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太平洋飓风季(英语:1979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是一个不活跃的太平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0场获得命名的风暴、6场飓风,及4场大型飓风。是次飓风季没有于中太平洋形成任何热带气旋,为有记录以来最近的一次(截至2021年)。该海盆一年平均出现4-5场热带气旋。
1979年的飓风季活动处于传统飓风季的范围之内,就东太平洋海盆而言,飓风季于5月15日开始,并于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每年绝大多数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飓风季的首个系统安德烈斯于5月31日形成,而全年最后一个气旋希梅纳于11月18日消散。6月上旬,安德烈斯以“微飓风”的形式移向墨西哥内陆,而同年10月,伊格纳西奥以热带低气压的形式吹袭海岸线。这些风暴的影响均为微乎其微,正如全季风暴优势的影响一样。风暴虽然没有对陆上造成任何伤亡或损失,但2名渔民却在海上被淹死。
5月31日清晨,一股热带扰动于特万特佩克湾南部形成,并于同日下午6时发展成热带低气压。6月2日上午6时,该系统从西方转往西北偏西移动,并增强为热带风暴安德烈斯(Andres)。它其后于6月3日下午6时左右强化成全季首股飓风。同日较后时分,气象预报员于卫星图片中留意到一个细小的风眼。此时之后,云云船只之中只有一艘遭遇了风暴,录得内核半径为21英里(34千米)。该股气旋其后于6月4日凌晨12时左右达到风速100英里每小时(160千米每小时),为2级飓风。其后安德烈斯转往西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减弱,于下午1时左右以“微飓风”的形式,吹袭位于曼萨尼约东面约105英里(169千米)的一段海岸线。5小时后,系统转变为温带气旋。
6月3日,所有飞往格雷罗州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取消,后因安德烈斯远离当地而于翌日恢复。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当地的房屋,亦使街上的汽车于水上漂浮。强风亦吹倒了电线,导致许多居民缺乏电力供应。在海上,2名渔民因其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翻覆而丧生。一艘货船上的船员解救了4名在沉没的豪华游艇“佛罗里达二号”上的乘客。
6月17日,一股向西移动的热带扰动穿过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并进入东太平洋。系统起初发展缓慢,但于6月21日上午6时强化成热带低气压。它其后进一步增强,并于6月22日凌晨12时左右增强成热带风暴布兰卡(Blanca)。布兰卡于温暖水域上移动,并于6月22-23日达到50英里每小时(80千米每小时)的风速。该股气旋及后转往西北偏西移动并开始减弱,尤以其接触较冷水域后为甚。6月25日中午12时后,系统在陆地远处消散。
7月11日,一股热带扰动于形成,并于7月14日下午6时左右发展成热带低气压。该股气旋其后迅速向西移动,于6小时后增强成热带风暴卡洛斯(Carlos),并于7月15日录得50英里每小时(80千米每小时)的最高风速。卡洛斯于索科罗岛以南外20英里(32千米)掠过,并于不久后进入较冷的水域及较干燥的空气。该股气旋于7月16日上午6时后,在南下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面消散。
7月14日,一片扰动天气区于危地马拉南面形成。该片天气区于7月17日上午6时左右发展成热带低气压,并于12小时后增强为热带风暴多洛雷斯(Dolores)。该股气旋沿一片上层高压区的南面移动,经过温暖的水域,促进其持续发展。7月18日下午6时,它增强成飓风,并进入一段快速增强期,与在卫星图片上清晰可见的风眼形成相吻合。多洛雷斯于7月20日上午6时左右增强成全季首场大型飓风,于7月21日清晨达到120英里每小时(190千米每小时)的最高风速。自东北方移向墨西哥北部的高气压令多洛雷斯转往西北方向移动,进入较冷的水域和较干燥的空气。该系统于7月23日下午6时后,在下加利福尼亚州西面消散。
