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

✍ dations ◷ 2024-12-24 02:50:39 #巴蜀地区政权,古蜀,四川历史,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春秋时期的国家,中国历史政权,羌人


古蜀,也被称为古蜀国或蜀国,字面意思是葵蚕国,在今中国四川省出现的史前古文化部落,曾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发展出的文化包括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王克林主张源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迁入四川盆地后建立的古国,冉光荣等人主张为今羌族先祖建立。泛喜马拉雅语系假说认为现代人由亚洲南方经过喜马拉雅山脉进入今中国四川省与青海省一带,为古汉藏人,在此形成古蜀文化。古汉藏人后进入黄河流域,在今中国北方形成汉族与藏缅族两个分支。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时,蜀人曾经相助。

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较早见于西汉时期扬雄的《蜀王本纪》,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较详细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巴蜀所属政权变更史系列条目

古代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四川西北部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年代约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

约在前2600年至前2000年的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属三星堆文化第一期。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国时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宝墩文化很可能与岷江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源出仰韶人群)有关;成都平原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化是来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类型,同时受到了来自峡江地区的大溪文化的影响

主要遗址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后发现的新津宝墩遗址(最大的一个,60万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墙有卵石覆盖)、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等8座史前遗址群组成,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

城的面积10—60万平方米不等,这些城址大多选择在河流台地上,并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筑,各个城址都有高耸的土筑城墙,有的还有宽大的壕沟,城址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也可能与治水有关。房屋建筑以长方形的木(竹)骨泥墙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内还发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可能已形成拥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

生产工具主要使用通体磨制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钻孔技术也已被熟练地掌握。陶器以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器形富有变化,生产技术已十分先进,人们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宝墩文化已出现了成批的城址,但并没有发现青铜器或与青铜器生产相关的遗迹,目前所见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明显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即除两个坑的青铜器外,无论是在三星堆遗址还是成都平原的其他同时期遗址,都没有更多的发现,加上青铜器的生产及产品还具有被社会上层严格专控的特征,即青铜制品被集中用于宗教或祭祀活动,而没有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等其他方面,显示出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制造的,成都平原的青铜器生产技术极可能是突然出现,而非在本地逐渐发展起来的。。

前2000—前1100年左右成都平原进入三星堆文化时期,属三星堆文化第二期~三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达的青铜文化。约相当于汉文典籍记载中的鱼凫朝时期。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

三星堆文化主要体现为三星堆遗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于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内。

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众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遗迹现象。

三星堆遗址已经是一个具有大量财富,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娴熟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文明古国。出土了大量让世人震惊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有学者指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铜牌饰,很可能是从其他地区传入而非本地产品,所以不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只有三星堆两个坑出土的青铜器群的生产和使用才标志着成都平原进入了青铜时代。但这批青铜器的时代仅相当于殷墟时期,所以三星堆文化有一段时间为石器时代。另外,金沙遗址在发现后被纳入十二桥文化。如果将三星堆的两个坑及青铜器群归为十二桥文化,那么三星堆文化便很难被视为是一种发达的青铜文化了。

十二桥文化约在前1100—前600年,属三星堆文化第四期,三星堆遗址在前1000年左右被废弃,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铜时代中期的一个考古学文化。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范围分布非常广泛。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时期。约相当于华夏族记载中的杜宇时期。

十二桥文化以2001年初发现的金沙遗址规模最大,遗存最为丰富,出土文物等级最高,延续的时间最长。现已探明金沙遗址的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体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史籍记载中的古蜀第四个时期,杜宇时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县县城北约二里处,即民间传说中的杜鹃古城)和瞿上两座。金沙遗址内现已发现了大型的建筑基址区、大型的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遗存。此时期的房屋建筑有干栏式木构建筑和木(竹)骨泥墙建筑两种形式。

