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弓兽

✍ dations ◷ 2025-04-04 11:43:18 #后弓兽科,中新世哺乳类,上新世哺乳类,更新世哺乳类

后弓兽(学名),又名滑距兽,是一种长颈的南美洲的有蹄动物,属于滑距骨目。它有长的四肢,每肢上有三趾。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约7百万年前,而在约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纪录。后弓兽是后弓兽科中最著名的成员,只有在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有发现其化石。原模标本是由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小猎犬号之旅中发现。长颈驼的外观就像没有驼峰及有一个短象鼻的骆驼,但它们与骆驼或长鼻目没有亲密的关系。

后弓兽的化石纪录在7百万年前的南美洲出现。估计后弓兽是从或演化而来。南蹄目是唯一一类出没于南美洲的有蹄动物。很多物种因北美洲物种的入侵而在争竞中被淘汰灭绝。只有余下长颈驼及,并大型的箭齿兽属及。这些最后的南美洲原住有蹄动物最终与其他来自北美洲的物种在更新世末灭绝。

后弓兽的特征在于其鼻孔是在头顶,令一些科学家相信像鲸鱼般是用作呼吸管。但有一项研究发现后弓兽有非常好的运动性,可以在奔跑时改变方向。明显从来没有人见过后弓兽,它们的毛皮颜色都只是估计。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相信后弓兽生活在大草原的环境,而估计它们的毛皮与干草的颜色接近。

后弓兽与其近亲的一样,都有完整的44颗牙齿。

按照后弓兽的牙齿,它们是草食性的,以其象鼻来抓树叶或草为食物。有推测指它们是群居的,以逃避猎食者。

后弓兽的主要猎食者是骇鸟,可能是,与及肉食性的袋犬目,如袋剑虎及南美袋犬。在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容许了北美洲动物群(如美洲狮、美洲豹、细齿巨熊、恐狼及剑齿虎)迁徙至南美洲。

后弓兽相信是利用其快速来逃避猎食者,或是以其长及强壮的腿来踢它们,就像是现今的骆马或骆驼一样。

后弓兽首个化石标本是于19世纪初由查尔斯·达尔文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发现,他最初误以为是属于巨大的大羊驼。自此以后就发现了很多后弓兽的化石,主要都是在巴塔哥尼亚发现,在玻利维亚及委内瑞拉亦有发现。

相关

  • 高平省高平省(越南语:Tỉnh Cao Bằng/.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
  • 自我吮阳自我吮阳(英语:Autofellatio),又称为男性自我口交,是自慰的一种形式,指男性用口刺激自己的阴茎。只有少部分的男性身体能够自我吮阳。古埃及象形文字及绘画中已有对自我吮阳的描述
  • 纹理纹理可以指:
  • 齐讷卡片齐讷卡片(Zener card)是用来进行超感官知觉实验的卡片,通常是透视。齐讷卡片是由超心理学家约瑟夫·邦克斯·莱因发明来做为简易统计测量且无歧义的科学方法以测试超感官知觉
  • 戴仁寿戴仁寿(白话字:Tè Jîn-siū;英语:George Gushue-Taylor,1883年12月6日-1954年4月23日),绰号戴土公,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纽芬兰的医师兼传教士。他是台湾痳疯病疗养院乐山园的创建者,亦
  • 福斯科洛乌戈·福斯科洛(意大利语:Niccolò Foscolo,1778年2月6日-1827年9月10日),出生姓名尼科洛·福斯科洛,已故意大利小说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及革命家,其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雅科
  • 挫败在心理学上,挫折指的是人的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与愤怒和失望相关,挫折感是因为个人意志或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满足产生的,在一个愿望或目标被拒绝或阻碍时,挫折感可能会增加。挫折
  • 缎带突触缎带突触(ribbon synapse)是突触类型之一,具有特化的特征。例如神经递质的快速释放与不断的胞外分泌循环以及在膜电位梯度变化的反应中的内噬作用。缎带突触已被发现存在于视
  • 东高止山东高止山脉是印度的山脉,位于该国东岸,全长约1,500公里,横跨奥里萨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最高点海拔高度1,680米。
  • 马来西亚广播电视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马来语:Radio Televisyen Malaysia,简称RTM),正式名称为马来西亚广播局(马来语:Jabatan Penyiaran Malaysia),是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部辖下的国营广播机构,总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