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式底火

✍ dations ◷ 2025-11-12 17:54:05 #中央式底火

中心底火(Centerfire)是两大底火形式中其中一种型态的底火,使用这种底火的子弹则称为中央式底火子弹(centerfire ammunition)。底火中的汞盐引爆药位于弹壳底部中央的底火杯内,靠击针“撞击”弹壳底部中心的底火杯而爆炸击发子弹。另外一种所谓凸缘式底火则是靠击槌“打击”弹壳底部的底板(包括外缘)达成击发;两者主要差异在此。

“中央式底火”比起针式底火与凸缘式底火有以下优点:第一,弹壳可以回收重新使用(一般只回收“拳师式”底火弹壳);第二,弹壳不用受到底火特性的制约。“凸缘式底火”已经证明不适用于大口径或高单位装药量的子弹,因为要让击槌成功击发底火,弹壳不能太厚,然而对于击发大口径或高单位装药量的子弹时容易发生弹壳破裂而造成射手烧烫伤的可能;“针式底火”更不可能用于弹匣,很可能在将子弹进行装填的时候就引发走火,炸伤射手的手指与手掌。

中央式底火主要分为两种:

博科萨式底火(Boxer primer,又译作拳师式底火):这种底火由英国皇家兵工厂厂长爱德华·博科萨(Edward Mounier Boxer)上校于1866年发明,是一种镶嵌在弹壳底部的迷你雷管,看上去像是包有火药的饼状物。底火被击针冲击的部位叫做击砧(anvil),击针冲撞击砧而引发爆炸,继而点燃无烟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最后将战斗部推出去。

伯丹式底火(Berdan primer):这种底火由北军海兰·伯丹(英语:Hiram Berdan)(Hiram Berdan)上校于1870年发明,像是个迷你小碗反扣在弹壳底板中央,扣住的内部就含有火药;不同于博科萨式底火,柏丹式底火的击砧就是弹壳本身,击针冲撞在这个反扣的碗底,碗底向内凹入引发火药爆炸,爆炸的威力从弹壳底部的两个小孔传递进入弹壳内部引起火药燃烧,进而完成击发的程序。(见.50BMG柏丹式底火弹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们通常倾向于回收“拳师式”底火的弹壳,因为回收时更换底火非常方便:只要用冲子对准弹壳底端中央再用槌子一敲就可以将旧底火卸下,进而安装新底火。而回收柏丹式底火时,最麻烦就是要从弹壳的颈部将特制的冲子对准底部,然后用底火针(Decapping Pin,又译作顶壳针)顶开底火扣与弹壳,完成去除底火的工程。然而这一工序很容易伤到击砧:如果没有对准就敲击底火针,弹壳底的击砧座就报废了。这种底火在美国流行了大约20年就消失了,主要就是因为不容易更换底火的缘故。(见柏丹式底火去除工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很讽刺的是,柏丹式底火起源于北美洲,发扬于欧洲;拳师式底火源起于欧洲,在北美洲大行其道("Ironically, the Boxer primer is a European invention, and the Berdan primer is an American invention.")

相关

  • 约翰·格洛佛·罗伯茨小约翰·格洛弗·罗伯茨(John Glover Roberts, Jr.,1955年1月27日-)是美国律师、法学家、及法官。他目前是第17任美国首席大法官。加入最高法院前,他是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
  • 摩耶精舍张大千先生纪念馆(英语:Chang Dai-ch'ien Residence)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接受捐赠管理的纪念馆。是中国近现代知名艺术家张大千亲自设计兴造双层的四合院建
  • MOSEF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简称:金氧半场效晶体管;英语: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缩写:MOSFET),是一种可以广泛使用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场效晶体管
  • 梁令瓒梁令瓒,蜀(今四川)人。唐朝画家、天文仪器制造家。开元九年(721年),任率府兵曹参军。当时唐玄宗命僧一行创制新历,一行奏请作黄道游仪。他乃做木制游仪样品,一行大为称赞。开元十三
  • 雅可布·梅森海默雅可布·梅森海默(Jakob Meisenheimer,1876年6月14日 – 1934年12月2日),德国化学家。梅森海默诞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格里斯海姆(英语:Griesheim (Frankfurt am Main)),并在慕尼黑大
  • 埃米勒·詹森斯埃米勒·罗伯特·阿尔方斯·希伯莱特·詹森斯(英语:Émile Robert Alphonse Hippolyte Janssens,1902年6月15日-1989年12月4日),比利时军官、刚果殖民地官员。1960年刚果危机爆发,
  • 伊扎克·本-兹维伊扎克·本-兹维(Yitzhak Ben-Zvi,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
  • 赞宁赞宁(919年-1001年),俗姓高。吴越吴兴郡德清(今属浙江)人。生于贞明五年(919年),先人是黄河流域的渤海郡人,隋末徙吴兴郡清德县。后唐天成年间赞宁在杭州祥符寺出家。后入天台山受具足戒,先学四分律,精研三藏。后往灵隐寺,习南山律,旁通儒、道二家。文辞颇善,与人谈论,辞辩纵横,虽东方朔、张茂先亦不能过,人称“律虎”。吴越武肃王时曾任监坛和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宋太祖赐赠紫衣。宋太宗征他入汴京,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随吴越王入朝,赐号“通慧大师”。太平兴国初,奉诏编修《大宋僧史略》3卷,充右街副僧录
  • 滑藤属滑藤属(学名:)是萝藦科下的一个属,为缠绕藤本植物。该属共有2种,一种产自印度尼西亚、一种产自中国云南。
  • 威廉·伯恩斯威廉·伯恩斯(英语:William Burns,1875年3月24日-1953年10月6日),加拿大男子棍网球运动员。他曾代表加拿大参加19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棍网球比赛,获得一枚金牌。他与1953年在温尼伯去世。Template:19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棍网球比赛加拿大队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