热带气旋活动在经历接近一个月的沉寂后,一股新的热带扰动于8月17日下午6时左右,在开阔的东太平洋上空形成。该股扰动在非常温暖的水域向西移动,于6小时后增强为热带风暴恩里克(Enrique),并于8月19日凌晨12时左右强化成飓风。该股气旋在维持此强度数天后,便遇上干燥的空气和稍冷的水域,令其弱化成热带风暴。然而,恩里克不久便再一次移向更传导的环境,并开始迅速增强。在8月22日下午6时为止的过去24小时间,该股风暴的最高风速由70英里每小时(110千米每小时),提升至145英里每小时(233千米每小时)的顶峰,并被归类为4级飓风。恩里克其后往西北方向移动,而这段路径使其再次移入较冷的水域,驱使其迅速减弱。该系统于8月24日下午6时后消散。
8月19日,一股热带扰动于阿卡普尔科东南偏南形成。该股位处于上层高压脊南端的系统迅速朝西北偏西移动,并于8月21日凌晨12时左右发展成热带低气压。于非常温暖的水域上的持续发展使该股低气压于6小时成为热带风暴费法(Fefa),并于8月22日上午6时增强成飓风。同日较后时间,费法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风眼。8月23日中午12时,它以3级飓风的强度达到顶峰,风速达115英里每小时(185千米每小时)。一股持续而迅速的西北偏北路径使费法移入越来越冷的水域,促使其减弱。该系统于8月25日凌晨12时,于开阔的东太平洋上空消散。
9月7日,一片扰动天气区在特万特佩克湾南部形成。9月8日下午6时左右,该片天气区发展成热带低气压,并于12小时后增强为热带风暴吉列尔莫(Guillermo)。上层高压脊西南侧的气流使风暴转往西北方向移动,而系统在温暖水域上移动亦使其增强。9月11日下午6时左右,它增强为飓风,最高风速达75英里每小时(121千米每小时)。吉列尔莫的移动速度在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较冷的水域中减弱,最终于9月13日中午12时后消散。
10月1日,一股扰动天气区在危地马拉南部形成。它向西移动,并于10月4日凌晨12时左右发展成一股热带低气压。经过一段短时间的强化后,该股低气压于10月5日早上6时左右增强成热带风暴希尔达(Hilda),其时风速达45英里每小时(72千米每小时)。一股向西移动的路径使该气旋经过较冷的水域,并于10月6日下午6时后在开阔的东太平洋上空消散。
希尔达消散后两星期,一股新的热带扰动于10月22日,在危地马拉西南方形成。该股扰动持续向西进,于10月23日下午6时左右发展成热带低气压,并于翌日中午12时增强成热带风暴伊格纳西奥(Ignacio)。弯向西北方向的路径使该股气旋越过愈来愈暖的水域,并于10月26日下午6时左右达到飓风程度。伊格纳西奥其后进入一段快速增强期,于短短6小时内由2级飓风增强至4级飓风。10月27日下午6时,一架美国空军侦察飞机就该股强暴风进行调查,发现该系统的最高风速达145英里每小时(233千米每小时),追平恩里克成为全季风速最强的风暴;另亦发现直径达25英里(40千米)、只被低空云层覆盖的风眼。
伊格纳西奥转向北上,并急速转往东移,进入较冷的水域。随后对风暴的侦察发现其内部结构出现多种变化,包括直径达6英里(9.7千米)的针眼(最终该针眼变得模糊不清)。伊格纳西奥朝墨西哥海岸线加速移动,并于10月30日中午12时左右于科利马州曼萨尼约东南偏南约160英里(260千米)处登陆,其时风速已大幅减弱至35英里每小时(56千米每小时)。该系统于6小时后转变成温带气旋,并于翌日在尤卡坦半岛上空消散。
全季最后一场风暴源于11月13日,在巴拿马南部的一片热带扰动。系统其后逐渐向西移动,并于11月15日早上6时左右发展成热带低气压。该区温暖的水域助长了低气压的发展,并于11月16日凌晨12时增强成热带风暴希梅纳(Jimena)。同日下午6时左右,该股气旋的最高风速达65英里每小时(105千米每小时)。其后,一股穿过特万特佩克湾、寒冷而干燥的北风开始影响希梅纳,导致其减弱。系统中心于11月18日上午6时后消散,但卫星图片显示,其残余仍于其后3天持续。
除了上述获得命名的气旋外,1979年亦出现数股未有获得命名的热带低气压。在安德烈斯形成前不久,一股热带低气压于5月31日,在曼萨尼约南面形成。它其后转往西北方向移动,进入较冷的水域,并于6月1日消散。7月16日,另一股热带低气压在卡洛斯北面形成。然而,该股热带低气压几乎立即在寒冷的水域上减弱,并于同日中午12时左右,在南下加利福尼亚离岸上空消散。全季记录中最后一个热带低气压于9月4日,在特万特佩克湾南面形成。同日下午6时,系统于阿卡普尔科东南偏东约165英里(266千米)处登陆,并于登陆后迅速消散。
下表显示1979年用来给东太平洋风暴命名的名称。列表中没有命名的命称以灰色显示。
下表列出了1979年太平洋飓风季形成的所有风暴,当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称、影响区域、损失数额和死亡人数。所有损失和死亡人数包括风暴处于温带气旋、东风波或低气压时期,而损失数额单位均为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