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二色性

✍ dations ◷ 2024-10-06 06:54:07 #圆二色性
圆二色性(英语:Circular dichroism, 缩写:CD)是涉及圆偏振光的二色性,即左旋光的和右旋光的差分吸收。左旋圆(LHC)的和右旋圆(RHC)的偏振光表示一个光子的两种可能的自旋角动量状态,因此圆形二色性也被称为自旋角动量的二色性 。这种现象在19世纪上半叶被让-巴蒂斯特·毕奥(Jean-Baptiste Biot),奥古斯丁·菲涅耳(Augustin Fresnel)和艾梅·克顿(英语:Aime Cotton)(Aime Cotton)发现。它在光学活性手性分子的吸收带中被显示。CD光谱学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UVCD来研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UV/可见光CD被用于研究电荷转移跃迁。近红外CD被用于通过探测过渡金属的d→d跃迁来研究分子的几何和电子结构。振动圆二色性(英语:Vibrational circular dichroism),其使用来自红外能量区的光,被用于小有机分子的结构研究,并且最近被用于研究蛋白质和DNA。一般而言,生物分子大多都具有手征性,也就是说它们在结构上有其他分子式相同但结构式不同的对映异构体(分为L型和D型),除此之外它们在光学特征上也有所差异。通常光源在未经特殊处理前,其偏振方向通常是呈各种方向散射,经过起偏器偏振化后,光波会变为偏振方向单一的光波(称为线性偏振光)。当此平面偏振光通过手征性生物分子后,会分成左旋和右旋两道圆偏振光,最后再经过一道偏光镜使其重合为一线性偏光。由于手征性生物分子结构上的影响,而使得左旋与右旋圆偏振光在折射率上有所差异,因此在重合后会产生附加的相位差,从而使得射出的合成线偏光在角度上产生偏转。因为生物分子皆会在某一特殊光波长下有吸收光,它们除了对左旋与右旋的吸收度不同外,振幅也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左、右旋两道圆偏光重合后的行进方式将由原来的圆型变为椭圆型。由行进速度不同振幅也不同的左、右旋圆偏光叠加重合后所产生的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而是椭圆偏振光,这种特性即称为圆二色性。

相关

  • 抗体酶抗体酶(Abzyme)也称催化性抗体,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它是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酶的高效催化性的结合产物,其实质是一类在可变区赋予了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酶的历史可
  • 东莨菪碱东莨菪碱(法语、英语:Scopolamine,德语:Scopolamin),又称左旋-天仙子胺),是一种莨菪烷生物碱药物,具有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作用。东莨菪碱通过在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充当竞争性拮抗剂发
  • 目的论论证目的论论证 (Teleological Argument) 是证明上帝存在的一种理论,属于后验性的证明方式,又可称作设计论证。该理论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后世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
  • 反复反复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是指两次或两次以上连续流产,过去称为习惯性流产(habitual abortion),而在医学研究中较常使用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或 RPL)。造成
  • 跳蛋跳蛋又称震蛋,是一种日本人发明的性玩具,用来放进阴道或肛门作自慰之用,由于体积小巧,可以整个放进阴道或肛门,也可以用来刺激阴蒂、乳头和龟头。跳蛋有一个蛋形的部分,有些有线有
  • 儿童青年精神病学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或小儿精神医学是精神医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之心理疾患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它主要主要研究心理与社会双重因素(英语:biopsy
  • 博物学家自然历史(拉丁语:Historia Naturalis)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 大禹禹(前2123年-前2055年),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后世尊称为大禹,五帝之一,也是三官大帝之一。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
  • 中华路台北市内有两条中华路,市区路段位于台北市万华、中正两区区界,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水源路口。其中忠孝西路至爱国西路为中华路最核心的部分,上述路段也是省道台3线一部分。此路
  • 高雄多功能经贸园区高雄多功能经贸园区是为了让高雄市的都市机能,更多样化而设立的都市更新特定区计划。简称高雄经贸园区。高雄市的鼓山区、盐埕区、苓雅区与前镇区皆有一部分属于园区计划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