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面熊

✍ dations ◷ 2025-09-09 17:08:16 #熊科,眼镜熊亚科,更新世哺乳类,北美洲史前哺乳动物

短面熊(学名:),又称为熊齿兽,是一种生活于更新世北美洲已灭绝的熊,生活于大约1千8百万年前至1万1千年前。它们是北美洲早期最常见的熊,尤其在加州,外观可能类似现生的棕熊,但有较长的前肢以及更巨大的体型。短面熊属下有2种:体型巨大的巨型短面熊()以及体型较小的倭短面熊(),它们的绝种被认为与新仙女木期导致的温度骤降有关。短面熊现存亲缘关系最近的近亲为眼镜熊。

短面熊学名 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为“熊的牙齿”。

短面熊属于眼镜熊亚科,演化自出现于晚中新世的Plionarctos(英语:Plionarctos)。在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时,眼镜熊亚科入侵南美洲,并且演化出细齿巨熊以及现存的眼镜熊。虽然对短面熊的早期历史所知甚少,它后来于80万年前堪萨冰川作用时期(英语:Kansan glaciation)广泛分布于北美洲。

巨型短面熊()最早出现在80万年前中更新世时期的北美洲,分布范围大致从阿拉斯加至密西西比州。巨型短面熊约在 11,600 年前绝种,化石最早发现于加州沙斯塔县的 Potter Creek Cave。巨型短面熊是目前北美洲已知体型最大的陆域肉食性哺乳动物(次于细齿巨熊)。一具巨型短面熊的化石在印第安纳州的罗切斯特出土,为目前所发现最完整的全身骨骼化石,样本目前保存于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

倭短面熊()分布于较南方的地区,包括北德州至东新泽西州、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墨西哥。并且在佛罗里达州有大量化石出土,最早的样本出自吉尔克里斯特郡。

根据最近的研究,6具巨型短面熊的样本中有2具估计个体体重约900千克(2,000磅),其中最重的为957千克(2,110磅)的编号 UVP 015 样本,这代表着这样体型的个体其实比之前预估的还常见。巨型短面熊后脚站起来时全高 2.4~3.0米(7.9~9.8英尺),而较大型的个体全高则可达 3.4~3.7米(11~12英尺)。四足行走时,肩高为 1.5~1.8米(4.9~5.9英尺),可以与人平视。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河阶洞(英语:Riverbluff Cave)中,科学家在4.6米(15英尺)高的墙面上发现熊的爪印,这代表着短面熊站起来的高度可以达到3.7米(12英尺)。

更新世巨型动物群

相关

  • 生命现象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并且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简单来说,也就是具有生命机制的物体。生命个体一定会经历出生、成长、衰老
  • 延伸因子延长因子(Elongation factor)为一连串蛋白,用于细胞内的蛋白合成。在核糖体中,他们促进转译蛋白的延长,从第一个多肽键的产生至最后一个。 延长为转译最快的步骤:延长因子在过程中
  • 古德帕斯彻氏症候群古德巴斯捷氏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GPS),又称古德巴斯捷氏病(Goodpasture's disease)、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病(anti-glomerular basement antibody diseas
  • 拉尔夫·本奇拉尔夫·约翰逊·本奇(Ralph Johnson Bunche,1903年8月7日-1971年12月9日),美国政治学家、外交家,由于1940年代后期在巴勒斯坦的调停工作而获得1950年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位获
  • 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或称阴囊水肿、阴囊积水,为显在睾丸鞘膜(tunica vaginalis)内透明流体的积累,膜的最内部包含睾丸。主要的鞘膜积液导致在患侧阴囊无痛肿大、且被认
  • 林费什峰林费什峰 (德语:Rimpfischhorn;4,199 m)是本宁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座山峰。该山峰的首次登顶(英语:first ascent)由莱斯利·斯蒂芬和Robert Living与Melchior Anderegg(英语:Melchior An
  • 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世界最佳宜居城市是指一系列的城市,因为俱有良好的生活条件,经评比依得分高低列出优异城市。目前有两个较有名的年度全球著名城市生活调查报告,分别是美世生活质素调查,以及经济
  • 丰盛湾丰盛湾,也称作普伦蒂湾(英文:Bay of Plenty),新西兰北岛海湾,普伦蒂湾大区即以此海湾命名。丰盛湾从科罗曼多半岛一直延伸至东部的Cape Runaway。丰盛湾由库克船长于1769年航行至
  • 原水蝎螈原水蝎螈(学名:Proterogyrinus)是一种并椎目动物,用肺呼吸。它们像如西蒙螈等的爬行形类,可以离水更远。其学名是希腊文的“早期的蝌蚪”或“早期的流浪者”。原水蝎螈生存于3亿3
  • 核爆炸核爆炸是剧烈核反应中能量迅速释放的结果,可能是由核裂变、核聚变或者是这两者的多级串联组合所引发。尽管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聚变核武器都是以裂变装置作为基础的,但实际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