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面熊

✍ dations ◷ 2025-02-01 14:01:16 #熊科,眼镜熊亚科,更新世哺乳类,北美洲史前哺乳动物

短面熊(学名:),又称为熊齿兽,是一种生活于更新世北美洲已灭绝的熊,生活于大约1千8百万年前至1万1千年前。它们是北美洲早期最常见的熊,尤其在加州,外观可能类似现生的棕熊,但有较长的前肢以及更巨大的体型。短面熊属下有2种:体型巨大的巨型短面熊()以及体型较小的倭短面熊(),它们的绝种被认为与新仙女木期导致的温度骤降有关。短面熊现存亲缘关系最近的近亲为眼镜熊。

短面熊学名 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为“熊的牙齿”。

短面熊属于眼镜熊亚科,演化自出现于晚中新世的Plionarctos(英语:Plionarctos)。在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时,眼镜熊亚科入侵南美洲,并且演化出细齿巨熊以及现存的眼镜熊。虽然对短面熊的早期历史所知甚少,它后来于80万年前堪萨冰川作用时期(英语:Kansan glaciation)广泛分布于北美洲。

巨型短面熊()最早出现在80万年前中更新世时期的北美洲,分布范围大致从阿拉斯加至密西西比州。巨型短面熊约在 11,600 年前绝种,化石最早发现于加州沙斯塔县的 Potter Creek Cave。巨型短面熊是目前北美洲已知体型最大的陆域肉食性哺乳动物(次于细齿巨熊)。一具巨型短面熊的化石在印第安纳州的罗切斯特出土,为目前所发现最完整的全身骨骼化石,样本目前保存于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倭短面熊()分布于较南方的地区,包括北德州至东新泽西州、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墨西哥。并且在佛罗里达州有大量化石出土,最早的样本出自吉尔克里斯特郡。

根据最近的研究,6具巨型短面熊的样本中有2具估计个体体重约900千克(2,000磅),其中最重的为957千克(2,110磅)的编号 UVP 015 样本,这代表着这样体型的个体其实比之前预估的还常见。巨型短面熊后脚站起来时全高 2.4~3.0米(7.9~9.8英尺),而较大型的个体全高则可达 3.4~3.7米(11~12英尺)。四足行走时,肩高为 1.5~1.8米(4.9~5.9英尺),可以与人平视。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河阶洞(英语:Riverbluff Cave)中,科学家在4.6米(15英尺)高的墙面上发现熊的爪印,这代表着短面熊站起来的高度可以达到3.7米(12英尺)。

更新世巨型动物群

相关

  • 高收入经济体高收入经济体(high-income economy),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使用图表集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某个标准的经济体,称为高收入经济体。此标准在2018年为12,355美元。“高收入经济
  • 契丹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受到通古斯语族的强烈影响。而目前居住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可认定为契丹人直
  • 胃肠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英语:gastrointestinal bleed (GI bleed)、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口腔至直肠之间任何部位的消化道出血。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时,可能导致的症状包含呕血、吐
  • 发展部长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是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主管,主要掌管美国的住房和城市发展政策。林登·约翰逊签署法律条文之后正式生效。它的责任是“增加住房拥有率、支持社区
  • 墓园坟场(cemetery、graveyard)是死者遗体以及火葬遗物如骨灰所埋葬的地方。英文中的“cemetery”来源于希腊文κοιμητήριον,意为“睡觉的场所”。该词暗示此地块专用作
  • 日章旗日本国旗为一面白色长方形旗帜,旗帜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形代表太阳。其正式名称为日章旗(日语:日章旗,にっしょうき,Nisshōki),在日本国内常以“日之丸”(日语:日の丸,ひのまる,Hinomaru)
  • 东艾尔东艾尔郡(英语:East Ayrshire),是英国苏格兰的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地处苏格兰中南部,靠近西海岸,是传统工业地区。面积1,262km²,人口120,235。地区行政中心在基马诺克。基马诺克
  • 尤里卡尤里卡县(英语:Eureka County),美国内华达州中部的一个县,面积10,82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本县共有人口1,987人。本县县治为尤里卡(Eureka)。本县于1873年3月1日成立,县名是
  • 马里兰省马里兰省(英语:Province of Maryland),又称马里兰殖民地,是自1632年至1776年存在于美国现在的马里兰州区域的英国殖民地。1776年,北美十三殖民地共同组成美利坚合众国,英属马里兰省
  • 萨尔盆地地区萨尔盆地地区 (法语: 、德语: ),简称萨尔,是国际联盟委托下,1920至1935年间被法国和英国占领及管治的德国地区。萨尔的占领是源于凡尔赛条约的其中一条条款。1933年该地区人口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