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华人

✍ dations ◷ 2025-04-25 08:26:50 #土生华人
峇峇娘惹(马来语: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又称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国和缅甸一带的中国明代、清代移民后裔。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相较于马来半岛的峇峇娘惹,华人与纳闽、沙巴土著的混血族裔称为华嘉族(英语:Multiracial#Singapore_and_Malaysia)。马来西亚这个社区的成员将自己称为Baba Nyonya。娘惹(Nyonya)是指女性,峇峇(Baba)是指男性。这个人群分类特别适用于马来亚英国海峡殖民地的汉族人口和荷兰控制的爪哇岛以及其他地方,这些人群已经部分或全部采用了马来世界(Nusantara)的习俗,并部分被吸收到当地社群之中。许多人是新加坡的精英,对英国比对中国更忠诚。大多数人在马六甲海峡生活了几代人。他们通常是商人,是英国人和中国人,或中国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的中间人,反之亦然。因为他们大多是受英国教育,因此,他们几乎总是能够说两种或更多种语言。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开始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州地区,小部分是广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当地人混血。虽然峇峇娘惹们不懂中文,但是他们却秉承著中华文化的美德。 例如他们注重孝道,而且尊卑有序,对于身教与礼教更代代相传。 因为他们认为没了中文,自己应该更加的注重这些礼俗的传承,所以他们的红白喜事都是以中华传统为主的。 服饰方面,年轻的娘惹会身穿可巴雅与纱笼做搭配、而较为年老的娘惹们会著较宽松的长衣(马来语:Baju Panjang)。男士们大多会以衬衫与纱笼做搭配,但是到了比较正式的场合里,他们才会穿上唐装 。直到英国统治马来半岛时,峇峇们才开始穿上西装而娘惹们才开始穿上洋装。头饰方面,娘惹们在未结婚之前会绑起两个发髻。直到她们结婚之后,她们就会把头发绑在一起,束成一个发髻。前期的峇峇们是绑着辫子的,随着清朝闭门锁国的政策与英国统治下,渐渐的峇峇们不再绑辫子了。峇峇人的通用语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也会参杂使用马来语与其它方言。但是根据不同的区域,词汇的使用也会不一样。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俚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分,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的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的缘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早期华人移民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Peranakan或者侨生——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清末民初以来从中国来的华人。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的,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由于政策的因素,一位马来西亚华人男子如取一位马来女子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伊斯兰教,取穆斯林名字(其实可以保留原名,但多数人都被官员误导而放弃原名), 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而是马来人。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族群。由于海上丝路和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关系,位于华南尤其是闽南一带的人经常通过南海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不少口操闽南语的人因此来到了马来半岛,而当地原住民见到华南来的闽南人时总是听到男性被称呼为“阿爸(a ba)”,女性却被称呼“阿娘(a nya)”,久而久之原住民便把这些人的男性称做“峇峇(ba ba)”,而女性便称之为“娘惹(nyonya)”。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西亚,故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华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由于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基督教。渐渐地土生华人也就成为了海峡殖民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属于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 由于土生华人“土生土长”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经属于富裕,故把后期到来的华人和华工区分为新客。

相关

  • 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英语: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或简称冠心病(英语: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冠状动脉粥状硬化心脏病、冠状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英
  • 天花天花疫苗用以预防天花。古代民众预防天花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把天花病患者身上的痘痂制浆(脓),以小刀拭在受种者的皮肤之下,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受种者
  • 音乐美国音乐反映了该国多元种族混合的文化。该国音乐受到西非、爱尔兰(英语:music of Ireland)、苏格兰(英语:music of Scotland)和欧洲大陆音乐的影响,最出名的音乐类型包括爵士、蓝
  • 人眼眼睛是一种人体器官,位于头部,左右成对。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眼睛相同,人眼有多种用途。作为感觉器官,眼睛能对光起反应,传送讯号至大脑,以产生视觉。在眼睛后端的视网膜上,拥有杆细胞
  •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基于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质。具有奇数质子或中子的核子,具有内在的性质:核自旋,自旋角动量。核自旋产生磁矩。NMR观测原子的方法,是
  •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英语:Frank Albert Cotton,1930年4月9日-2007年2月20日),曾任W·T·达赫迪-韦尔奇基金会主席、德州农工大学特聘教授。科顿因对过渡金属的研究而知名。他
  • 出水出水(Sweating),在西餐中,指用一点油或是奶油以小火加热蔬菜,而且频繁的搅拌及翻动,确保由蔬菜中渗出的水分都蒸发了。出水会让蔬菜比较嫩,甚至有时会有半透明的外观。一般若要在液
  • 戴森霍费尔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1943年9月30日-),德国生物化学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了测定内在膜蛋白的第一个晶体结构,即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辅因子的膜结合复
  • 亚甲基-咪唑啉结构· cytoplasm· biosynthetic process组氨酸解氨酶(英语:Histidine ammonia-lyase,或称为组氨酸氨裂解酶或组氨酸酶)在人体中是一种由HAL基因编码的酶。组氨酸解氨酶将组氨酸转
  • 历史性火灾列表该列表主要包含被人类所记载的、对人类破坏较为严重的火灾,许多规模庞大的森林大火都没有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