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袋
✍ dations ◷ 2025-07-18 22:33:30 #育儿袋
育幼袋(英语:pouch,又译育儿囊)是有袋类雌性个体身上的一个特殊构造。“有袋类”一辞源自拉丁文中的marsupium,意思就是“囊袋”。与其他哺乳类相比之下,有袋类的幼仔在发育相当早期就从母体内生产出来,这些幼仔称为幼兽或小袋鼠(英语:joey)。小袋鼠在出生后不久就会爬进母亲的育幼袋中。育幼袋主要是由皮肤构成,将乳头覆盖,以保护吸取母奶的幼兽,使其得以继续成长。育幼袋在不同的有袋类之间并不相同,举例而言,袋獾的育幼袋开口位于靠近臀部的一面,因此幼兽只需要爬行较短距离就可到达,而且幼兽发育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开育幼袋,且再也不会回到袋中;而袋鼠的育幼袋则是开口于身体前方,因此幼兽必须爬行较长距离,且袋鼠的幼兽会有暂时性地离开袋子的行为。
相关
- 生物膜生物膜(英语:Biological membrane)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它是一层封闭的、有分隔作用的膜,在生物体中担任选择透过性屏障。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通常由磷脂双分子层组
- 克鲁尔-布西症候群克鲁尔-布西综合征(Klüver-Bucy Syndrome),又称为双侧颞叶切除综合征,指颞叶、杏仁体受损所导致的特殊行为,最典型的症状为把任何看得到的东西塞进嘴里,或是对任何生物做爱。这个
- 君士坦丁赠礼君士坦丁献土(拉丁语:Donatio Constantini),是一份伪造的罗马皇帝法令,内容是公元315年3月30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签署谕令,将罗马一带的土地赠送给教宗。一般认为这份文件于8世
- 芋芋(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或芋艿,俗称“芋头”,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其球状地下茎(块茎)可食用亦可入药,在大洋洲诸岛是波利尼西亚人传统主要粮食;全年皆有产,花期在秋季。最早栽种
- 阉割阉割,又称去势,是指将动物或人类的生殖器切除,或使之无法生育的手段。在人类历史或不同的文化体系里,基于宗教或社会需要都曾出现阉割这种行为,特别在中世纪的欧洲、华夏、印度、
- 致密斑致密斑(macula densa、致密斑),在肾脏中是位于肾皮质亨利氏环(英语:Loop of Henle)粗上升支(英语:Ascending limb of loop of Henle)紧密排列之特殊细胞衬壁的区域,即处于过渡到远曲小
- 尼古拉斯·廷贝亨尼古拉斯·“尼科”·廷贝亨(Nikolaas "Niko" Tinbergen,1907年4月15日-1988年12月21日)是一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与鸟类学家。1973年他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
- 多姆纳尔二世君士坦丁之子唐纳德(现代盖尔语: Dòmhnall mac Chòiseim),汉化称之为唐纳德二世(死于900),是9世纪晚期皮特克人的国王或苏格兰国王 (阿尔巴)。 他是君士坦丁一世 (Causantín
- X-射线X射线(英语: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X光,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
- 啁啾脉冲放大啁啾脉冲放大(英语: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缩写: CPA)是一种用于放大激光超短脉冲(英语:Ultrashort pulse)直到达到拍瓦(petawatt)水平的技术,其中激光脉冲在放大之前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