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分子运动论

✍ dations ◷ 2025-02-23 16:52:43 #气体分子运动论
分子运动论(英语:kinetic theory of gases,又称气体动力论)是描述气体为大量做永不停息的随机运动的粒子(原子或分子,物理学上一般不加区分,都称作分子)。快速运动的分子不断地碰撞其他分子或容器的壁。分子运动理论就是通过分子的成分和运动来解释气体的宏观性质,如压强、温度、体积等。分子运动理论认为,压强不是如牛顿猜想的那样,来自分子之间的静态排斥,而是来自以不同速度做热运动的分子之间的碰撞。分子太小而不能直接看到。显微镜下花粉颗粒或尘埃粒子做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便是分子碰撞的直接结果。这可以作为分子存在的证据。理想气体动理论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分子动理学的现代理论建立在波尔兹曼方程的基础之上,对以上假设有所放宽,并将分子体积考虑进去,因此可以精确描述稠密气体。分子动理学的现代理论仍然要考虑的假设有,分子混沌(英语:Molecular chaos)性假设,忽略量子效应。如果气体比较稠密,本体性质只有小的梯度,可以应用维里展开的方法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参见查普曼和恩斯克格的专著。 对于稀薄气体,本体性质的梯度与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相比较,这种情况叫克努森区,可以对克努森数展开来研究。人类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思考物质的结构问题。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这种思想在数个世纪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热力学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重新思考物质的结构问题。皮埃尔·伽桑狄、罗伯特·胡克、伯努利等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物质的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的转变是因为分子之间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气体的压力源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从而导出了玻意耳-马略特定律。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发表著作《流体力学》,为气体动理论的基础。在这一著作中,伯努利提出,气体是由大量向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对表面的碰撞就是气压的成因,热就是分子运动的动能。但是,伯努利的观点并没有被立即接受,部分原因是,能量守恒定律当时还没有建立,分子之间为弹性碰撞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1744年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明确提出热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并把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到了分子运动的热现象中。1856年,奥古斯特·克罗尼格(英语:August Krönig)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气体动理论,他只考虑了分子的平动。 1857年,克劳修斯提出一个更复杂的气体动理论,除了分子的平动,他还考虑了分子的转动和振动。他还引入了平均自由程的概念。1859年,麦克斯韦在克劳修斯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麦克斯韦速度分布率。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统计定律。 1871年,玻尔兹曼推广了麦克斯韦的工作,提出了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36-37直到20世纪初,很多物理学家仍然认为原子只是假想,并非实在的。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和1906年马利安·斯莫鲁霍夫斯基(英语:Marian Smoluchowski)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发表之后,物理学家才放弃此想法。他们的论文给出了分子动理论的准确预言。分子运动论使人类正确认识到了物质的结构组成和运动的一般规律,成功解释了诸如布朗运动等现象,并成为物理学中其他理论,甚至很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在气体动力论中,压力是以气体对某个平面撞击所造成的力解释,假设一个边长为 l {displaystyle l} 的正立方体,一颗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的分子以速率 v {displaystyle v} 在完全弹性碰撞的情况下,沿 X 轴撞击其中一面的动量变化为:此分子每隔 2 l v x {displaystyle {frac {2l}{v_{x}}}} 便撞击该面一次,因此该面所受到的力量为:在一共有 n 个相同分子的状况下,该面所受到的总力为:定义:用相同的方式也可以得到:因为大量气体分子的运动可以视为无规则的运动,因此大量气体分子向每一方向的速率分布情形皆相同,所以:每个面所受到的压力为:其中 v x 2 ¯ {displaystyle {bar {v_{x}^{2}}}} 为方均根,因此也可表示为:这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非平庸的结果,它把宏观量压强与微观量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联系起来。根据理想气体方程( P V = N k B T {displaystyle PV=Nk_{B}T} , k B {displaystyle k_{B}} 为玻尔兹曼常数, T {displaystyle T} 为绝对温度):于是可得单个分子的动能为:而系统的总动能 K {displaystyle K} 可表示为:这是分子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果:分子的平均动能正比于体系的绝对温度。因此,压强与摩尔体积之积与分子平均平动动能成正比。 对于由 N {displaystyle N} 个单原子分子组成的气体体系,自由度总数为 3 N {displaystyle 3N} ,因此每个自由度的动能是每个自由度的动能正比于温度,比例系数为波尔兹曼常数的一半,这个结果叫做能量均分定理。对于理想气体,可以推导出n 单位时间内分子对容器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为所有分子速率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其中 v {displaystyle v} 为米/秒 (m/s),R是理想气体常数,M 为摩尔质量(千克/摩尔 (kg/mol))。其中最有可能的速度为均方根速率的81.6%,而平均速度为均方根速率的92.1%。(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相关

  • Tc4d5 5s22, 8, 18, 13, 2蒸气压((推断))第一:702 kJ·mol−1 第二:1470 kJ·mol−1 第三:2850 kJ·mol主条目:锝的同位素锝(拼音:dé,注音:ㄊㄚˇ,粤拼:dak1,台湾称
  • Os4f14 5d6 6s22, 8, 18, 32, 14, 2蒸气压第一:840 kJ·mol−1 第二:1600 kJ·mol主条目:锇的同位素锇(Osmium,旧译作銤、鐭)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Os,原子序为76。锇金属坚硬、易
  • 舒马曲坦舒马曲坦 (英语:Sumatriptan,或译为舒马普坦)是一种曲坦类药物,用于治疗偏头痛。在结构上,舒马曲坦和蟾毒色胺、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一样是一种生物碱——二甲基色胺(DMT)的衍生物,其
  • 让·皮亚杰让·皮亚杰(法语: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全名让·威廉·弗里兹·皮亚杰(法语:Jean William Fritz Piaget),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的
  •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市民俗称为“川医”,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的一座著名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原称“华西医院”
  • 待乙妥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缩写为DEET),又称敌避、敌避胺、避蚊胺,是一种淡黄色的液油状物体,是常见的防蚊液成分,使用时喷洒于皮肤或衣物,主要用于驱除蚊子。DEET更可防止蜱类叮咬,防
  • 先知先知(英语:Prophet),汉语出自儒教经典《孟子》: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也是多种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智慧通达,或能够与神交流并预见未来的人。在不同宗教的信仰
  • 艾尔弗·斯隆基金艾尔弗·斯隆基金(英语: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是一个慈善非牟利组织,于1934年由当时身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董事长的艾尔弗雷德·斯隆于美国创立。这个基金致力于资助各种
  • 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基本的水墨画仅用水与黑墨,只有黑与白之分,后来发展出有其他彩色的水墨画与花鸟画,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中
  • 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此定律指出,对于任何物质和能量全部转移的系统来说,系统的质量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不变,因为系统质量不能改变,不能增加或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