部精释》中也提到类似的说法。到了陈朝时译《部执异论》,修改为四众诤论外道提出的五事,而分裂为根本二部;到了唐朝时译《异部宗轮论》,再修改为四众诤论大天五事,而分裂为根本二部。学者认为,这显示早期的传说是先分为三众,但至后期时则被改为分成四众。佛教部派的分化,与地域、民族、语言、文化造成的隔阂有关。四众之中,能比丘,可能是龙比丘之误,即长老龙、龙象众,一个说法是指大天,另一个说法是指优婆离传承的律师,即分别说部。因缘众,即坚意、外边众、边鄙众,传说为大天弟子,即大众部。多闻众,传说为阿难传承的经师。大德众,传说为阿毘达磨论师,属富楼那传承的论师。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显示了佛教僧团因为传承不同,对经、律、论的偏重不同,而产生分裂。学者认为,三众分化,可对应到分别说部、大众部与先上座部;稍后,因为先上座部分裂为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形成四众传说。《布顿佛教史》中引用调伏天与莲花生的说法,将四众解释为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大众部与分别说部四者,并且认为以不同语言诵戒,造成四众的分化。其中,说一切有部使用雅语(古梵文,又称阐陀、天语),正量部使用杂语,南方大众部与分别说部使用俗语(阿槃提语、阿布兰迦语),西印度分别说部使用鬼语(毘舍遮语、土语,可能是巴利语前身)。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将诸多部派归结为大众部、上座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等四部,藏传多罗那他也有相似记载。现存五部律藏的第二次结集犍度是研究根本分裂、“律分五部”说法以及初期佛教历史的关键资料来源。公元489年译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到了第三次结集前后的历史,南传佛教《岛史》和《大史》引述加工了律藏注释的有关历史内容,这二部编年史以及现在版本的《一切善见律注》强调了自己是“上座部”。上座部后续分化的主要标志性文献是提婆设摩《识身论》,此论先批判沙门目连为“诽谤、违越、拒逆世尊所说契经”,再自称“性空论者”而批判了“补特伽罗论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大毘婆沙论》和《舍利弗问经》最早提出“上座部”这个概念,特别是《大毘婆沙论》记载了早期主要部派的论点,是研究早期部派分化的重要资料来源。赤铜鍱部《论事》记载了大量部派观点,并有据信是觉音论师所做的注释指明了各观点所归属的部派。后世的《异部宗轮论》是研究部派宗义和历史的常用资料,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和藏传清辩《异部精释》是对它的注释。《异部宗轮论》以旁观者的角度,记载了三支根本宗义,即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三支根本宗义,其他部派在其一基础上再有自己独特宗义,在其追溯出来的根本上座部的支派中含有以这三支为基础的部派,而根本大众部支派中也出现了以说一切有部为基础的部派。在早期佛教中一般梗概的称有十八个部派或二十个部派。下面列出来自不同来源的部派列表。下表取自斯里兰卡《岛史》和《大史》关于第三次结集前情况的记载。因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第三次结集前僧伽不合是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后佛陀弟子本身是一味和合的,此部派分裂说法的更确切来源不明。此外,在《岛史》列出下列六个起源不明的部派:下表来自世友菩萨的《异部宗轮论》。因为有人认为本论作者世友菩萨与说一切有部世友尊者是同一人,此说法被认为源自说一切有部;本论将“本上座部”这个有“根本”含义的称呼给予了雪山部,而后世将“根本”这个评价赋予说一切有部而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个新说法。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并记述四部分布情况为:汉译《舍利弗问经》也对部派分化有所记载。因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传承之间的关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中,各有不同说法,直到现代学者中仍然有所争议。按现代佛教研究者的看法,大众部分派按上座部记载,上座部分派按大众部记载,对各部派做如下简单整理:一部分部派不认可大乘佛教的来源传承
“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来自窟外集结”,认为这些经典皆非释迦牟尼佛所说,将非《阿含经》来源的教法称为“非法说法”;而大乘佛教则贬称他们为“小乘佛法”。
相关
- 二十世纪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该世纪最初属于“不列颠治世”后期,是工业革命大爆发的年代,识字率大量提升,科学研究一日千里,人类学会了制造航天器与
- PubChemPubChem,即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是一种化学模组的数据库,目前由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维护。PubChem可经由网站直接存取,数以百万计的化学组成资料集可经由FTP免费下载。
- 萨摩斯隧道萨摩斯隧道,或称为尤帕里内奥输水道(希腊语:Ευπαλίνειο όρυγμα),是公元前6世纪在爱琴海萨摩斯岛开凿的隧洞,以引来卡斯特罗山另一侧的泉水。据希罗多德记载,工程
-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或变方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为数据分析中常见的统计模型,主要为探讨连续型(Continuous)资料型态之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与类别型资料型态之自变量(Ind
- 丝氨酸内肽酶丝氨酸蛋白酶是一个蛋白酶家族,它们的作用是断裂大分子蛋白质中的肽键,使之成为小分子蛋白质。其激活是通过活性中心一组氨基酸残基变化实现的,它们之中一定有一个是丝氨酸(其名
- 糯米Oryza glutinosa Matsum.糯稻(学名:拉丁语:Oryza sativa 拉丁语:glutinosa 英语:Glutinous rice),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稻的粘性变种,在籼稻和粳稻品种中都有糯稻变种,糯稻脱壳的米
- 耶利哥耶利哥或耶律哥(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
- 居世界第五本表统计各国或地区铁路之里程数,资料包含为载客营运的铁路路线。欧洲的铁路总长度最长,其铁路密度居世界之冠。本表包括已建设完成及建设中的铁路。
- 笔谈笔谈(日语:筆談,韩语:필담,越南语:Bút đàm),是指人们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不使用口头语言(对话、交谈)而是通过互相书面书写或键盘输入文字(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传达彼此意思的沟通行为,相对
- 未接触部落未接触部落、遗世部落(uncontacted peoples;isolated people;lost tribes;voluntary isolation),是指未与现代文明接触的原始部落,世界各地只有少数群体仍然孤立。他们大多数生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