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华人

✍ dations ◷ 2025-04-04 11:05:08 #土生华人
峇峇娘惹(马来语: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又称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国和缅甸一带的中国明代、清代移民后裔。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相较于马来半岛的峇峇娘惹,华人与纳闽、沙巴土著的混血族裔称为华嘉族(英语:Multiracial#Singapore_and_Malaysia)。马来西亚这个社区的成员将自己称为Baba Nyonya。娘惹(Nyonya)是指女性,峇峇(Baba)是指男性。这个人群分类特别适用于马来亚英国海峡殖民地的汉族人口和荷兰控制的爪哇岛以及其他地方,这些人群已经部分或全部采用了马来世界(Nusantara)的习俗,并部分被吸收到当地社群之中。许多人是新加坡的精英,对英国比对中国更忠诚。大多数人在马六甲海峡生活了几代人。他们通常是商人,是英国人和中国人,或中国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的中间人,反之亦然。因为他们大多是受英国教育,因此,他们几乎总是能够说两种或更多种语言。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开始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州地区,小部分是广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当地人混血。虽然峇峇娘惹们不懂中文,但是他们却秉承著中华文化的美德。 例如他们注重孝道,而且尊卑有序,对于身教与礼教更代代相传。 因为他们认为没了中文,自己应该更加的注重这些礼俗的传承,所以他们的红白喜事都是以中华传统为主的。 服饰方面,年轻的娘惹会身穿可巴雅与纱笼做搭配、而较为年老的娘惹们会著较宽松的长衣(马来语:Baju Panjang)。男士们大多会以衬衫与纱笼做搭配,但是到了比较正式的场合里,他们才会穿上唐装 。直到英国统治马来半岛时,峇峇们才开始穿上西装而娘惹们才开始穿上洋装。头饰方面,娘惹们在未结婚之前会绑起两个发髻。直到她们结婚之后,她们就会把头发绑在一起,束成一个发髻。前期的峇峇们是绑着辫子的,随着清朝闭门锁国的政策与英国统治下,渐渐的峇峇们不再绑辫子了。峇峇人的通用语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也会参杂使用马来语与其它方言。但是根据不同的区域,词汇的使用也会不一样。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俚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分,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的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的缘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早期华人移民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Peranakan或者侨生——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清末民初以来从中国来的华人。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的,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由于政策的因素,一位马来西亚华人男子如取一位马来女子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兰教,取穆斯林名字(其实可以保留原名,但多数人都被官员误导而放弃原名), 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而是马来人。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族群。由于海上丝路和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关系,位于华南尤其是闽南一带的人经常通过南海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不少口操闽南语的人因此来到了马来半岛,而当地原住民见到华南来的闽南人时总是听到男性被称呼为“阿爸(a ba)”,女性却被称呼“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这些人的男性称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称之为“娘惹(nyonya)”。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西亚,故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华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由于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基督教。渐渐地土生华人也就成为了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属于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 由于土生华人“土生土长”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经属于富裕,故把后期到来的华人和华工区分为新客。

相关

  •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英语:causality 或 causation)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
  • 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缩写为SSZ,是一种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柳氮磺胺吡啶最早于1950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目前仍然是治疗类风湿
  • 苏糖苏糖(英语:Threose,C4H8O4)在分类上属于丁糖与醛糖,从费希尔式的角度看,中间两个碳原子上的羟基在碳骨架的异侧。有机化学的习惯命名法中,使用“苏”或“苏式”("threo")表示相邻两碳
  • 特拉西梅诺湖特拉西梅诺湖(意大利语:Lago Trasimeno)位于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境内,水域面积为128平方公里,是波河以南最大的湖泊。前217年的特拉西梅诺湖会战中,迦太基将领汉尼拔曾在此处全歼罗
  • 托马斯·阿奎那圣托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世俗界常译为托马斯·阿奎那或汤玛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
  • 乙酸酐乙酸酐是由乙酸衍生出来的酸酐,分子式为(CH3CO)2O,常缩写为Ac2O。在有机合成中常用它作乙酰化试剂或失水剂。在室温下乙酸酐为无色液体,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从而散发出乙酸的强
  • 伦巴第-威尼斯王国伦巴第-威尼托王国(意大利语:Regno Lombardo-Veneto,德语: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是一个位于意大利北部的王国,并由当时的奥地利帝国所控制。此王国是根据欧洲列强
  • 碘酊碘酊又称碘酒,是一种常用的消毒液。 碘酊通常由2%-7%的碘单质与碘化钾或碘化钠溶于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组成,最早在1908年由安东尼奥·格鲁斯奇用于手术前皮肤消毒。与卢戈氏碘
  • 卡纳塔克邦卡纳塔克邦(卡纳达语:ಕರ್ನಾಟಕ,印地语:कर्नाटक,拉丁字母转写:Karnataka),位于印度南部。作为印度的资讯工业重地,该邦首府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卡纳塔克邦有人
  • 高雄都会区高雄都会区,或称大高雄地区、高雄大都会区、大高雄都会区,指高雄市以及屏东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在世界人口组织里为世界排名第180大都会区,为台湾第三大都会区,次于台北都会区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