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蛮龙
✍ dations ◷ 2025-02-23 14:26:11 #蛮龙
蛮龙属(属名:Torvosaurus,意为“野蛮的蜥蜴”),是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它们生存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启莫里阶中晚期)与葡萄牙(提通阶)。
蛮龙的体型相当大,估计身长约9到11米,体重估计值约2公吨,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之一,小于依潘龙(可能是个大型异特龙)与食蜥王龙。但葡萄牙的蛮龙族群,体型可能大于前两者的体型。1972 年,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与 Kenneth Stadtman 在科罗拉多州的干梅萨采石场发现蛮龙的化石,属于莫里逊组。同一年,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与詹姆斯·詹森将这些化石叙述、命名,模式种是谭氏蛮龙(T. tanneri)。而葡萄牙的标本则是由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ávio Mateus)与马吉尔·泰雷斯·安顿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所研究。正模标本是由上臂的肱骨,与下臂的桡骨与尺骨所构成。其他发现的化石包含上颌骨、前上颌骨、不完整的齿骨、泪骨、尾椎、耻骨、坐骨、以及手部骨头。蛮龙与较早期的斑龙有亲缘关系,但蛮龙似乎较为先进。蛮龙的分类仍然未确定,但蛮龙目前所处的斑龙科是基础坚尾龙类的一个断尾演化支;角鼻龙下目也是一个断尾演化支,但这演化支持续存活到白垩纪末。蛮龙是肉食性恐龙,可能以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剑龙类或蜥脚类恐龙。蛮龙以强壮的后肢行走。它们拥有强壮的短前肢,前臂的长度是上臂的一半。它们还拥有巨大的拇指尖爪,以及大型、锐利的牙齿。蛮龙身长 9 到11米,高度为 2.5 米,体重约为 2 公吨,这让它们成为同时期除了依潘龙(Epanterias)以外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而依潘龙可能只是大型异特龙。蛮龙是莫里逊组所发现的最大型掠食动物,但可能不是顶级掠食动物,该地的顶级掠食动物是体形类似、更为常见的异特龙。而身长6米的角鼻龙也与它们一同竞争猎物,但角鼻龙可能是种以小群体生活的生物,而且数量没有蛮龙普及。蛮龙的体型大小仍未确定,因为目前只有发现不完整的化石,但已知它们是种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北美洲蛮龙的身长估计值约为9米,体重约1.95公吨。在葡萄牙发现的蛮龙化石更大。在2006年,在葡萄牙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上颌骨,被归类于蛮龙。该上颌骨长度为63公分,而在北美洲发现的蛮龙,上颌骨长度为47公分,头颅骨的长度为118公分。根据这个数据,在葡萄牙发现的蛮龙标本,头颅骨长度估计为158公分。这个数据可与最大型的暴龙头颅骨相当,使得蛮龙可能成为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超过食蜥王龙、异特龙、以及艾德玛龙,更让蛮龙成为最大型的兽脚类恐龙之一。葡萄牙发现的另一个部分股骨,来自于不同个体,科学家估计该个体的身长约11米。
相关
- 担子果在真菌当中,担子果(英语:basidiocarp、basidiome、basidioma,复数:basidiomata)是担子菌门的子实体,是一种多细胞构造,起源于孢子产生出来的子实层。担子果是伞菌纲的特征;柄锈菌纲与
- 硫酸硫酸(化学分子式为H2SO4)也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是一种具有高腐蚀性的强矿物酸,一般为透明至微黄色,在任何浓度下都能与水混溶并且放热。有时,在工业制造过程中,硫酸也可能被染成暗
- John Baez约翰·卡洛斯·拜艾兹(英语:John Carlos Baez,/ˈbaɪ.ɛz/,1961年6月12日-)为美国数学物理学家,任教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数学系。其以研究循环量子引力理论中自旋泡沫著名。近期研
- 中间体化学动力学中,反应中间体指在一个非基元反应中反应物转化为产物过程出现的中间物种。通常,反应中间体的寿命很短,浓度相对反应物和产物也很低,因此不出现在最终产物中。例如,考虑
- 水力磨坊水车,是利用水流产生机械能(位能与动能)的一种原动机。在蒸汽机、电动机发明以前,人类常用它来取水、脱谷、制粉、纺织。水车轮一般以木材制成,也可用金属成型。一个用于发电的水
- 纳克纳克可能指:
- 周周,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指:周也可能是指:
-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伊利哈姆·盖达尔·奥格雷·阿利耶夫(阿塞拜疆语:İlham Heydər oğlu Əliyev,1961年12月24日-),阿塞拜疆商人、政治家,新阿塞拜疆党领袖,前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之子,曾
- 羽扇豆醇(1R,2R,5R,8R,9R,10R,13R,14R,17S,19R)-1,2,5,14,18,18-六甲基-8-(1-甲基乙烯基)五环-17-二十一醇羽扇豆醇(英语:Lupeol)是一种具有药理学活性的羽扇豆烷型三萜类物质,有潜在的
- 贝尔定理的实验验证贝尔定理的实验验证是一个物理实验,旨在测试量子力学理论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主张的定域性原理概念是否正确。贝尔定理实验测试真实世界是否满足定域性原理,定域性原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