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戆章(白话字:Lô͘ Gōng-chiong;1854年-1928年10月28日),字雪樵, 福建泉州同安县人,清末音韵学、语言学家,创制中国切音新字,中国文字改革的先驱,是第一位有拼音文字观念并创制拼音方案的人。
卢戆章(1854-1928)是第一位有拼音文字观念并创制拼音方案的中国人,他称呼自己创造的拼音字为“切音字”,是故“切音字运动”成为这波汉字改革运动的名称。卢戆章创制的切音字,一开始是“拉丁派”,后来改成“假名派”。
卢戆章本名卢担,自小住在中国最流行使用罗马字的福建厦门,9岁入义学,18岁参加科举考试,但不中,后在私塾教书,开始信奉基督教。21岁到新加坡半工半读学习英文,25岁回国,1879年回到了厦门鼓浪屿,以教华人英语和西人厦门话为业。他协助英国教士麦嘉湖(John Macgowan)翻译《英厦辞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Amoy Dialects(1883))。当时闽南的传教士已经用罗马字拼写在地语言,卢戆章嫌罗马字拼写字数太多占篇幅,于是用十数年时间,以罗马字为基础改造的55个音标,创造名曰“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的体系。
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于1892年在厦门出版,并个人出资交由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刊印。他的切音字方案是以罗马字为基础制定字母55个,用类似中国传统的反切上下字形式,以“字母与韵脚两字合切即成音”的方法,讲述厦门话的厦门字母,并附带漳泉语言字母,及一份全中国字母总表的中国切音新字厦腔版。卢氏于次年又出版专讲厦门音的《新字初阶》节本。
1895年7月至1896年2月,卢戆章在《万国公报》发表连续4篇的〈变通推原说〉,引起中国知识界的不少讨论,也是中国报刊首次刊登汉字改革方案的文章。第1篇文章标题为〈变通推原说-用切音字使通国人读书无一不精〉,“切音字”一词于此首度出现;第2篇是1895年10月的〈变通推原第二章-切音字可助汉文〉;第3篇是1895年11月的〈三续变通推原说-日本游学聘贤由切音字□兴学校新闻书库以强国〉;第4篇是1896年2月的〈四续变通推原说-述亚洲东北创切音新字振兴文教为强盛之原〉。
卢戆章主张以“学夷技以制夷”的精神,利用“字话一律”、“笔划简易”的拼音文字来简省学习文字时间,方便全国男女老幼学习,因而研究实学,求得富强。
卢戆章在1899年应日本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的邀请到台湾任职,担任“总督府国语学校英汉文教授”并兼任“总督府学课嘱托”,在台3年。卢戆章在台湾3年后回厦门,在观察日本现代化教育并研究日本文字后,认为日本假名文字与汉字一样是方块字,比较容易让中国人接受,于是仿日本假名利用汉字偏旁的形式,放弃原本用罗马字母为基础的记音符号。
卢戆章制定的汉字拼音方案被认为是标志着中国人关注文字体系改革的开端。卢戆章还编辑出版了《中国新字北京切音合订》、《制字略解列表》、《中国新字》、《中华新字国语教科书》、《中华新字漳泉语通俗教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