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医宝鉴

✍ dations ◷ 2024-07-03 08:00:09 #东医宝鉴
《东医宝鉴》(韩语:동의보감)是朝鲜宣祖御医许浚所编撰的一部汉文医学著作,成书于1610年,1613年正式刻版刊行。《东医宝鉴》共有25卷,由内景、外景、杂病、汤液、针灸5篇构成:63。该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实际医学理论,并倡导朝鲜乡药运用的综合性医学理论和临床典籍:54。它的问世确立了韩医学的独立地位:24,并最早创用“东医”作为朝鲜传统医学的专用名:20。2009年,《东医宝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前言1。《东医宝鉴》与《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合称为朝鲜医学史三大古典著作:15:208。中国清朝《东医宝鉴》复刊本的序文如是评价此书:“其书是以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砭五者为大纲,各以其类别为目,又析为子母条分而件繁之,每举一类必考其原始,究其终极,证以脉法,各注所从出,示非意断,诚医学中徽宝之书也。”:80许浚开始编撰《东医宝鉴》时正值壬辰倭乱。战乱期间,朝鲜无辜百姓死于疾病,救济百姓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但当时朝鲜医学却处在各种医学混合在一起,理论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中,既有传统医学,又有中国宋、金、元时期医学,还有刚刚传入的明朝医学。宣祖于是命许浚在明代医学的基础上,加入本国医学思想,编撰符合本土需要的新综合医书,纠正错误理论和处方,并选取正确的处方。:54-55为完成这项任务,许浚与郑碏、杨礼寿、金应铎、李命源、郑礼男等朝鲜当时名医组织编辑局开始编纂。1597年,编书队伍由于倭军的入侵被迫解散。当时《东医宝鉴》只完成了基本的骨架。停战后,郑碏已经去世,杨礼寿已经衰老,郑礼男和李命源也不再从事医学。许浚于是只好独自一人继续编写。宣祖将宫中收藏的500本医书给了许浚以帮助他完成编撰。起初的编撰速度非常慢,到1608年宣祖突然驾崩时还没有完成一半。:55-56宣祖的突然去世使许浚被剥夺官职及流放到义州。在流放期间,许浚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东医宝鉴》的编撰,从1597年到1608年还没完成的一半,在1608年到1610年的流亡期间得以完成。从1596年开始到1610年成书,《东医宝鉴》的编写经历了两个王朝,一共花了14年的时间:56。1611年,李廷龟附加了序文,1613年11月,《东医宝鉴》完成印刷:81。《东医宝鉴》共有25卷(正文23卷,目录上下2卷),每卷独立成册,由内景篇(4卷)、外景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针灸篇(1卷)5篇构成:63。许浚在《集例》中说:“今此书先以内景精气神脏腑为内篇;次取外景头面手足筋脉骨肉为外篇;又采五运六气、四象、三法、内伤、外感诸病之证,列为杂篇;末着汤液、针灸以尽其变。使病人开卷目击则虚实轻重、吉凶死生之兆,明若水镜,庶无妄治、夭折之患矣。” :61内景篇、外景篇和杂病篇中提出的病症有1130余种,复方3626首,单方915首。汤液篇中对15类1400中药材的形状、性味、采取方法、主治进行了说明:63。研究中国医书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的学者们在看了《东医宝鉴》后,认为将体内、体外、疾病、药物、针灸单独加以研究整理得到一篇著作中是非常有独创性,在医学界也是史无前例的。:63《东医宝鉴》的编排体例很独特,其认识人体疾病的着眼点也与中国医家有所不同:57。中国汉、唐医学典籍一般都是按病症分类,着重方药之治。医学处于鼎盛时期的宋、元、明时期对汉、唐医籍的体例进行了发展,但仍以病症为纲,分门别类进行论述。一般是先以内、外、妇、儿等科分类,类下再以病症名称分门,诊法方药至于病症之内。许浚并没有按照这种传统方法来编辑《东医宝鉴》,而是另辟蹊径“先以内景精气神脏腑为内篇;次取外景头面手足筋脉骨肉为外篇;又采五运六气、四象、三法、内伤、外感诸病之证,列为杂篇;末着汤液、针灸以尽其变。使病人开卷目击则虚实轻重、吉凶死生之兆,明若水镜,庶无妄治、夭折之患矣。”:61许浚的这种编辑体例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朝鲜医学注重体质学说。不同体质的人,患病有差异,用药也有所不同。许浚用“内景”、“外形”来统御人体各种疾病,体现了他重视形体,并异形为主的医学观点。其次,这种体例条理清晰。在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五篇之下,又有分纲和目,再下则为各种病症、治法、用药等,可谓纲举目张。最后,《东医宝鉴》将诸多疾病的生成、症状、治法分散第附于人体各个脏器、肢体、器官等之上。这样便于阅读和查找:61-62。《东医宝鉴》引用了83部中国医书和《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医林撮要》3部朝鲜本国医书,此外还引用道家养生、养性以及文史杂著等37部,总引用可查考有据的古籍达123部:57。许浚对引用的各种医书的内容,按他的体例,摘其要者,重新编排,自成体系,通过引文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引文与体例融为一体。《东医宝鉴》的引文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加改动的全文引用。《内经》、《灵枢》、《难经》等经典文献都是这种情况。第二种是“意引”,按原意,适当引用而略加改动和取舍,摘其要者,为我所用。此类引文一般是诸家著述,各抒己见者。第三种是标明出处,简括其名。《东医宝鉴》的引文都标有出处,而且一般用简称。比如《丹溪心法》简称为“丹心”,《医学入门》简称为“入门”等。第四种是改变计量。《东医宝鉴》对引文改动最大就是方剂用药计量。许浚认为《局方》的用药量过多,而《医学正传》的药量过少,《古今医鉴》和《万病回春》的药量较为适量。一贴(剂)药总共七八钱或至一两,合于今人之气禀。他按此原则对原药量进行了改动。因此《东医宝鉴》所引方剂的用药量都与原书不同:-58。《东医宝鉴》自问世以来,在朝鲜、中国、日本等国有多种刊本,广泛流传于亚洲各地。1613年,该书由朝鲜内医院正式出版,史称此版为癸丑内医院开刊本(初刻本),现藏于韩国首尔大学图书馆奎章阁。之后,朝鲜有1613年初刊本、1634年内医院重刻本、湖南观察营全州藏本、岭南观察营大邱藏本、1719年中秋内医院校正岭营改刊、1753年岭营版、1766年木版本等9种。在中国,有1763年壁鱼堂初刊本、1776年刊本、1796年英德堂刻本、1821年青云楼刻本、1877年广东近文堂刻本、1889年江苏江左书林翻刻本、1890年上海金章图书局石印、1917年上海广益书局影印等23种。在日本,有日本宽政11年(1799)训点重刊本、木版本、大阪书林本等33种。:-65-66关于书名,许浚在《东医宝鉴》中说:“王节斋有言曰:东垣北医也……丹溪南医也……则医有南北之名尚夷,我国僻在东方,医学之道,不绝如线,则我国之医,亦可谓之东医也”。王节斋,即中国明朝医家王伦,著有《名医杂著》。他生平推崇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和朱丹溪,故有此李东垣北医和朱丹溪南医之论。朝鲜宣祖对朝鲜医学界充满信心。许浚引用此语的目的是为了将朝鲜医学区别于中原,也表明朝鲜医学与中原医家并驾齐驱。《东医宝鉴》问世后,“东医”就特指朝鲜传统医学了。:94-95对于宝鉴二字,许浚说:“鉴者,明照万物,莫逃其形。是以元时罗谦甫有《卫生宝鉴》,本朝垄信有《古今医鉴》,皆以‘鉴’字为名,意存此也。今是书披卷一览,吉凶轻重,皎如明镜,故遂以《东医宝鉴》名之者,慕古人之遗意矣。”:95

