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布哈特·特鲁赫泽斯·冯·瓦尔德堡
1578至1588年科隆选帝侯
诺因阿尔-阿尔卑斯家族(英语:Adolf van Nieuwenaar)
瓦尔德堡家族(英语:House of Waldburg)
普法尔茨-茨魏布吕肯家族(英语:Palatinate-Zweibrücken)
科隆战争(德语:Kölner Krieg 1583–88年)是德国新教徒与天主教派系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教会公国科隆选侯国(今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战争发生在德国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与荷兰起义和法国宗教战争同时发生。
冲突起因于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的教会保留原则(英语:Reservatum ecclesiasticum),该原则“保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教会领土,而没有在教会领土上运用“统治者的宗教”作为确定该领土宗教的手段。它规定如果教会公国的君主皈依新教,他不应强迫臣民改宗而应自己退位。
1582年12月,科隆选帝侯格布哈特·特鲁赫泽斯·冯·瓦尔德堡皈依新教。按照教会保留原则,他应主动退位。但是,他并未退位而是打算将教会公国转变为世俗公国。最初,竞争大主教职位的科隆军队为控制该地区而爆发冲突。其中几位从属于科隆总主教的贵族和伯爵在附近荷兰各省、威斯特伐利亚、列日和南部或西班牙属荷兰拥有领土。封建制度和复杂的王朝统治促使局部冲突进一步扩大,逐渐波及到了新教徒一方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和荷兰、苏格兰和英国,以及天主教方面的巴伐利亚和教皇雇佣军。1586年,冲突进一步升级,西班牙和意大利雇佣军开始直接加入天主教一方,法国的亨利三世和英格兰的伊丽莎白一世则为新教方面提供了财政和外交支持。
同一时期1568年至1648年,荷兰爆发起义,将荷兰各省和西班牙卷入此次战争。最终,战争以利于天主教一方的形式结束,从而巩固了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在德国西北部地区的统治,并促进了天主教在莱茵河下游复兴。此外,此次战争还为外界干预德国的宗教和王朝冲突开创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