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川之战

✍ dations ◷ 2025-08-02 14:30:47 #耳川之战

耳川之战是在天正6年(1578年),丰后国的大友宗麟与萨摩国的岛津义久以日向高城川原(宫崎县木城町)为主战场发生激烈冲突的合战。别称“高城川之战”、“高城川原之战”。与今山之战、冲田畷之战同属九州三强争霸间的著名战役。

天正5年(1577年),日向大名伊东义祐被岛津氏击败。义祐被流放,于是寄身于有友好关系的大友氏。翌年,大友宗麟和义统决定与宿敌岛津氏决战,于是率领3~4万大军远征日向。

在大友家内部,因为宗麟狂热地信奉基督教而与家臣团之间产生不和。立花道雪等人在开战前表示强烈反对。而且在合战军议中,大友军中的田北镇周主张交战,但是大将田原亲贤则在背后与岛津军进行和睦交渉而没有理会。田北镇周不服并前往攻撃岛津军,大友军于是情非得已地与岛津军展开战斗。而事前主张“未到战斗时机”的大友军军师角隈石宗看清了结果,于是把秘传的奥义书烧掉并突入敌阵中战死。

当初大友军的兵力比岛津军强很多,但是因为大友军徐徐而行而导致士兵开始疲劳,而且大友军为了追撃敌军而把阵形伸长,岛津军见状立即突击并扭转战况,最后大友军败走。大友军的战死人数接近3千人,但是大半是败走时在渡过耳川的急流时溺死,或是渡河时被突击的岛津军兵士所杀。

大友氏因为此战,失去了直臣佐伯宗天、田北镇周、筑后国人蒲池鉴盛等多数重臣和幕下有力武将以及兵力。更令到后来在大友支配地内的秋月种实(筑前国)反抗和龙造寺隆信(肥前国)谋反,引起国内有很多有力国人离反,大大削弱了势力和领国。而且此战后,立花道雪弹劾担任军监的志贺亲守。

岛津氏在一连串战争后,在九州内已经再没有敌人能阻止,确立在九州南部(萨摩、大隅、日向)的支配。岛津氏在这次大胜利后,令到失去大友氏为后盾的球磨相良氏降伏,肥后阿苏氏和肥前龙造寺氏在后来的“冲田畷之战”战败,九州内的国人们渐渐投向岛津方。岛津氏更开始侵攻大友氏的本据地丰后,一度迫向大友氏首府。但是因为宗麟的邀请而导致丰臣秀吉介入,于是无可奈何地撤退,遂向秀吉表示恭顺。

相关

  • 国道7号国道7号可以指:
  • 热库在热力学里,热库被视为是一固定温度的热来源。热库的温度不会因为热量增加或被抽离而有任何改变。
  •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坐标:43°46′37″N 11°15′31″E / 43.776907°N 11.258475°E / 43.776907; 11.258475佛罗伦萨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i Firenze)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术学
  • 李参平李参平(?年-1655年9月10日),忠清道金江(今忠清南道公州市反浦面)出身, 朝鲜出身的陶工,有名于有田烧(伊万里瓷)。日本名金江 三兵卫。他的直系子孙仍然在进行作陶活动,已经持续了14代
  • 聂营镇聂营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聂营镇下辖以下地区:聂营村、东高泉村、西高泉村、东段景村、西段景村、鲍家沟村、黑山庄下街村、黑山庄
  • 米罗特沃尔采夫山坐标:71°50′S 12°17′E / 71.833°S 12.283°E / -71.833; 12.283米罗特沃尔采夫山(英语:Mount Mirotvortsev)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东部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属于沃尔塔特山脉中
  • 邱黯雄邱黯雄,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家,2006年水墨动画《新山海经》系列,因建基于中国古典神话的叙事方式,及能在研究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同时,表达出对现代文明中各种事物和现状的质疑,而成为其代表作。他的影像作品充满了抽离的宁静和抒情式的纤细与优雅,通过对时间与空间、虚拟与现实的捕捉,横向剖析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曾收藏他的《新山海经II》及版画作品。最近他开始尝试透过装置、雕塑及绘画创作,继续以叙事和象征的手法反思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困境。1972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94年 于四
  • 安东尼奥·卡莱博塔安东尼奥·卡莱博塔(意大利语:Antonio Calebotta,1930年6月30日-2002年2月23日),意大利男子篮球运动员。他曾代表意大利获得1960年夏季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第四名。他于2002年在本蒂沃利奥去世。
  • 奥亚吸蜜鸟奥亚吸蜜鸟()是可爱岛特有及已灭绝的吸蜜鸟。它们在20世纪初的亚热带森林甚为普遍,但自此数量就开始下降。1987年仍有听到它们的歌声,但之后就被认为是已灭绝。灭绝的原因包括黑鼠、猪和带有鸟类疾病的蚊入侵,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奥亚吸蜜鸟是夏威夷最细小的吸蜜鸟之一,只有约20厘米长。它们呈黑色或深褐色,脚上有稀疏的黄色羽毛,胸部及翼下有白带。它们的喙尖锐及稍微弯曲,可以抽出花蜜。它们特别喜欢山梗菜属及桃金娘的花蜜,也会吃细小的无脊椎动物及果实。奥亚吸蜜鸟在可爱岛峡谷的树孔中筑巢。它们的近亲如夏威夷吸蜜鸟、监督吸
  • 拉廷格液体拉廷格液体(英语:Luttinger liquid),或朝永–拉廷格液体(英语:Tomonaga–Luttinger liquid)是一种理论模型,描述了一维导体(例如,诸如碳纳米管之类的量子线)中相互作用的电子(或其他费米子)。常用的费米液体模型在一维时不再成立。 一般的2D和3D费米液体在1D中具有特殊性质,称为“朝永–拉廷格液体”。“拉廷格液体”这一名称最先由邓肯·霍尔丹使用。朝永–拉廷格液体由朝永振一郎于1950年首次提出。该模型表明,在一定的约束下,电子之间的二阶相互作用可以建模为玻色子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