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粒细胞
✍ dations ◷ 2024-12-22 18:54:51 #粒细胞
粒细胞是一类细胞质中包含颗粒体(英语:Granule_(cell biology))的白细胞,又因其细胞核形态多样而称多形核白细胞,(PMN或PML)。术语多形核白细胞通常特指最常见的中性粒细胞。粒细胞由补体调节蛋白调控从骨髓中产生。粒细胞可由其在瑞氏染色(英语:Wright's stain)下的表现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类。其他不属于粒细胞的白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Neutrophils)中性粒细胞通常可在血液中发现,为最常见的吞噬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到60%。中性粒细胞在人血中含量约为2500 - 7500个/mm3,直径约10~15μm,寿命半衰期约为6天。一旦收到对应信号,中性粒细胞可在30分钟内经血液到达感染发生处。 中性粒细胞可快速包围并猛烈吞噬由补体和抗体覆盖的异物。在吞噬结束后,中性粒细胞并不返回血液中,而是转化为脓细胞并死亡。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单核细胞小,且拥有分为两到五区的细胞核,每个分区之间由染色质丝连接。在感染发生时骨髓并不直接产生中性粒细胞,而是中性粒细胞的前身髓细胞和前髓细胞(英语:promyelocyte)。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中性粒细胞细胞内颗粒体具有蛋白质降解能力并可杀菌。中性粒细胞可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刺激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促进吞噬作用和与细胞内杀伤有关的活性氧化合物合成 。中性粒细胞有两种颗粒体:在较幼细胞中发现的基本颗粒体或嗜天青颗粒体和在成熟细胞中发现的特殊颗粒(英语:specific granules)。基本质粒包含用于杀菌的阳离子蛋白与防御素、用于降解细菌蛋白质的蛋白质水解酶与组织蛋白酶G(英语:cathepsin G)、用于破坏细菌细胞壁的溶菌酶和用于生成杀菌物质的髓过氧化物酶.。基本颗粒体还可激活对与IgG抗体结合细菌的吞噬作用 次级颗粒体包含生成毒性氧化物的相关化合物、溶菌酶和从细菌中抢夺必要铁元素的乳铁蛋白。(Eosinophils)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核同样分为多叶(2到4叶)。因在血液中有较强脱粒(英语:degranulation)倾向,嗜酸性粒细胞众的颗粒数目不定。。,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包含了特殊的毒性蛋白以及组织蛋白酶(英语:cathepsin),在杀灭如寄生性线虫等寄生虫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细胞上与IgE结合的受体也参与了此过程。嗜酸性粒细胞在吞噬过程中也起到了有限的作用。该细胞颗可进行抗原呈递并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CD4+ T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的功能。)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肿瘤细胞的消灭并促进损伤组织的的的修复。由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5(英语:interleukin-5)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成长及分化。(Basophils)嗜碱性粒细胞是骨髓和血液中最不常见的细胞之一,其数量小于细胞总数的2%。该细胞也也具备分叶的细胞核,但其细胞核仅有两叶,连接两叶之间的染色质不明显。嗜碱性粒细胞具有与IgE、IgD(英语:IgD)、补体系统和组胺结合的受体。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质包含不定数目的颗粒;一般而言,颗粒数目足以遮挡其细胞核。其颗粒富含组胺、肝素、硫酸软骨素(英语:chondroitin sulfate)、过氧化物酶、血小板激活因子(英语: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和其他物质。感染发生时,成熟嗜碱性粒细胞会离开骨髓并抵达感染处。嗜碱性粒细胞受伤后释放组胺而引发炎症反应以抵抗感染。组胺使嗜碱性粒细胞附近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使其渗透性增强。受伤的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白细胞会释放前列腺素以加快感染处的血液流动。上述两过程将凝血物质运至感染处,阻止微生物进入身体并开始恢复过程。血管渗透性增强还令更多吞噬细胞进入感染处吞噬微生物。粒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该分化过程为粒细胞生成(英语:granulopoiesis)。该过程中包含包括原粒细胞(英语:myeloblast)、早幼粒细胞(英语:promyelocyte)等在内的若干中间细胞。下述列表为粒细胞脱粒过程中产生或释放的有毒物质的样例:粒细胞减少是一种血液中粒细胞含量异常低的症状。此症状降低了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相似术语还包括粒细胞缺乏症(英语:agranulocytosis)(完全缺失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缺乏中性粒细胞)。通过输血补充粒细胞是其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因粒细胞在血液中寿命仅约10小时(在脾脏与其他组织中可达数日),此方法无长期效果。此外该方法还有其他并发症。1型糖尿病罹患者的粒细胞通常缺乏趋化性。血细胞演化血细胞生成表位(线性、构象)抗体(单株抗体、多株抗体、自身抗体) · 多株 B 细胞反应 · 同种异型 · 同种型 · 遗传型
相关
- 外寄生虫感染外寄生物感染是指主要由外寄生物引起的寄生虫病。外寄生物即暂时或永久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物。例如:治疗外寄生物感染常使用杀外寄生虫药(英语:ectoparasiticide),以杀死外寄生
- 预后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预后(Prognosis、outcomes)是一个医学名
- 生物生物系统层级关系: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生物 (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英语:Organism,又称有机体)是指称类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万种
- 沙丁胺醇沙丁胺醇(Salbutamol),常见商品名泛得林(Ventolin),为一种用于扩张肺部大型及中型气管的药物。本品可用于治疗气喘相关病症,例如气喘急性发作、运动诱发性支气管收缩(英语:exercise-i
-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拉丁语:Dyspnea或Dyspnoea)、呼吸急促或空气饥是患者一种自觉症状,病人一般可自己觉察到呼吸困难,但外界不易观察出来。一般而言重体力劳动等带来的呼吸困难是正常症状,
- 亚历山大·弗莱明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FRS(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苏格兰生物学家、药学家、植物学家。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这一发现开创了抗生素领域,
- 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滥用(或称抗生素误用、过度使用抗生素),是指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抗生素滥用或过度使用。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威胁,并且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
- 菊粉菊糖(Inulin),也叫菊粉是FDA 认可的可溶性纤维,一种果聚糖,由果糖分子聚合而成,(请勿与甜菊糖苷混淆)多含在菊科和桔梗科植物的细胞中(如洋姜)。菊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体,由许多种植
- 自身免疫抗体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是一种抗体类型,
- 荧光荧光(fluorescence)是一种光致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出射光(通常波长比入射光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