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国大使官邸

✍ dations ◷ 2024-09-20 08:01:47 #前美国大使官邸
前美国驻台北领事馆,亦称前美国大使官邸,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中山北路二段与南京西路交会口以北不远处,为1925年开工、1926年启用的两层洋楼建筑。本为日治时代的“美国驻台北领事馆”。二战后,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该建物也陆续作为美国驻台北领事馆、美国驻中华民国台北总领事馆、美国海军武官处与在台美国大使的大使官邸。1979年1月1日,美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该建物一直闲置荒废。1997年2月20日,该建物成为中华民国三级古迹。2000年,在台北市政府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合作之下,弃置20年的前官邸整修完竣并定名为“台北之家”。2002年11月10日,台北市政府以公办民营方式将重建后的台北之家委由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经营。主要经营者为知名导演侯孝贤的该协会,将台北之家功能定位于发扬电影艺术,并另取名“光点台北”。1913年,鉴于台湾地位日渐重要,美国政府于台湾的办事处升格为“台湾领事馆”。除了将外交人员改为正领事外,也将领事馆改驻台北大稻埕千秋街(今贵德街)华利洋行(Filed Hastus & Co.)内。1916年11月17日,美国驻台湾领事馆改称“驻台北领事馆”,也将馆址迁移至台北市大正町二丁目(今台北长安东路)。1925年,当时美国政府拟向台湾总督府申购台北市御成町敕使街道旁375坪土地以兴建驻台北领事馆,不过遭台湾总督府拒绝。于是美国政府改采租用方式,向该土地原所有人台湾土地建筑株式会社承租,并同年开工。1926年10月8日,日治时代的美国驻台北领事馆正式落成启用,即本古迹所在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美国驻台北领事馆随即关闭。直到二战后的1946年4月,该建物才重新启用,仍做为美国驻中华民国台北领事馆。1949年,国共内战,同年12月30日美国将台北领事馆升格为美国驻台北总领事馆,办公地点仍为现址,首任进驻的总领事则为师枢安(Robert C. Strong)。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重新援助中华民国,除了新派驻中华民国大使(原大使司徒雷登从南京返美)外,也裁撤设于该地的总领事馆,将大使馆另设到北门(现址改建为财政部台北国税局),原领事馆的此建物则改为海军武官处。之后,该建物又正式改制为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的大使官邸并于1979年1月1日华府与台北断交之前,先后成为六位美国驻华大使的在台住所。1979年1月1日,中美断交,美国遂裁撤大使馆,将大使官邸归还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内政部除了于1997年2月20日将其指定为国家三级古迹外,并没有任何整修维护与再利用计划。1990年代末期,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援助新台币六千万元后,该建物才得以重新翻整,并于2000年以“台北之家”的新风貌重现于中山北路。在当时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与知名导演侯孝贤多日磋商后,2002年11月10日,台湾电影文化协会终以“公办民营”方式向台北市政府承租该古迹建物,并取名为“光点台北”。定位于“结合古迹魅力与电影艺术,成为创意交流的领域”的光点台北,除了于建物增设专供艺术电影播放的88席小型电影院之外,也以电影主题设置书店、咖啡厅、展览馆及会议室。门廊楼梯地下纪念品店“光点生活”光点红气球多功能艺文厅前美国驻台北领事馆为白色外观的二层式洋楼,整体风格接近美国南方维多利亚式房屋。建物面积约百坪、连庭园达375坪的该建物,因坐落于繁忙的台北市中山北路,呈现都会的另番宁静风格。在室内景观方面,该建筑除仍有外观上的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白色墙柱外,主建物两层加最顶楼夹层的中央走廊回旋与空间设计也蔚为特色。除此,顶楼壁炉与整体内嵌沙发设计,也是东亚建筑中较为独特。坐标:25°03′11″N 121°31′20″E / 25.05306°N 121.52222°E / 25.05306; 121.52222

相关

  • 医院医院是治疗和护理病人的机构,也兼做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等。在越南语的汉越词,日语,韩语及台湾话等也称为病院。是由专业分工的医院职员通过医学检查、检验、治疗等设备提供医疗
  • 多黏菌素B多粘菌素B(英语:Polymyxin B,又名多黏菌素B)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药物。它是从一种名为Bacillus polymyxa的细菌中被分离出来的。多粘菌素B是多粘菌素的一种,由两
  • The Age世纪报(英语:The Age),是费尔法克斯传媒时代有限公司在185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行的每日新闻报纸。该报纸主要在维多利亚州发行,但也可以在塔斯马尼亚、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南澳
  • 类囊体膜类囊体是叶绿体或蓝绿藻中的一种单层膜囊状结构,是光合作用中光反应进行的场所。类囊体的存在增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从而增大了受光面积。类囊体(Thylakoid)一词源于希腊文“thy
  • 卡尔·冯·弗里希卡尔·冯·弗里希骑士(Karl Ritter von Frisch,1886年11月20日-1982年6月12日),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与康拉德·洛伦兹、尼可拉斯·庭伯根共同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 柏辽兹埃克托·路易·柏辽兹(法语:Hector Louis 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又译白辽士,法国作曲家,以1830年写的《幻想交响曲》闻名。柏辽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亦早年学医,1821
  • 核糖醇核糖醇(Ribitol)是一种从核糖还原得到的晶状戊糖醇。它是维生素B2和磷壁酸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天然存在于春侧金盏花中,还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具体地,作为核糖醇磷酸盐,在磷
  • 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英文: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由视神经纤维延伸而成,在视孔附近最厚,向锯齿缘方向渐渐变薄。视神经纤维穿过筛板后失去髓鞘,继续穿过脉络膜、视网膜,变
  • 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狄拉克统计(英语:Fermi–Dirac statistics),简称费米统计或 FD 统计,是统计力学中描述由大量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粒子分处不同量子态的统计规律。该统计
  • 西佩托堤克希佩托特克或译为西佩托堤克、希别透特克:222、希培托泰克:59(Xipe Totec(/ˈʃiːpə ˈtoʊtɛk/;古典纳瓦特尔语:Xīpe Totēuc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