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披毛犀
✍ dations ◷ 2025-04-25 01:15:09 #披毛犀
Rhinoceros tichorhinus (Fischer)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存于更新世,并在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而其近亲的板齿犀则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对于披毛犀的外表了解多半来自于石洞壁画或是西伯利亚的冰冻木乃伊。披毛犀约长 3至3.8米(9.8至12.5英尺),体重接近 1,800~2,700千克(4,000~6,000磅),高度将近 2米(6.6英尺)。这使得披毛犀的体型稍大于现存的白犀牛。它的鼻端有两只由角蛋白组成的角,前端的角大约长 61 cm(24英寸),比眼睛之间的角还长。它的毛长、耳细、脚短厚及敦实的身体。披毛犀的石洞壁画有时显示在其前脚及后脚之间有一条深色阔带,但并非统一出现在所有壁画之中,且画中动物也无法被确定是否就是披毛犀。冬天时,披毛犀用它的角推开雪来吃草。披毛犀是更新世犀牛分支中最后及衍生的成员,非常适应其生活环境。坚实的四肢及厚毛皮使它能适应当时古北区的草原冻原环境。它们的分布亦按冷暖气候的循环而扩展及收缩,数量亦因冰河时期过去而迁徙及消失。就像大部分犀牛,披毛犀与始新世最原始的犀牛有着相似的体形及形态。雄性与雌性披毛犀均具有两支角。前角较长并向后弯曲,长度超过 1 米,最长可达1.4米(4英尺7英寸),重量则有15千克(33英磅),与现代犀牛相比巨大许多。以发现于科雷马盆地的披毛犀遗骸为例,其前角长度为 84.5 公分,前角基部为 22.9 × 12.3 公分,前角最薄处厚度约 23 毫米;后角长度约 15 公分长,基部为 14.6 × 8 公分。后角较前角短小许多,长度不超过 50 公分。鼻中隔有骨化现象,与现代犀牛不同,这项特征有助于加强犀牛角与头部之间的连接并提高所能承受的压力。不过雌性犀牛与幼犀的骨化状况多半不完全。披毛犀的角上有明显与地面磨擦的痕迹,这显示披毛犀可能会用它们的角在地面来回刮擦,从雪地中挖掘出底下的植株食用。披毛犀的食性一直拥有争议。气候重建指出披毛犀偏好寒冷及干燥的草原冻原环境。另有分析显示披毛犀喜欢吃草及莎草等植物。对一个在斯塔福郡发现的披毛犀标本的头颅骨、颚骨及牙齿而进行应变向量生物化学研究,发现其肌肉及牙齿特征适合吃草。它的颞及颈部肌肉亦适合对抗当吃地上植物所造成的强大拉力。与现存的奇蹄目比较,披毛犀是只有一个胃的后肠发酵动物,故喜欢有丰富纤维素而较少蛋白质的食物。这种消化方法需要大量进食,以弥补其喜好之草及莎草类较低的营养含量。披毛犀被早期人类的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在未发现波兰的完整标本前,它的体形只有从石洞壁画中得知。这个标本是一头雌性披毛犀,现正存放在克拉科夫的博物馆内展览。披毛犀一般生活在欧洲北部,并在英格兰及北海的寒冷及干燥沙漠中很普遍。披毛犀与真猛犸及其他更新世巨型动物群生活在同一时代。披毛犀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板齿犀
相关
- 食欲食欲(Appetite)是指一个人对于食物进食的渴望,有时可能是因为饥饿所造成,不过具吸引力的食物可能会让人在不饥饿时仍然有食欲。食欲可以调节能量的摄取,以维持身体代谢所需的量,其
- 皮聪达皮聪达(格鲁吉亚语:ბიჭვინთა;阿布哈兹语:Пиҵунда;俄语:Пицунда),是格鲁吉亚的城镇,位于该国西部的黑海沿岸,由阿布哈兹负责管辖,每年平均降雨量1,460毫米,受亚热
- 戴克里先戴克里先(244年-312年,拉丁语: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原名为狄奥克莱斯(Diocles),罗马帝国皇帝,于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结束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235年
- 句法句法(英语:Syntax)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指一门语言里支配句子结构,决定词、短语、从句等句子成分如何组成其上级成分,直到组成句子的规则或过程;研究句法的语言学分支称为句法学,其终极
- 纽伦堡守则《纽伦堡守则》(英语:Nuremberg Code)是一套人体试验之准则,是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审判的结果。具体地说,其准则是顶着由于纳粹于战时对人类进行不人道的实验而来,如约
- HER2/neu1MFG, 1MFL, 1MW4, 1N8Z, 1QR1, 1S78, 2A91, 2JWA, 2KS1, 2L4K, 3BE1, 3H3B, 3MZW, 3N85, 3PP0, 3RCD·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 transmembrane receptor pro
- 饱和脂肪饱和脂肪是由饱和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饱和脂肪酸即是指脂肪酸分子中不含有不饱和键(双键等)。因饱和脂肪酸中与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达到最大值而称为“饱和”脂肪酸。饱和脂
- 莨菪碱天仙子胺(Hyoscyamine)是一种托烷类生物碱,作为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天仙子,曼德拉草,曼陀罗花,番茄和颠茄等茄科植物。药物阿托品就是天仙子胺经提取处理后得到的消旋产物,因此天仙
- 列氏列氏温标,代表符号为为°Ré、°R或°R,由法国科学家列奥米尔于1731年提出。水的冰点被定为列氏0度,而沸点则为列氏80度。因此,如欲将列氏温标表示的温度转为摄氏温标,须把列氏乘
- 树液树液是指植物韧皮部输送的流体物质,这些物质提供了整株植物的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树液和乳胶、树脂不是同一物体。树液分为木质部树液和韧皮部树液两种。许多动物都以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