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冶秋(1909年1月2日-1987年10月5日),原名王之纮,字慈约,后改持约,又名野秋,安徽霍邱(今中国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出身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清朝末年的拔贡 ,于北京大学就学时为鲁迅的学生,业余作家,文物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局长等要职,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及博物馆事业开拓与奠基做出了实质的贡献。
王冶秋是中国共产党员,曾担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于1909年出生于安徽霍邱。1923年随兄长王青士到北京求学,并在隔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就读西山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于北京大学听课,任北平团市委秘书。1930年参与八一示威被捕入狱。1931-1939年于保定育德、太原进山、济南高中、运城师范、莱阳师范、烟台高中、蜀光中学等10所知名学校担任国文教员。1940-1946年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秘书。1948年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研究员。1949年担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1950-1958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主任。1954年接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并积极筹画鲁迅博物馆的成立,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终于落成。1973年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产务委员会委员。1987年病逝于北京,得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