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

✍ dations ◷ 2025-07-18 09:41:59 #披毛犀
Rhinoceros tichorhinus (Fischer)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存于更新世,并在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而其近亲的板齿犀则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对于披毛犀的外表了解多半来自于石洞壁画或是西伯利亚的冰冻木乃伊。披毛犀约长 3至3.8米(9.8至12.5英尺),体重接近 1,800~2,700千克(4,000~6,000磅),高度将近 2米(6.6英尺)。这使得披毛犀的体型稍大于现存的白犀牛。它的鼻端有两只由角蛋白组成的角,前端的角大约长 61 cm(24英寸),比眼睛之间的角还长。它的毛长、耳细、脚短厚及敦实的身体。披毛犀的石洞壁画有时显示在其前脚及后脚之间有一条深色阔带,但并非统一出现在所有壁画之中,且画中动物也无法被确定是否就是披毛犀。冬天时,披毛犀用它的角推开雪来吃草。披毛犀是更新世犀牛分支中最后及衍生的成员,非常适应其生活环境。坚实的四肢及厚毛皮使它能适应当时古北区的草原冻原环境。它们的分布亦按冷暖气候的循环而扩展及收缩,数量亦因冰河时期过去而迁徙及消失。就像大部分犀牛,披毛犀与始新世最原始的犀牛有着相似的体形及形态。雄性与雌性披毛犀均具有两支角。前角较长并向后弯曲,长度超过 1 米,最长可达1.4米(4英尺7英寸),重量则有15千克(33英磅),与现代犀牛相比巨大许多。以发现于科雷马盆地的披毛犀遗骸为例,其前角长度为 84.5 公分,前角基部为 22.9 × 12.3 公分,前角最薄处厚度约 23 毫米;后角长度约 15 公分长,基部为 14.6 × 8 公分。后角较前角短小许多,长度不超过 50 公分。鼻中隔有骨化现象,与现代犀牛不同,这项特征有助于加强犀牛角与头部之间的连接并提高所能承受的压力。不过雌性犀牛与幼犀的骨化状况多半不完全。披毛犀的角上有明显与地面磨擦的痕迹,这显示披毛犀可能会用它们的角在地面来回刮擦,从雪地中挖掘出底下的植株食用。披毛犀的食性一直拥有争议。气候重建指出披毛犀偏好寒冷及干燥的草原冻原环境。另有分析显示披毛犀喜欢吃草及莎草等植物。对一个在斯塔福郡发现的披毛犀标本的头颅骨、颚骨及牙齿而进行应变向量生物化学研究,发现其肌肉及牙齿特征适合吃草。它的颞及颈部肌肉亦适合对抗当吃地上植物所造成的强大拉力。与现存的奇蹄目比较,披毛犀是只有一个胃的后肠发酵动物,故喜欢有丰富纤维素而较少蛋白质的食物。这种消化方法需要大量进食,以弥补其喜好之草及莎草类较低的营养含量。披毛犀被早期人类的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在未发现波兰的完整标本前,它的体形只有从石洞壁画中得知。这个标本是一头雌性披毛犀,现正存放在克拉科夫的博物馆内展览。披毛犀一般生活在欧洲北部,并在英格兰及北海的寒冷及干燥沙漠中很普遍。披毛犀与真猛犸及其他更新世巨型动物群生活在同一时代。披毛犀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板齿犀

相关

  • 拉丁文拉丁语(拉丁语:lingua latīna,IPA:),是印欧语系的意大利语族语言,于古罗马广泛使用,至少可追溯至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当时所使用的书面语称为“古典拉丁语”。拉丁语是最早
  • 比迪烟比迪烟是一种源自南亚的卷式香烟。它和其他地方用纸卷的香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用叶子,而不是香烟纸卷的。烟蒂部分通常用一条线绑着。这种香烟目前流行于南亚的印度和斯里
  • 子宫旁组织炎子宫旁组织炎(Parametritis),是一类子宫旁组织的炎症,病发于子宫旁的结缔组织。它是一类盆腔炎盆腔炎。它病发于子宫旁的结缔组织,与病发生于子宫浆膜的子宫外膜炎不同。
  • LTB4白三烯B4(英语:Leukotriene B4)是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白三烯类物质。它由响应炎症介质的白细胞产生,让白细胞活化并依附在内皮上,允许其穿过组织。在中性粒细胞中,它也是一种强效
  • H10N7H10N7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有时称为禽流感)的亚种。在2004年,埃及首次爆发有人类感染的H10N7疫症。此次爆发感染了一些伊斯梅利亚的居民,包括两个一岁的婴儿和有一个孩子的家禽商
  • 桥脑脑桥(拉丁语: Pons)是人和两足动物小脑腹面的特有构造。脑桥在延髓的上方和小脑前方,它位于延髓与中脑的大脑脚之间,前后缘有横沟为界;外形呈白色弓状的横隆凸;内部有大量的横走的
  • 贾拉拉巴德贾拉拉巴德可以指:
  • 巴鲁赫·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拉迪诺语:Baruch de Spinoza,拉丁语: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
  • 本质主义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又译为精粹主义,是一种认为任何的实体(如一只动物,一群人,一个物理对象,一个观念)都有一些必须具备的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时会认为无法对现象作出最终解释
  • 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结构 / ECOD辅酶Q: 细胞色素c - 还原酶(英语:coenzyme Q : cytochrome c – oxidoreductase,),有时被称为细胞色素bc1复合体,又有时被称为复合体III(第三复合体,complex III),是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