石质生产工具仍然以通体磨制的小型斧、锛、凿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见是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特征。祭祀区内出土了大量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礼仪用器,其面貌与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开明朝时期,相当于中原春秋时期至秦国占领巴蜀前,是古蜀文明发展中的最后一个高峰——晚期蜀文化时期。

成都市区商业街发现的规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马家等级高贵的木椁墓可能就是当时蜀侯的陵墓。

开明五世之前,蜀侯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通道。

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极具地域特点的巴蜀式铜兵器,还有至今不能识读的“巴蜀图语”都成为此时期文明发展的代表。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设蜀侯,后改为蜀郡。至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巴蜀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混成,形成了巴蜀语。

古蜀文明主要遗址有三星堆遗址,其位于四川广汉,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后期有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其他还包括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回龙洞遗址,瞿上遗址等。

有学者研究古蜀国的地中意识,认为先秦文献中所谓"建木"就是古蜀国地中位置的标志。所谓"都广"指的是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地中标志是与古蜀国的明堂位置相关的。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发掘的神坛形象中找到明堂的具体形式,结合位于金沙遗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复原出古蜀明堂。

巴蜀图语,又称巴蜀符号或巴蜀图形文字,是在四川盆地巴蜀地区出土的文物上发现的一些图形符号。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鳖灵功高,禅位于鳖灵,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一说望帝政权被鳖灵所篡,望帝幽愤而死,化作杜鹃鸟)。

蚕丛,又称蚕丛氏,文献纪录中西周时期蜀国首位称王的人(应该为一个氏族或朝代,持续了数百年),其事迹史书上少有记载。对应于宝墩文化时期。蜀的名称可能和蚕丛有关,说文·《虫部》释蜀为:"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像其身娟娟。"

柏灌,又作柏濩或伯雍,是汉文文献记载中统治蜀国(现四川一带)的第二代(应该为一个氏族,持续了数百年),,其事迹史书上少有记载。对应于宝墩文化时期。

据说温江区寿安镇长青村有一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被当地人称作“八卦山”或“八卦墓”,《温江县志》记载当地传说那是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的讹写。柏灌氏以鸟为图腾,有说柏灌是“伯鹤”的讹写。

鱼凫是文献记载中古蜀国的第三代(应该为一个统治的氏族,持续了数百年),对应于三星堆文化时期(三星堆遗址第二三期)。

杜宇,又名蒲卑,死后号望帝,生卒年不详,曾经称帝。以郫为都城,瞿上为陪都。根据二十世纪的考古结果,大约处于商周之交至春秋时期,对应于十二桥文化(如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前1250年至前650年)。据传说杜宇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省成都一带)建国的君主,善于耕作, 传说中他在死后化为杜鹃鸟。而根据书中所称计算,该朝代应该于前770年左右结束。

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杜宇从天降至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名名叫“利”的女子,也从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的井中冒出,杜宇在娶利为妻后,便在蜀地称王,填补了在鱼凫去世后,蜀地突然缺少的统治者空位。但《华阳国志》的记载却正好与之相反,谓杜宇为蜀王,女子梁利从朱提迁来,二人联姻。 杜宇建国后,除将国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县)外,尚把瞿上(今四川双流)定为别都, 以有效管理其他地区。

杜宇在建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会比蚕丛、柏灌与鱼凫这三个在此建国的君主来的高,因此,他积极的开疆扩土,使得国土领域向东可达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芦山、天全一带、向北可到汉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县。此外,他还把领土中的汶山建设成牧场、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云南省、贵州省一带变成花园。

在杜宇统治蜀地的同时,他和当时位处中原的周朝也有往来,并献上许多贵重礼物, 以和周朝交好。

杜宇虽擅长于农耕,但对于治理洪水并无办法,因此,在他一百多岁时,命当时的宰相鳖灵,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鳖灵治理洪水的期间,杜宇趁隙与鳖灵的妻子私通(另有一说,杜宇并未与其妻私通),杜宇后来在于心有愧、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如鳖灵的情况下,将王位禅让给他, 隐居于岷山, 传说其死后,每逢农历三月,便化为杜鹃,以叫声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

