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议定书

✍ dations ◷ 2024-07-03 07:29:44 #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全名为《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英语: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于1987年9月16日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议定书。该议定书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和修订情况如下: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对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等五项氟氯碳化物及三项海龙的生产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并规定各国有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的义务,凡是对臭氧层有不良影响的活动,各国均应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影响的层面涉及电子光学清洗剂、冷气机、发泡剂、喷雾剂、灭火器……等等。各国还应当定期召开大会及报告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数量和进度,并以法规等手段促进代替CFC等物质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此外,议定书还要求各国考虑采用何种机制实现在技术援助方面的合作。议定书中虽然规定将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冻结在1986年的规模,并要求发达国家在1988年减少50%的制造,同时自1994年起禁止海龙的生产。但是1988年的春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了“全球臭氧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遭破坏的臭氧层并不仅止于南极与北极的上空,也间接证实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对于氟氯碳化物的管制仍嫌不足。联合国有鉴于此,便于1990年6月在英国伦敦召开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并对议定书内容作了大幅之修正,其中最为重要者即为扩大列管物质,除原有列管项目之外,另增加CFC-13等10种物质、四氯化碳以及三氯乙烷,共计12种化学物质,并要求加速提前于2000年完全禁用CFC和海龙(附件A第1组、第二组和附件B第一组)等物质哥本哈根修正案将34种氢溴氟烃加入受控物质清单中,不再称氢氯氟烃为过渡物质,要求已开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在2030年和2040年之前停止氢氯氟烃的生产和使用,并强化了各缔约方向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秘书处报送受控物质数据的要求。调整案则是将已开发国家氯氟烃和海龙的生产消费停止期限提前了4年。第三次调整案于1995年12月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调整案的主要内容是提出甲基溴淘汰的时间表,允许发展中国家推迟10年完成CFC和海龙等物质的淘汰。蒙特利尔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对禁止缔约方向非缔约方出口各类消耗臭氧层物质,并建立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以监督和约束缔约方之间的管控物质进出口活动。调整案则将甲基溴的淘汰期限从原来的2010年/2020年提前到2005年/2015年。北京修正案将溴氯甲烷加入管控物质清单中,规定了氢氯氟烃的进出口限制。调整案则调整了CFC类物质的淘汰时间表。2007年9月通过的第6次调整案将氢氯氟烃的淘汰年限提前了10年,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应当在2030和2040年之前实现氢氯氟烃的完全淘汰。1987年9月,美国及其他23个国家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一份国际间对臭氧层问题的协议。议定书中规定将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冻结在1986年的规模,并在1988年前于工业国家中减少50%的制造,以及冻结海龙的生产。但是1988年的春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表“全球臭氧趋势报告”,显示出全球的臭氧层并不仅止于在一般宣称的南北极地区的上空有被侵蚀的现象。证实了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对氟氯碳化物的逐步汰换,其实是太少而且太晚了些。1989年5月,在联合国的发起下,80个国家代表齐聚赫尔辛基,正式通过一项宣言,其中同意尽早将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列管的化学物质逐步汰换,但是绝不晚于西元两千年。瑞典是第一个跨越书面背书,且加速进行废除使用氟氯碳化物时间表的国家。1988年6月,瑞典国会通过在1995年禁用氟氯碳化物的立法。经过与工业界广泛的讨论后,瑞典政府订定逐步汰换冷冻灭菌剂和在1988年以前仍可继续使用氟氯碳化物喷剂的时间表,其用于包装的年限为1989;溶剂及泡绵的使用年限为1991年,其用于硬泡绵、干洗及冷却剂的最晚年限为1994年。瑞典使用氟氯碳化物的量,其实仅占全世界的1%使用量,所以对其他的国家而言,尤其那些大宗使者,是急需将瑞典视为主要典范来学习追随的。环境主义者确信,氟氯碳化物与海龙的放射物可以藉氟氯碳化物的回收再制,与替代化学物的使用而降低极高的百分比。各种消耗臭氧层物质曾广泛地在制冷空调、泡沫、清洗、农业、消防等行业使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意味着各缔约方境内的相关行业都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线改造,以改变依赖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工艺或产品。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已开发国家需要主动进行产业改造,并通过多边基金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需求提供必要的援助。发展中国家自身及其产业也需要投入资金和研发力量进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在家用制冷行业,冰箱曾普遍使用CFC-12作为制冷剂,CFC-11作为热绝缘材料的发泡剂。CFC-12制冷剂的替代方案主要有两种,即使用HFC-134a或异丁烷(ASHRAE编号R600a)作为制冷剂。HFC-134a在美国和欧洲应用较早,并影响了其他国家如日本的替代技术路线。但HFC-134a对生产线配套设备投资要求高,维修难度大,并不适合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使用。异丁烷在欧洲一些企业中得到应用,并被德国介绍到中国冰箱制造业(海尔集团),作为主要的替代技术,但由于安全充注量的限制而不能用于大型冰箱。发泡剂方面,美国等国家曾使用HCFC-141b作为过渡替代物,但在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影响下,环戊烷发泡已成为冰箱绝缘层制造中的主流技术,HCFC-141b的使用正在随着议定书规定的时间表逐渐停止。房间空调器行业中,已开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曾使用HCFC-22作为主要的替代CFC-12的制冷剂,在哥本哈根修正案要求淘汰HCFC-22之后,美国转为使用R410A(HFC-32和HFC-125以1:1比例混合得到的制冷剂),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使用R290(即丙烷)作为主要的替代制冷剂。在制冷量较大的机型中,由于R290的可燃性和随之而来的充灌量限制,只能使用R410A制冷剂,但R410A的GWP值高,未来使用可能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限制,因此业界正在寻找该方面用途的替代品。发展中国家的工商制冷/空调行业曾普遍以HCFC作为过渡替代品。从2010年开始,这些国家逐渐启动了寻找新物质替代HCFC的工作。由于行业产品的细分化,替代品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安全、环境、系统相容性等因素。目前使用较广的HCFC替代品包括HFC-32、HFC-134a、R410A、氨、二氧化碳等。泡沫行业因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从原来使用的CFC-11和HCFC-141b发泡剂转向环戊烷或HFC-245fa发泡剂。这两种发泡技术均可生产出性能接近于原来水平的泡沫产品,但环戊烷技术的阻燃性能不足和HFC的高GWP值促使业界继续探寻更好的替代技术,水/甲酸甲酯技术和二氧化碳技术都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替代技术。清洗行业除了以HFC-245fa替代CFC、HCFC类清洗剂以外,也进行多种物理和化学清洗方式的研发。由于清洗工艺涉及的产品和行业众多,清洗行业CFC和HCFC的替代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水基清洗剂的清洗、超声清洗、激光清洗等手段都被应用。药用气雾剂行业可分为吸入类和非吸入类两个子行业,两个子行业均使用HFC-134a和HFC-227作为主要的替代物,在非吸入类气雾剂替代中二甲醚、异丁烷和惰性压缩气体也是常见的替代品。过去以生产CFC、HCFC等产品为主要业务的氟化工产业受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影响,转而进行主要替代品种类之一的HFC类产品的生产。由于HFC开发难度高,投入很大,不少企业采用申请专利的手段保护其研究成果,如HFC-134a和HFO-1234yf都处于专利保护下。各国氟化工企业因此都十分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替代品研究。各相关行业在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过程中,均有可能遇到替代品工业性质逊于被替代物质,成本升高或者产生其他环境影响的情况。这些问题可通过相关产品的优化设计、对环境风险的管控而得到解决,也可能随着替代品应用规模的增大而得以缓解。但替代品的开发和应用仍然将是各行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关注的问题。臭氧层的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引起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因此蒙特利尔议定书下的臭氧层保护活动可对个人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根据美国环保署的估计,由于议定书的实施,约100万美国人可避免在2055-2100年之间由于患皮肤癌而死亡。在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后,由于其用途被限制,产能减小,一般来说这些物质的市场价格会上升。仍然在使用这些物质的个人可能会因价格波动,而需要为继续保有现有的设备付出更多成本。

