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二色性

✍ dations ◷ 2025-08-09 09:30:48 #圆二色性
圆二色性(英语:Circular dichroism, 缩写:CD)是涉及圆偏振光的二色性,即左旋光的和右旋光的差分吸收。左旋圆(LHC)的和右旋圆(RHC)的偏振光表示一个光子的两种可能的自旋角动量状态,因此圆形二色性也被称为自旋角动量的二色性 。这种现象在19世纪上半叶被让-巴蒂斯特·毕奥(Jean-Baptiste Biot),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和艾梅·克顿(英语:Aime Cotton)(Aime Cotton)发现。它在光学活性手性分子的吸收带中被显示。CD光谱学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UVCD来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UV/可见光CD被用于研究电荷转移跃迁。近红外CD被用于通过探测过渡金属的d→d跃迁来研究分子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振动圆二色性(英语:Vibrational circular dichroism),其使用来自红外能量区的光,被用于小有机分子的结构研究,并且最近被用于研究蛋白质和DNA。一般而言,生物分子大多都具有手征性,也就是说它们在结构上有其他分子式相同但结构式不同的对映异构体(分为L型和D型),除此之外它们在光学特征上也有所差异。通常光源在未经特殊处理前,其偏振方向通常是呈各种方向散射,经过起偏器偏振化后,光波会变为偏振方向单一的光波(称为线性偏振光)。当此平面偏振光通过手征性生物分子后,会分成左旋和右旋两道圆偏振光,最后再经过一道偏光镜使其重合为一线性偏光。由于手征性生物分子结构上的影响,而使得左旋与右旋圆偏振光在折射率上有所差异,因此在重合后会产生附加的相位差,从而使得射出的合成线偏光在角度上产生偏转。因为生物分子皆会在某一特殊光波长下有吸收光,它们除了对左旋与右旋的吸收度不同外,振幅也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左、右旋两道圆偏光重合后的行进方式将由原来的圆型变为椭圆型。由行进速度不同振幅也不同的左、右旋圆偏光叠加重合后所产生的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而是椭圆偏振光,这种特性即称为圆二色性。

相关

  • 动物生理学生理学(英语:physiology/ˌfɪziˈɒlədʒi/; 来自古希腊语 φύσις (physis),意即:“nature, origin”,和 -λογία (-logia),意即:“study of” ) 是生物学的一门子领域,研
  • 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希腊语:ἡ Ἑλληνικὴ Μυθολογία),是原本语出古希腊人的一系列神话故事。这些神话讲述了宇宙的由来和本质,涉及各色神明、英雄及神秘生物,还谈及希腊人自
  • 薛其坤薛其坤(1963年12月19日-),中国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1963年生于山东蒙阴。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84年到1987年在
  • 刘必治刘必治(英语:Bede Liu,1934年-),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IEEE傅立叶信号处理奖(英语:IEEE Fourier Award for Signal Processing)获得者。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拥有多项专利。刘必治19
  • 海德堡城堡海德堡城堡位于德国的南部,是现今德国著名的城堡废墟和海德堡里程碑式建筑,城堡废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著名的文艺复兴建筑。自17和18世纪遭到损坏后,城堡现已部分重建。城堡位
  • 爱德华·阿普尔顿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GBE,KCB,FRS(英语:Sir Edward Appleton,1892年9月6日-1965年4月21日),英国物理学家,曾任爱丁堡大学校长,国际科学无线电协会主席。他长期从事大气层物理性质的研
  • 詹姆斯·皮克詹姆斯·本杰明·皮克(James Benjamin Peake,1944年6月18日),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政治人物,前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政府的退伍军人事务部长(2007年至2009年)。
  • 恶心 (小说)《恶心》(法語:La Nausée,又譯《嘔吐》)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与作家萨特的作品,小说在1938年出版,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中学老师,是萨特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恶心》这部作品存在主
  • 高雄市文武圣殿坐标:22°37′46″N 120°16′54″E / 22.6294869°N 120.2815319°E / 22.6294869; 120.2815319高雄文武圣殿,俗称盐埕埔圣帝庙,是高雄市知名的关帝庙,也是著名的“澎湖庙”。
  • 生员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弟子员。是中国、朝鲜、越南的科举中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士人,也是士大夫的最基层。对太学的监生称太学生、弟子员;府、州、县学生员也称庠生,又有贡生、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