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现象学派

✍ dations ◷ 2025-08-14 00:22:37 #现象学,哲学,西方哲学,德国哲学

慕尼黑现象学(Munich phenomenology,也称慕尼黑现象学派、慕尼黑现象学小组),是二十世纪之交在慕尼黑从事研究和工作的一群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哲学倾向。他们的观点被归为“实在论(实在主义)现象学”或“本质现象学”。慕尼黑现象学通常被看成是早期现象学的一个分支。

1895年,慕尼黑大学的心理学家西奥多·利普斯同一些学生创立了“心理学协会”。这个学生协会的一些参与者——尤其是约翰内斯·道伯特(Johannes Daubert)、莫里茨·盖格、亚历山大·普凡德尔和阿道夫·莱纳赫——都受到了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1900/01)的启发。胡塞尔的著作批评了他们的老师利普斯的心理主义,并展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式,即现象学。这些人选择与胡塞尔结盟,成为了现象学研究者在慕尼黑的学术团体。 1905年左右,利普斯的许多学生(以道伯特为首)暂时中断了在慕尼黑的学业,前往哥廷根大学直接跟随胡塞尔学习。这一“慕尼黑对哥廷根的入侵”通常被看成是现象学运动的开始。由于慕尼黑学生的到来,最后导致哥廷根在1910年左右也成立了一个类似的学生团体,被称为哥廷根学圈(或哥廷根学派)。

1912年,《哲学与现象学年鉴》出版物成立,胡塞尔、盖格、莱纳赫、普凡德尔和马克斯·舍勒任编辑。在《年鉴》第一版中,胡塞尔出版了《观念I》(《纯粹现象学通论》),之后一些追随者对胡塞尔新的现象学新观点持批评态度。原慕尼黑小组的成员同胡塞尔的观念论和先验现象学保持一定距离,更重视他早期的第一版《逻辑研究》里的实在论现象学。

相关

  • 黏性末端所谓黏性末端或黏状末端('Sticky Ends'),指DNA重组技术中,DNA限制酶在切开DNA的双链结构时,形成的突出末端,与平末端('Blunt Ends')相对。平末端则是上述切割过程中不突出的末端,所以
  • LDL受体1AJJ, 1D2J, 1F5Y, 1F8Z, 1HJ7, 1HZ8, 1I0U, 1IJQ, 1LDL, 1LDR, 1LRX, 1N7D, 1XFE, 2FCW, 2KRI, 2LGP, 2M7P, 2MG9, 2W2M, 2W2N, 2W2O, 2W2P, 2W2Q, 3BPS, 3GCW, 3GCX, 3M0C
  • 黎尚豪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广东梅县人,中国淡水藻类学家。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建立和发展了中国淡水实
  • 等速螺线阿基米德螺线(Archimedean spiral),亦称“等速螺线”。当一点P沿动射线OP以等速率运动的同时,这射线又以等角速度绕点O旋转,点P的轨迹称为“阿基米德螺线”。它的极坐标方程为:
  • 郭坤仁郭坤仁(1950年-),笔名凌耿,福建厦门人,小说家、科技公司企业家、工程师。文化大革命时就读于厦门第八中学,成为红卫兵,于1968年7月19日与兄长郭坤中自厦门游泳至金门,受到中华民国政
  • 王颖 (地学家)王颖(1935年2月24日-),生于河南潢川,籍贯辽宁康平,中国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地学院院长。1935年出生于河南潢川。籍贯辽宁康平。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
  • 天体震动天体震动指天体表面的震动,通常是因为突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送,其程度可能十分剧烈。它以震动的主体分类,如地震、月震等。发生于地球的地壳震动为地震,成因主要是板块
  • 尼各老·德·若苏厄·洛佩斯·罗德里格斯尼各老·德·若苏厄·洛佩斯·罗德里格斯(西班牙语:Nicolás de Jesús López Rodríguez;1936年10月31日-)是天主教多米尼加籍司铎级枢机、圣多明各总教区荣休总主教及多米尼加
  • 碳氧碳氧�离子(或氧碳�离子)是一类在中心sp2-杂化的碳原子上连有氧取代基,并且能够在中心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通过Π键离域分散所携带的正电荷的化学物种。 碳氧�离子可以用两个共振极
  • 璿源录《璿源录》,又称《璿源系谱》、《璿源谱牒》是朝鲜王朝录入从太祖开始流传的家族世系,在1680年(康熙19年)、朝鲜肃宗在位时所编纂。璿源录实质等同于中原王朝的玉牒制度,是研究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