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奥·凡·杜斯伯格

✍ dations ◷ 2025-10-26 07:31:51 #1883年出生,1931年逝世,荷兰画家,乌特勒支人

特奥·凡·杜斯伯格 (荷兰语:Theo van Doesburg 荷兰语发音:,1883年8月30日 – 1931年3月7日)荷兰艺术家,擅长绘画、写作、诗歌以及建筑。以建立和领导荷兰风格派艺术闻名于世。

特奥·凡·杜斯伯格原名克里斯蒂安·埃米尔·玛丽·居伯,1883年8月30日生于乌特勒支,摄影师 威廉·居伯与亨莉埃塔·卡特琳娜·马哥丹特之子。短暂的表演和演唱训练经历之后,决心投入绘画事业。他一直将继父特奥多鲁斯·杜斯伯格视作亲生父亲,因此,其首批作品即署名特奥·杜斯伯格,后来又自行插入了“凡”。他于1908年进行了首次个展。1912以前,一直以为杂志供稿支撑绘画工作。虽然当时他自认为是一名现代画家,他的早期作品与阿姆斯特丹印象派并无二致,风格和主题都很有文森特·凡·高的影子。但1913年这种情况急剧转变。杜斯伯格读到瓦西里·康定斯基回忆自己1903到1913年绘画生涯的《回顾》一书,意识到绘画中包含有超越日常生活,仅仅来源于人的认识的更加高远和精神化的层面,而这只可能通过抽象来达成。而在1912年,凡·杜斯伯格就已经在11月9日的《单一》期刊第127号的艺术论文中批判过未来主义,认为“对于速度(无论何种形式:飞机、汽车或其他)的模仿性表达和绘画的特性是互相抵触的,绘画的至上源泉应当是内心世界。”1915年11月6日他又在同一刊物发表道:“蒙德里安真正看到了线条的重要性。几乎线条本身就成了艺术品;当被感知对象的表现放在首要位置时,任何人都必须严肃地观察。白色画布变得神圣。 任何多余的线条,任何错置的线条,任何不敬与随意的色彩,都将毁灭一切——亦即其崇高性。”

1915年(在他为期两年的军役途中),凡·杜斯伯格在一场画展评论的撰稿过程中,接触了年长自己8岁的画家皮特·蒙德里安的作品,而蒙德里安较早前亦对其画作有所关注。凡·杜斯伯格在其画作中看到了两人绘画理念的不谋而合:对现实的彻底抽象。展览结束后,凡·杜斯伯格立即与蒙德里安及相关艺术家取得联系,包括巴特·范·德·勒克、安东尼·科克、维尔莫什·胡萨尔以及J.J.P.欧得。1917年,他同这些艺术家一道创刊了《风格派》杂志。

尽管“风格派”运动成员众多,凡·杜斯伯格却扮演了在全欧范围内推广该运动的“使者”角色。他于1922年迁至魏玛,欲图给包豪斯校长沃尔特·格罗佩斯留下某种积极印象,以期扩大运动的影响力。

格罗佩斯尽管对大量现代艺术运动信条都予以接受态度,却并不认为杜斯伯格有资格成为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成员。于是,杜斯伯格决心安身在包豪斯附近,开始吸纳那些对构成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派的新观念怀有强烈兴趣的在校生。

尽管主要通信都依靠信件,凡·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的友谊却维持了好些年。1923年凡·杜斯伯格携后来的妻子奈莉·凡·莫塞尔一同迁至巴黎。随着两人接触程度的加深,性格上的不合变得愈发暴露无遗:蒙德里安沉静内敛,凡·杜斯伯格却既热情又挥霍。1924年两人发生争执,最终导致了同年的(暂时)决裂。艺术史家对于决裂的理由有着不同的观点;通常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绘画中线条方向的看法:蒙德里安拒不接受斜线,杜斯伯格却坚定维护斜线的动态感,也着实在艺术实践中广泛采取运用。蒙德里安实际上某种程度接受过斜线观念,例如在他的“菱形”画作当中,画布以45度角倾斜,但线条仍是地平线基准的。然而近年来,这一理论遭到了一些艺术史家的质疑,例如卡莱尔·布罗特坎普认为他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不同观念才是决裂的主要原因。决裂后,凡·杜斯伯格为自己的艺术设置了一种新概念,即以斜线为特征的基本要素主义,反对蒙德里安的新造形主义。

1929年两人在巴黎的咖啡厅偶遇,又达成了和解。


相关

  • 氢氧化物氢氧离子,旧称沎,化学符号为OH-。其中氢和氧之间以共价键连接,整体带一单位的负电荷。常常与不同的元素组成氢氧化物。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之后,通常以两种方式
  • 像差在光学中,像差(英语:Optical aberration)指的是实际成像与根据单透镜理论确定的理想成像的偏离。这些偏离是折射作用造成的。色差是由透镜对色光的不同弯曲能力所致,并造成带有色
  • 55年体制55年体制(日语:55年体制/ごじゅうごねんたいせい Gojūgonen Taisei */?)是指日本自1955年出现的一种政治格局,即长期维持自民党为执政党、社会党为最大在野党的稳定两党政治状
  • 全美大学体育协会国家大学体育协会(英语: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缩写:NCAA)是美国一家非盈利组织,总部位于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国家大学体育协会管理着1,281个大专院校
  • 亚历克西·卡雷尔亚历克西·卡雷尔(法语:Alexis Carrel,1873年6月28日-1944年11月5日),法国外科医生、生物学家与优生学家。在1912年因为对于血管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
  • 卢穆特巴莱火山卢穆特巴莱火山(印尼语:Bukit Lumut Balai)是一座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省的复式火山,该火山由3个喷发中心组成,其中2个在卢穆特山,另1个在巴莱山的东北侧,其主体受到严重地
  • 舒新城舒新城(1893年7月5日-1960年11月28日),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5,中国近代教育家:4、作家。舒新成幼年家贫,曾就读私垫,1914年8月,无中学学历冒名考
  • 和知鹰二和知鹰二(1893年2月1日-1978年10月30日),为第十四任台湾军参谋长,是台湾军事之中重要的一职,于台湾日治时期替台湾军协助军事发展,专责管理台湾军。他的任期为1941年3月—1942年2月
  • 菲利普·霍洛斯科菲利普·霍洛斯科(斯洛伐克语:Filip Hološko;1984年1月17日-)是一位斯洛伐克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前锋。他现在效力于澳大利亚球队悉尼足球俱乐部。他也代表斯洛伐克国家
  • 傅云龙 (明朝)傅云龙(?-1646年11月25日(隆武二年十月辛卯)),字蒸甫,抚州金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傅云龙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成进士,获授中书舍人。北京戒严,士兵在雨雪中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