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物质

✍ dations ◷ 2025-08-16 06:38:12 #无机化学,酸碱化学,缓冲液

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有的缓冲物质显酸性,有的缓冲物质显碱性。缓冲物质在农业、食品保存与医药等方面应用广泛。

缓冲物质可以是弱碱或弱酸,通常把缓冲物质添加到水中或其他溶剂中以制成缓冲溶液,以起到缓冲作用。例如,缓释阿司匹林中含有一些缓冲物质,例如氧化镁,使药物在经过病人的胃部时不会因与胃酸作用而改变其pH使药物失效。缓冲物质的另一种应用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抗酸片,可使胃中过多胃酸得到中和。

弱酸和与其对应的弱酸盐(或弱碱和与其相对应的弱碱盐)可以形成一对缓冲对。当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碱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当溶液中加入少量碱性物质时,缓冲对中的酸性组分与之反应中和。由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均向减弱pH变化方向移动,使溶液酸碱度大体保持不变。

由亨德森-哈塞尔巴尔赫方程,缓冲溶液的pH值由下式给出:

式中HA指缓冲对组分中的酸性物质,A指碱性物质。由该式也可看出,当加入的物质浓度不大时,该溶液的pH基本不变。

缓冲指数是衡量缓冲物质调节溶液pH能力大小的参数,即在单位体积某浓度缓冲溶液中使pH值改变一个单位时,所需加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计算式为:

一定pH区间内的缓冲指数被称为缓冲容量,计算式为:

缓冲物质在农业上有较多应用,常用于调节土壤pH值以防止土壤板结或保持肥力。如磷酸二氢钾与磷酸氢二钾组成的缓冲对。这一物质一般呈弱酸性,常与尿素或磷酸铵肥料一起,以最大限度地减少pH值的波动,防止氮的损失,同时提供钾离子作为钾肥。

缓冲物质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人体血液中含有磷酸二氢根-磷酸氢根、碳酸-碳酸氢钠等多对缓冲对,维持血液的pH在7.35至7.4之间。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碳酸-碳酸氢钠缓冲对。当人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如剧烈运动使机体无氧呼吸积累乳酸,此时碳酸氢钠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碳酸;当人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时,如代谢产氨增加,此时碳酸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人体内碳酸过多时又会分解为水与二氧化碳,通过刺激脑干呼吸中枢通过加快呼吸排出体外;人体内碳酸氢钠过多时又会通过一系列代谢生成碳酸钠经肾通过排尿排出体外。

相关

  • 小核仁RNA小核仁RNA(Small nucleolar RNAs;snoRNAs)是一类小型RNA分子,可引导核糖体RNA(rRNA)或其他RNA的化学修饰(如甲基化)作用。根据MeSH的分类,此分子属于小核RNA(snRNA)的一种。可分为C/D b
  • 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简称:XRF光谱仪),是一种快速的、非破坏式的物质测量方法。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是用高能量X射线或伽玛射线轰击材料
  • 统计学家以下列出了统计学家,或对统计学理论、概率论、信息论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 右手定则右手定则(英语:Right-hand rule)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上使用的定则。是由英国电机工程师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于十九世纪末期发明的定则,用来帮助他的学生轻松地求出移动于
  • 17世纪1601年1月1日至17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7世纪,也称巴洛克时期。17世纪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伏尔泰称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科学史上,怀特海称之为“天
  • 李蓬李蓬(1965年10月-),女,江西宁都县人,分子生理学家,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取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
  • 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巴利语: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语: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译为八正道、八圣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圣支道,佛教术语,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
  • 伊敏组伊敏组是位于中国黑龙江、内蒙古伊敏河一带的下白垩世地层,1937年由吉川康昭命名。该地层以灰白色粉砂岩、砂岩、砾岩为主,间夹碳质页岩、泥岩。
  • B6B6(原名楼南立,1981年-)是一名中国的电子音乐家,音乐制作人及平面设计师。他在2000年创立独立音乐厂牌Isolation Music;在2006年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艺术创意公司Neocha。同年B6还
  • 稻壳稻壳是大米谷物的坚硬保护层,稻壳也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肥料、绝缘材料或燃料。稻壳是稻的种子或谷物的保护层,果壳在生长季节保护种子,为稻谷果实的外颖部,也称为粗糠。稻壳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