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杨炽昌
✍ dations ◷ 2025-09-06 13:49:12 #杨炽昌
杨炽昌(1908年-1994年)是台湾日治时期著名诗人,笔名:水荫萍、南润。台南市人。杨炽昌9岁进入台南第二公学校(现在的“立人国小”),读了5年公学校后,考入台南二中与日本人共学,毕业后于1932年赴日求学,入东京文化学院深造,常有诗作发表于《椎木》、《神户诗人》、《诗学》等日本杂志。因父亡故,于1934年返台,受聘代理《台南新报》学艺栏主编。1935年秋,杨氏与张良典(又名丘英二)、李张瑞(利野苍)、林永修(林修二)等人合组风车诗社。诗社、诗刊为时不长,1936年夏季就结束了。1937年杨炽昌进入《台湾日日新报》当记者,该报与其他5种报纸在1944年4月1日改为《台湾新报》,1945年10月25日再改为《台湾新生报》,杨氏转入《新生报》任职,之后受聘于李万居组织的《公论报》,担任台南分社主任。此外,他还担任了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委员,偶尔帮忙扶轮社编社刊。1930年代初,杨炽昌曾将法国超现实主义引进台湾文坛。超现实主义于1924年产生于法国巴黎,于1928年传到日本,当时日本作家有百田宗治(日语:百田宗治)、西胁顺三郎等人提倡,并有《诗与诗论》、《诗·现实》、《椎木》等杂志响应。1933年超现实主义在日本文坛掀起一股浪潮,正在日本留学的杨炽昌适逢其会,接触到超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便将它引进台湾。杨炽昌在解释为什么要把超现实主义引进台湾文坛时,曾说:“台湾当时受日本统治,在这种环境下,我认为文学应该舍弃政治立场,而追求纯正的表现,才能在政治的夹缝中,永远生长茁壮。”向阳曾说:“杨炽昌在1936年发表台湾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新精神和诗精神〉,除了介绍当年日本盛行的前卫运动与现代诗运动(包括西方未来派宣言、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即物主义等论述)之外,更推崇超现实主义。他主张‘联想飞跃、意识的构图、思考的音乐性,技法巧妙的运用和微细的迫力性等’,强调‘超现实是诗飞翔的异彩花苑’”。杨炽昌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热带鱼》、《树兰》、《燃える颊》;诗篇〈花海〉(刊登在《文艺台湾》)、〈窗帷〉(刊登在《华丽岛》) 、〈茉莉花〉(刊登在《风车同人集》)等;小说〈蔷薇的皮肤〉(曾入选《台湾日日新报》小说奖)、〈贸易风〉(刊登在《台南新报》);评论《洋灯的思维》等。黄忠武的《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作家小传》曾对杨炽昌作过这样的评述:日据下的台湾文学,充满着反日的民族情绪与浓厚的政治色彩,在这特殊的环境里,文学艺术往往受到政治利用与污染,很难维持其纯正的面貌,而《风车诗社》却丝毫不受政治感染或干扰,杨炽昌便是《风车》的灵魂人物。他引起了“超现实主义”,建立了新的文学理想——努力显现蕴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风车诗社”在1935年秋季成立,地点在台南,成立宗旨为“主张主知的‘现代诗’的叙情,以及诗必须超越时间、空间,思想是大地的飞跃。并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宣言奉为创作的圭臬”,也就是成员普遍主张抛弃传统诗的音乐性与型式,创造一种新的形象,呈现人们内心领域的精神活动,并且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宣言,作为成员的创作圭臬。发起人有杨炽昌、林永修(又名:林修二)、李张瑞(笔名:利野苍)、张良典(笔名:丘英二),以及日本人户田房子、岸丽子、尚梶铁平(笔名:岛元铁平)等人由于他们的作品没有政治色彩,所以未受日本当局的干扰。诗社同时发行《风车诗刊》,刊衔标题为法语,用粗糙的台湾竹纸印刷,是个不定期出版的刊物,只刊登同仁的作品。诗刊在1935年创刊,每期发行75本,至1936年夏季停刊。目前为止(2016/11/27),已知的有:
相关
- 耳柱骨耳柱骨(英语:columella)是爬虫类、两生类与鸟类的听小骨,可将声波从鼓膜传到内耳,其内端较粗,紧贴内耳的卵圆窗;外端较粗,连接在鼓膜中央。其功能相当于哺乳类中耳的镫骨。
- 考古考古学(英语:archaeology或archeology,源自古希腊文:ἀρχαιολογία, archaiologia ;ἀρχαῖος,arkhaīos,“古代”;以及-λογία, -logiā,“学问”),对于过去人类
- 持久自由军事行动持久自由行动(英语: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是美国及其盟国所组成的联军,自2001年起开始执行、一连串针对基地组织和对该组织进行庇护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所采取之军事行动的
- 马拉塔帝国马拉塔帝国(又名马拉塔联盟)是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个近代帝国,也是印度历史上真正的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起始于1674年,终结于1818年,其鼎盛时期的疆域曾覆盖整个印度北部。在莫卧儿
- 球茎球茎(Corm)是某些品种植物地下茎末端肥大变成球状的部分,是一种变态茎,为了适应储藏养料越冬。一般球茎植物的芽都是集生在球茎顶端,有明显的节,节上生有膜质的鳞叶,以及少数腋芽。
- C·格兰特·威尔森卡尔顿·格兰特·威尔森(英语:Carlton Grant Willson,1939年5月30日-),美国化学家。196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学士学位,1969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62
- 潘潘(英文:Pan),是希腊神话里的牧神,牧神潘是众神传信者赫密斯的儿子,而名字的原意是一切。掌管树林、田地和羊群的神,有人的躯干和头,山羊的腿、角和耳朵。他的外表后来被天主教形象
- 男雌男雌是一个外来词,来自于英文中的“Hefemale”这个字汇。意指经缩胸手术的女性得到了部分男性的生理特征(胸部),但却已去除掉了部分的女性生殖器。也可说男雌为变性人。
- 三氯乙酸三氯乙酸,即1,1,1-三氯乙酸,无色固体,是乙酸的甲基被三氯甲基替代后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CCl3COOH。受氯的吸电子效应的影响,三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更强。它由乙酸与氯在碘催化下
- 持续论持续论(或持续理论)是一个有关续存(所谓续存,是指物体通过时间而保持同一性)和同一性的哲学理论。根据持续论者的观点,物质物体是续存的三维个体,也就是说,物体在它们存在的每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