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干支纪年法
✍ dations ◷ 2024-12-22 18:33:28 #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古代中国用以记录年、月、日、时。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古代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用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个周期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的老年人。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始自汉武帝太初年号。干支在古代称干枝,好比树干和树枝。干支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在古代中国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相当有帮助,便于推算历史时间。原则上,天干与地支的使用上有配对使用的要求,即如下两组配对且交叉使用。如再配上生肖的话,其使用方法为,例如西历1984年为一个周期的第一年,即上一组开始的甲子鼠,1985年则轮到下组的乙丑牛,1986年又轮到下一组的丙寅虎,1987年轮到下一组丁卯兔,如此下去。最后形成循环。太平天国时,曾把“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记轩辕黄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纳音。”创立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将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事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864年为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甲子年;1865年为乙丑年,1925年同为乙丑年,依次类推。这种作记法俗称为“天运岁次○○年”。换算对西元后年份准确。但要留意西历新年和华夏新年或干支历新年相差少于两个月;在西历新年后,华夏新年或干支历新年之前,则续用上一年之干支。天干用序号1至10表示甲到癸,地支用1至12对应子到亥。注一:第一行的意义是在60年循环中的位置。负数并无不可,因后面可任意加或减60的倍数(n是整数,即零或正负整数);但若规定头一行须为正数(1至60之间),则当(天干-地支)是负数的时候,在括号内加12或在括号外加60(12×5=60)。当且仅当(天干-地支)是负数的时候,不是1至60间的整数。注二:为何加3或1983:因公元4年和1984年是甲子年(1),1+3=4,1+1983=1984。这两个年份的差额1980是60的倍数。3容易记,1983最接近现在之年份。例子1:辛亥年。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6×8- 5×12=-12。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计算得2031年、197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例子2之1:癸巳年到辛酉年最少隔几年?癸=10,巳=6,辛=8,酉=10,6×(8-10)-5×(10-6)=-32,-32+60=28,故最少隔28年。例子2之2:反过来问,辛酉年到癸巳年最少隔几年?只要将上述答案取相反数,再加60,使之为正整数(或说用60减去上述答案),即为答案,故最少隔-28+60=32年。此运算特性符合一般大众对于循环事项的先后间距的认知。可见所有亥年在60循环中都相当于: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这是很简单直接的(第一个亥年是12),亦可从以上公式得出。将西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0,所得余数即为第几个天干(余0则视为第10个);将西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2,所得余数即为第几个地支(余0则视为第12个)。1995-3=1992,1992除以10的余数是2,所以是第2个天干——乙,1992除以12的余数是0,所以是第12个地支——亥,故公元1995年为乙亥年。1861-3=1858,1858除以10的余数是8,所以是第8个天干——辛,1858除以12的余数是10,所以是第10个地支——酉,故公元1861年为辛酉年。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表:如:公元前155年尾数5对应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该年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史书中通常以序数纪月,干支纪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并不普遍,而较常在计算八字时使用。月建于春秋时期即已可见。“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此外由于各帝王可能采用不同历法,因此干支纪月亦不见得准确。例如三国时期,由于景初历的使用,可能出现在不同国家,却在不同日换月分的情况;一国是初一,另一国是前一个月的月末,此时月干支即不同。计算八字时使用的干支历,与史书、传统历法(包括农历)或使用太阴历的紫微斗数有所不同。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而八字计算则以二十四节气其中的十二节气(非中气)所在时刻(非以日首)分月,并赋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间为子月,小寒到立春为丑月。因此八字计算过了当月节气发生之时刻才换月干支,可能产生月中与日中换干支的情况。计算八字时使用的干支历每五年一循环,每月的天干由该月支所在年的天干决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为甲子年,则该子月为丙子月,紧接着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年上起月的歌诀,《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岁首从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若问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具体的推算如下表: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至少始于《春秋》所记,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过了罗马失闰之后,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公式法若我们为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 1, 2, ……, 9, 0 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 1, 2, ……, 11, 12 等序号,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儒略历格里历其中奇数月 i=6,偶数月 i=0,C 是世纪(百)年数减1,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 2月按上一年的 13月和 14月来算。
⌊
⌋
{displaystyle lfloor ;rfloor }