相关

  • 弗雷德里克·图尔特弗雷德里克·威廉·图尔特 FRS(Frederick William Twort,1877年–1950年)是一位英格兰细菌学家,他在1915年发现了噬菌体。 他曾在圣托马斯医院研究医学,是布朗动物研究所(Brown In
  • b义/b链(英语:Sense,也称股)在分子生物学中指一段核酸分子(如RNA与DNA)及其互补序列在指定氨基酸序列中的作用性质。例如,若RNA可以直接合成蛋白质,则该段RNA为正链;反之,若RNA需要先进行转
  • 气溶胶气悬胶体(aerosol;又称 气溶胶、烟雾质),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颗粒物质则被称作悬浮粒子,其粒径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间,根据其生成原因
  • 血管炎血管炎(英语:Vasculitis,复数形为vasculitides),一种因身体机能失调,出现发炎而造成血管破坏的症状,包括动脉跟静脉都会被影响。当发生在静脉时,被称为静脉炎(Phlebitis),发生于动脉时,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也称无形体病,是一种蜱媒介传染病。由细胞内的寄生的细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曾命名人粒细
  • 克隆失能株落失能(英语:Clonal anergy)是一个免疫学名词。描述的是周边淋巴球对于外来物质失去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而导致耐受性。失能的淋巴球株落将无法对于特定的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通
  •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英文:central nervous system,缩写:CNS)是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集中的结构,在脊椎动物包括脑和脊髓;在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环节动物和昆虫等,则主要包括腹神经索和一系列的
  • 死刑案陪审团死刑案陪审团(英语:Death-qualified jury)是指在美国可以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中的陪审团。上述的陪审团,其陪审员须具备下列资格:建立这种陪审团时,在“预备询问(英语:voir dire)”期
  • 荷兰榆树病荷兰榆树病是一种由子囊菌导致的疾病。它由树皮甲虫传播,会影响榆属和榉属植物输水导管的功能,导致其枯萎及死亡。它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欧洲及新西兰,导致之后这些地方没有抵抗
  • 地舌菌纲地舌菌纲(学名:Geoglossomycetes)是子囊菌门盘菌亚门的一个纲,为一个单型的分类元,其下只有地舌菌目(Geoglossales)一个单型目,而地舌菌目亦只有地舌菌科(Geoglossaceae)一个科。地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