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黎

✍ dations ◷ 2025-08-25 04:30:16 #九黎

九黎,又称黎,是中国汉族上古传说中的一个部落,大约生活于今黄河下游一带,即山东、河北、江苏地区。传说蚩尤为其首领,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九黎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后来炎帝黄帝盟军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怀来一带)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九黎之中有一支叫羽人或羽民的,他们信奉鸟、兽,把它们当作祖先,因而信仰、崇拜鸟、兽图腾,而良渚文化中玉器上的神秘图案下部分似乎也象鸟、兽,也是良渚人崇拜的一种图腾。所以良渚人就是羽人或羽民。从各种习俗上看,九黎很可能为百越部落先祖。

民族和国家从部落发展而来,许多历史事实表明,九黎是东方最早最大的部落联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它是汉族及苗族的先民之一。“九黎”是汉城传说时代活动在九州大地上的一个部落联盟之一,九黎并非民族集合,也非单一民族。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九黎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 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并能用铜制造兵器。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部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帝俊、太一、曦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成为华夏部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有学者认为苗族与汉族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风俗通义》说:“颛顼有子曰黎,为苗民。”同时,古代《苗经》及苗民《姓氏歌》都说古代苗民大姓的首领是“纹黎够尤”,即“九黎蚩尤”。苗族长期以来尊蚩尤为其始祖,把他当作祖先和英雄加以崇拜。如今各地苗族都有关于蚩尤的传说,有的地方称为“尤公”;在川南、黔西北等地区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信奉。”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的传说有联系。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因而这里的苗族将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枫木作为始祖看待。

但也有学者认为蚩尤与三苗没有关系,三苗与今之苗族也没有关系。因在先秦时代的文献中,一直找不到将蚩尤与“苗”联系起来的记载,在古文献中并没有发现蚩尤与三苗、苗民的关系的直接记载,恰恰相反,《尚书·吕刑》中明确说明了“苗民”这个群体已经被灭绝了,只是到了明朝田汝城才明确地将今之苗族与古之三苗联系起来,加上三苗与苗在字面上的相同,比较容易为人接受,苗族的族源逐渐追溯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从考古学上也找不到蚩尤与苗民关系的证据,即要论证屈家岭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如果我们认为苗民由九黎演变而来,则意味着屈家岭文化由大汶口文化演变而来,但屈家岭文化与皂下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继承性的,当屈家岭文化过度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这一文化区才有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也不是替代性的,同样是以继承为主。因此说,考古学上并不支持三苗由九黎发展而来的论点。又假设三苗由九黎发展而来,那么还要面临另一个问题,即今日之苗族是否就是来源于古三苗。持否定态度者在20世纪初期并非少数,如陈国均、章炳麟、凌纯声,芮逸夫等诸多学者皆持此论。

亦有学者指出“蚩尤是苗族祖先”的说法起源自清末的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此汉学家提出“华夏起源于巴比伦,后迁入中国,击败当地土著首领蚩尤,蚩尤属下余众或沦为奴隶,或逃到南方成为后来的苗族”,他的学说被诸多日本学者吸纳,接得影响当时留日的中国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此观点正式被中国官方组织编写的《苗族简史》收纳于其中,自此苗族历史被人为历史重构完成。

百越中的南越一支,后成为黎族先祖。

相关

  • 反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意为“我将伤害”)指出一些信念或预期等心理效果,可能会导致疾病产生,或影响治疗的效果。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
  • 起源谬误起源谬误(genetic fallacy)或基因谬误是一种不相干的谬误,系针对论述的起源攻击,而非针对该论述本身攻击。例如攻击提出论证的人、攻击某论证起于落后的年代、根据某个字词的词
  • 吴震方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县(明末清初崇德县,今属桐乡市)人,清朝政治人物。生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式二甲第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乞假南归。改陕西道监察御史
  • 通布卡语通布卡语(Tumbuka language,又名Chitumbuka或Citumbuka,意为通布卡人(英语:Tumbuka people)的语言)是班图语一支,主要在马拉维北部地区和赞比亚的隆达济地区使用。 通布卡语与齐切
  • 傅维森傅维森(1864年-1902年),字志丹,广东番禺人,晚清翰林。光绪十七年乡试解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二甲第五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有《缺斋遗稿》。
  • Shm-重复Shm-重复是一种叠词法。它在一个词的后面加上 shm- (或者 schm-)(发音为/ʃm/。)然后再把增加了“shm”的单词放在原来单词的后面。这种重复通常是用来表示对被修辞的事物的讽刺
  • 守城大山守城大山是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的南丰村与新生村交界处的一座山峰,座标:24.045831, 121.050410,高2420.24米,属于雪山山脉。雪山山脉在该地区的主棱线是由白姑大山向南,经守城大
  •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5年度表彰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5年度表彰是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对2015年中国电影给予的表彰,于2016年3月11日公布入围名单,共25部电影作品。3月28日公布提名名单,4月10日举行表彰大会。参评资格张一白(主席) 主持人为栗坤、董子健、刘昊然。     为最终表彰获得者
  • 阿兰·雷奈阿兰·雷奈(法语:Alain Resnais,1922年6月3日-2014年3月1日)是一位法国电影导演,他最广为人知的是早期以记忆与创伤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作品包含《夜与雾》(1955年)、《广岛之恋》(1959年)和《去年在马伦巴》(1961年)等。阿兰·雷奈也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主要代表,虽然阿兰·雷奈并不认为自己是法国新浪潮的一部分。他与左岸派导演紧密联系,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也是左翼政治电影制片人。他的电影曾经与让·卡约尔、玛格丽特·杜拉斯、阿兰·罗伯-格里耶、乔治·松伯朗(Jorge Semprun
  • 皮克西皮克西(Pixie)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神话生物。在现代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有尖耳朵的小小人型生物,并且经常穿着绿色的衣服和尖头的帽子。皮克西被认为栖息在古老的地下祖先遗址中,如石圈,土坟,石墓,环堡或石碑。在地方传说中,皮克西通常是善良、淘气、身材矮小、孩子气,他们喜欢跳舞,并聚集在户外跳舞,有时甚至在夜间摔跤,这与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康瓦尔和布列塔尼民间庆祝活动相似。传统故事描述他们穿着肮脏的破布束,他们很乐意丢弃这些破布作为新衣服的礼物。皮克西传说特别集中在德文郡和康瓦尔郡周围的高地,这表明这种信仰和名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