表示取整。gz 除以60的余数是干支数,如果余数为0,则取60;gz 或 g
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gz 或 z 除以 12 的余数是地支。查表法口算法1. 公元前720年2月22日2. 公元前211年11月1日3. 公元1912年2月18日由于华夏历法中每个月日数不定,且可能有闰月,故若在史书中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在计算经过的时间长度时会非常麻烦。而利用干支计日则可以方便地计算。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历每年十月为岁首,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解:从癸丑(第50日)到丙寅(第3日)总共是13日。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日,但270日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事实上,如果换算成西历,则为前211年11月1日出游,前210年9月10日驾崩,共313天。以12时辰为1日之纪时法,在周髀算经已有雏型。干支纪时法则源起年代未明。《史记‧历书》以十二支纪时,可能到了唐代才将十二支配上十干。以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日上起时亦有歌诀。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UTC+8为准:宋代记时辰已有“初”、“正”之分。如23时为“子初”,0时为“子正”。并可配合刻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隋后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后,改为日96刻,每时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自此每刻15分,无“四刻”之名。从前一日23时到凌晨1时叫作子,继续下去,丑、寅……从11时至13时叫作午。所以现代,半夜0时叫“子夜”,白画12时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后叫“下午”。在中国天文星象以及历法计算上,皆以子正0时分日。惟在八字命理上,由于这会造成12时辰中,独有子时出生者被分割;造成前一日深夜23时至0时(夜子时)出生者与当日凌晨0时至1时(早子时)出生者虽具有相同时干支,却为不同日干支的特殊情况,或存有命盘不连续性的问题。因之该如何处理子初出生者(是以子初、抑或子正换日柱),仍有很大争议。自古虽有取子正分日者,亦有当以子初分日之论;甚或认为徐子平四柱八字以子正分日、紫微斗数以子初分日者。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之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之特性;“土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之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之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古人基于此种认识,将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之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之抽象性能。阴阳五行是针对十干表示命运的说法,用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阴阳(阳为兄、阴为弟)配对。十二支皆有相对应的五行。四季所对应的五行为:春季为木、夏季为火、秋季为金、冬季为水,土则是对应各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分,用于表示季节转换。将其分配为:阴阳五行说是起源于中国的战国时代,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阴阳思想相互结合所产生。并且与干支结合而成为干支五行说,进一步成为天地间万物的根本起源。干支可以表示方位和角度。
相关
- 核溶解核溶解(英语:Karyolysis)是因去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导致垂死细胞染色质物质的完全溶解。核溶解后细胞被伊红均匀的染色。经常在核破裂之后发生。主要是坏死的结果。细胞凋亡时核破
- 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阴性菌(英语:Gram-negative bacteria)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
- 化学年表化学年表列出了深远地改变人们对化学这门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著作、发现、思想、发明以及实验等。化学作为一门对物质组成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虽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
- 阿瑟·科恩伯格阿瑟·科恩伯格(英语:Arthur Kornberg,1918年3月3日-2007年10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生物化学家。因在酶化学方面的工作,1959年他与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塞韦罗·奥乔亚共同获
- 斯坦利·科恩斯坦利·科恩(英语:Stanley Cohen,1922年11月17日-2020年2月5日),美国生物化学家,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是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杰出科学家。1943年,科恩在布鲁克
- 谢尔盖·维诺格拉斯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维诺格拉茨基(俄语: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иноградский,1856年9月1日-1953年2月25日),俄国微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土壤科学家。他
- 地狱众生地狱(梵语:नरक,转写:Naraka,巴利语:निरय,转写: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泥犁等。佛教宇宙论以此界为轮回流转中最痛苦、最低劣的生存界。众生命终后
- 渔业与水产以下2005年渔业与水产养殖产品产量数据(单位:公吨),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
- 1981年 哈卡第十届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1981年2月25日至3月4日在西班牙的哈卡举行。这是西班牙首次主办冬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 企鹅出版集团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是一个在1935年于英国创立的出版社,创始人是艾伦·莱恩(Allen Lane),主要出版纸版书籍,是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印度的主流出版商。其ISBN注册号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