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速降线

✍ dations ◷ 2025-11-08 19:15:57 #最速降线
最速降线问题,又称最短时间问题、最速落径问题,是探讨在重力作用而忽略摩擦力的情况下,一个质点在一点A以速率为零开始,沿某条曲线,去到一点不高于A的B,该以何种曲线行进才能令所需的时间最短。在部分欧洲语言中,这个问题称为Brachistochrone,即希腊语中的“最短”(brochistos)和“时间”(chronos)。这条线段就是摆线,可以用变分学证明。1638年,伽利略在《论两种新科学》中以为此线是圆弧。约翰·伯努利参考之前分析过的等时降落轨迹,证明了此线是摆线,并在1696年6月的《博学通报》发表。艾萨克·牛顿、雅各布·伯努利、莱布尼兹和洛必达都得出同一结论,即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摆线的一段。除了洛必达的解外,其他人的解都在1697年5月的《博学通报》出现。费马原理说明,两点间光线传播的路径是所需时间最少的路径。约翰·伯努利利用该原理,对此问题进行解决。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导出在恒定重力场中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满足式中y表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下落的距离,g为重力加速度。通过机械能守恒可知,经不同的曲线下落,物体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位移无关。 通过假设光在光速v在满足: v = 2 g y {displaystyle v={sqrt {2gy}}} 的介质中运动形成的轨迹来导出最速降线。 约翰·伯努利注意到,根据折射定律,一束光在密度不均的介质中传播时存在一常数式中vm为常数(可认为为真空中光速c,θ为轨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dx为水平方向路径微分,ds为运动方向路径微分。通过上述方程,我们可以得到两条结论:为了简化过程,我们假设质点(或光束)相对于原点(0,0)有坐标(x,y),且当下落了竖直距离D后达到了最大速度,则整理折射定律式中的各项并平方得到可以解得dx对dy有代入v和vm的表达式得到这是一个由直径为D的圆所形成的倒过来的摆线的微分方程。约翰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说明了如何从二阶微分得到最短时间的情况。一种现代版本的证明如下。 如果我们从最短时间路径发生微小移动,那么形成三角形满足dy不变求微分,得到最后整理得到最后的部分即二阶微分下距离的改变量与给定的时间的关系。现在考虑下图中的两条相邻路径,中间的水平间隔为d2x。对新旧两条路径,改变量为对于最短时间的路径,两个时间相等,故得到因此最短时间的情况为在垂直平面上,自原点 ( 0 , 0 ) {displaystyle left(,0,,0right)} 至目的地 ( x 1 , y 1 ) {displaystyle left(,x_{1},,y_{1}right)} 的最速降线具有以下数学形式:这里的 y {displaystyle y} 座标轴方向向下,且 y 1 ≥ 0 {displaystyle y_{1}geq 0} ; θ {displaystyle theta } 为此摆线参数表达式的参数,原点处 θ = 0 {displaystyle theta =0} 。物体自原点沿最速降线滑至 θ = θ 1 {displaystyle theta =theta _{1}} 处所需的时间可由以下积分式给出:利用 d s = d x 2 + d y 2 {displaystyle ds={sqrt {mathrm {d} x^{2}+mathrm {d} y^{2}}}} 以及 v = 2 g y {displaystyle v={sqrt {2gy}}} ,并以 θ {displaystyle theta } 作为参数,整理后得自此摆线的参数式中易知 y {displaystyle y} 的最大值为 k 2 {displaystyle k^{2}} ,此值必须等于摆线的绕转圆直径 2 r {displaystyle 2r} ,因此现假设终点与原点直线距离   l   {displaystyle l } ,且终点对原点的俯角为 ϕ {displaystyle phi } 。利用此摆线的参数式,可知利用 l {displaystyle l} 的关系式求出 r {displaystyle r} ,并代回下滑时间中,得综合上述,讨论在   l   {displaystyle l } 已知的情况下,下滑时间 t {displaystyle t} 与俯角 ϕ {displaystyle phi } 的关系为

相关

  • 胰岛素抗性胰岛素抵抗(英语: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在脂肪细
  • 高加索人种高加索人种(英语:Caucasian race, Caucasoid),或称欧罗巴人种,是在欧洲、北非、非洲之角、西亚、中亚、南亚、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人口中常见的人种。这个术语在体质人类学中用
  • Sg5f14 6d4 7s2(预测)2, 8, 18, 32, 32, 12, 2 (预测)第一:757.4(估值) kJ·mol−1 第二:1732.9(估值) kJ·mol−1 第三:2483.5(估值) kJ·mol−1 (主条目:
  • 外分泌腺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s)是体内的腺体,制造及分泌化学物质,并且通过体内的导管(英语:duct (anatomy))将化学物质分泌到上皮组织表面。外分泌腺的例子有汗腺、唾腺、乳腺、聍腺(英
  • 黟县.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
  • 皮埃尔·赖伐尔皮埃尔·赖伐尔(法语:Pierre Laval,1883年6月28日-1945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曾任总理。1883年6月28日生于沙泰勒东。1935年6月-1936年1月两次组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支持菲利普
  • 王晓东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1984年
  • 娅婿姻亲指基于婚姻关系而生之亲属型态,一方配偶与他方配偶之亲属间,因双方缔结婚姻后,成为相互具法律上亲属关系的情况。《中华民国民法》第969条规定,包括配偶的血亲、血亲的配偶
  • 糖苷糖苷(英语:Glycoside,读音同“糖甘”,简称苷,曾称为配糖体或甙)是一类化合物,这类分子的其中一部分连着一个糖类部位。分子中非糖部分称作苷元(aglycon)。在生物体内扮演重要角色。糖
  • 范德梅尔西蒙·范德梅尔(荷兰语:Simon van der Meer,1925年11月24日-2011年3月4日),荷兰物理学家,因发展出随机冷凝技术,而促使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发现W及Z玻色子。范德梅尔1925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