亦有说法,称杜宇其实际上是被鳖灵推翻后逃亡,因复位不成,怨魂化为杜鹃。

开明是文献记载中的古蜀朝代名称,其历任君主均称“开明”,共十二世,其时代大约为中原的春秋至战国时期。对应于今日考古发现的晚期蜀文化(约前770年至前316年)。根据文献记载,九世开明帝开明尚接受中原文化,去帝号称王,传至开明十二世时,于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丛帝,原名鳖灵,是首位开明帝。鳖灵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国“民得安处”,后杜宇禅让,称丛帝。一说鳖灵兵变,逼死杜宇,自立。杜宇冤魂不散,即成杜鹃鸟。

蜀卢帝,又作蜀成帝,开明朝第二任帝。曾经进攻秦国至雍城。

蜀保子帝,又作蜀褒子帝,开明朝第三任帝,曾攻青衣,国威扩张。。

蜀别帝,是蜀国君主,开明第五任帝,在现在四川一带。蜀别帝把弟弟葭萌封到汉中。

开明尚,是蜀国君主,开明第九任帝,在现在四川一带。开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庙,去帝号称王,以酒曰醴,乐曰荆。迁徙国都至成都。

古蜀国末代君主,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灭掉蜀国,蜀王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及太子死于白鹿山。另说,秦司马错攻入蜀国后,蜀王被降为侯,秦遣陈庄为蜀相。 宋朝作品《路史》称古蜀国末代君主为芦子霸王。

唐朝至五代十国

磁山
6000-5600

相关

  • VIBbr /6固体、 液体、 气体6族元素(常称铬族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第6族(ⅥB 族)的元素,位于5族元素和7族元素之间。6族元素包含铬(Cr)、钼(Mo)、钨(W)、
  • 烹饪烹饪,又称烹调、烹煮、炊煮、造饭、做菜,指将食材处理并制作成食物、菜肴、餐点、膳食的方法。一个好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
  • 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是苯二甲酸异构体中的一个,两个羧基处于苯环的对位,化学式为p-C6H4(COOH)2。对苯二甲酸是生产聚酯,尤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原料。对苯二甲酸难溶于水、醇和醚
  • 硬颚硬颚或者硬腭(医学拉丁语术语:Palatum durum)是一块薄的水平骨板,由上颌骨的颚突和颚骨的水平板组成,位于口腔顶部。硬颚横跨由保持上牙的牙槽突形成的牙槽弓(发育时)。
  • 性交中断法性交中断法(体外射精、拉丁文:coitus interruptus、rejected sexual intercourse、withdrawal or pull-out method)、“体外排精避孕法、阴道外射精”(日语:膣外射精),是一种古老的
  • 88号决议《联合国安理会88号决议》是1950年11月8日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520次会议通过的。根据暂行议事规则第39条,这项决议传召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于讨论联合国驻韩司令部特别报告时
  • 马森 (作家)马森(1932年10月3日-),华人戏剧家与小说家。1932年10月3日生于山东省齐河县。父亲马超群,母亲孙希然。少年时期曾于济南、北京、淡水、宜兰等地就读中学。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皇甫录皇甫录(1470年-1540年),字世庸,号近峯,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十三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年)登进士第二甲第十九名。官至顺庆府知府。著有《皇明纪略
  • 哈尔赖哈尔赖(Harrai),是印度中央邦Chhindwara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9438(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9438人,其中男性4855人,女性4583人;0—6岁人口1598人,其中男821人,女777人;识字率60.40%,其
  • 列夫·格里戈里耶维奇·莱温列夫·格里戈里耶维奇·莱温(俄语:Лев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Левин,1870年-1938年3月15日),真名乌舍尔-莱布·格尔舍维奇·莱温(Ушер-Лейб Гершевич 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