相关

  • NN00-N08 肾小球疾病N10-N16 肾小管、间质疾病N17-N19 肾衰竭N20-N23 尿石病N25-N29 肾和输尿管的其他疾患N30-N39 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N40-N51 男性生殖器官疾病N60-N64 乳房
  • 平滑肌平滑肌,是非横纹肌的肌肉组织。在人体,平滑肌分布在动脉和静脉血管管壁、膀胱、子宫、男性和女性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眼睛的睫状肌(英语:Ciliary muscle)和虹膜。平滑肌与骨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称艾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
  • 腹膜炎腹膜炎,是指一种发生于腹膜的炎症反应。该反应主要由细菌感染、化学物质、物理性伤害等因素引起,且很可能因没有及时治疗而危及生命。其症状可能包含剧烈疼痛、腹部肿胀、发烧
  • 沙门氏菌感染症沙门氏菌感染症(英语:Salmonellosis),又称沙门氏杆菌病,由沙门氏菌属细菌感染所造成的疾病通称。在感染沙门氏菌之后的12至72小时内,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发烧,呕吐与腹痛的症状。这
  • 扣子体扣子体(英语:clamp connection)是许多担子菌门真菌的双核菌丝顶端形成的钩状结构。担子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两株真菌的菌丝会进行胞质融合,但细胞核维持独立,形成具有来自两亲代细
  • 高洋高洋可以指下列人物:
  • 外毒素A外毒素A(英语:exotoxin A)也称绿脓杆菌外毒素、假单胞菌外毒素(Pseudomonas exotoxin),是由绿脓杆菌(学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产生的外毒素。它的功能是将NAD+上的
  • 人类呼吸道融合病毒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又称呼吸道融合病毒,简称HRSV(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为副黏液病毒科肺病毒属中型单链RNA病毒,分为A,B两型, A,B两型之主要差异在于病毒外膜表面
  • 升糖指数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GI),又译糖生成指数,用于衡量糖类对血糖量的影响。在消化过程中迅速分解并且将葡萄糖迅速释放到循环系统的糖类具有高升糖指数。反之,在消化过程中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