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受膏
✍ dations ◷ 2025-04-03 17:29:25 #受膏
受膏(亦称傅油、涂油)是用芳香的油、奶、水或其他物体,倾倒或涂抹,为许多宗教和种族所采用。人和事物受膏,标志其引入了神力或神灵,也可被视为使人或事物摆脱魔鬼(波斯语 drug,希腊语 κηρες, 亚美尼亚语dev)影响的一种精神方式。常用于王公的即位(古印度的灌顶),或祈祷病患康复(天主教的病人傅油圣事)等。在希伯来人中,受膏的行动代表圣别的用途:因此需要受膏的包括大祭司(出埃及记 29:29;利未记 4:3)和神圣的器皿 (出埃及记 30:26)。橄榄油也被用于药用,治病或疗伤(诗篇 109:18;以赛亚书 1:6)。“用油抹盾牌”(Isaiah 21:5)是一种习惯,将油敷在盾牌的皮革上,使之柔软,适于在战争中使用。大祭司和国王也被称为“受膏者”(利未记 4:3-5,4:16;6:20;诗篇 132:10)。先知也受膏(列王纪上 19:16;历代志上 16:22;诗篇 105:15)。君王受膏相当于戴上王冠;事实上,在以色列王冠并非必须(撒母耳记上 16:13;撒母耳记下 2:4)。因此大卫由先知撒母耳所膏,成为国王:耶和华曾命令以利亚去膏哈薛作异族亚兰的王(列王纪上19:15),而此任务后来由以利亚的后继人以利沙完成(列王纪下8:13)。与犹太教观点不同,基督徒相信诗篇 2:2、但以理书 9:25-26等处圣经章节所提到的“受膏者”是应许的弥赛亚。根据希伯来圣经的记载,只要某人用特别的圣膏油,以出埃及记 30:22-25中描绘的仪式受膏,神的灵降在身上,使其获得资格完成神的使命。由于耶稣从未以这种方式受膏,基督徒对受膏采取灵意的解读,相信耶稣直接为圣灵所膏。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拿撒勒的耶稣就是受膏者“弥赛亚”(约翰福音 1:41;使徒行传 9:22; 17:2-3;18:5,18:28)。福音书也记载了耶稣身体的受膏,是由一位匿名的妇女完成(有人认为是抹大拉的马利亚);不过,这次受膏与出埃及记中描述的方式不同,而是出于爱的表示,为了预备耶稣的安葬。基督一词来自于希腊语Christos,意为“受膏者”。新约圣经也记载,膏油用于治病、疗伤(马可福音 6:13; 雅各书 5:14)。有时死者的尸体也要涂油(马可福音 14:8; 路加福音 23:56)。在初期基督教中,病人接受抹油来治愈疾病:法国国王即位礼仪当中,受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
相关
-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英语:sleep disorder或 somnipathy)是人类或其他动物与睡眠相关的异常。有些睡眠障碍可影响智能及情绪。常用作诊断睡眠障碍的测试是睡眠多维图。根据1990年发表的睡
- 火箭核热力火箭是把工作流体,如氢在核反应堆中加热,接着从火箭发动机喷管中喷出产生推力的一种热力火箭。目前NERVA被建造出来验证核热力火箭。目前的核热力火箭使用的是核裂变技
- 高级心脏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亦为高级心肺复苏、ACLS,是指一系列的临床介入(clinical intervention),作为以下情况的应急处置:心跳停止、休克,以及其他医学上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亦指施行此临床
- 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英语:plasminogen activator,或译为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简称纤溶酶原激活物)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它可以将纤溶蛋白酶原转化为纤溶蛋白酶,从而促进纤维蛋白溶
-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英语: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缩写:ICP)是一种通过随时间变化的磁场电磁感应产生电流作为能量来源的等离子体源。如图2,总共有三种不同的ICP供能装置。ICP源
- bspan style=color:yellow;⑧/span/b*巴勒斯坦国政府治理下的领土加沙地带(阿拉伯语:قطاع غزة或Qiṭāʿ Ġazzah;希伯来语:רצועת עזה)是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140平方哩)的区域,
- 三氯氧磷三氯氧磷(分子式:POCl3),也称作磷酰氯,室温下为无色液体。它在潮湿空气中发烟,水解为磷酸及具刺激性的盐酸液滴。工业上由三氯化磷与氧气或五氧化二磷反应制备,主要用作生产磷酸酯
- 鉿4f14 5d2 6s22, 8, 18, 32, 10, 2蒸气压第一:658.5 kJ·mol−1 第二:1440 kJ·mol−1 第三:2250 kJ·mol主条目:铪的同位素.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
-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亦称为开元盛世和开天盛世,是唐朝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头三十年,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
- 何国钟何国钟(1933年5月5日-),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广东南海。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化工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分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