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英语:structural holes)是社会网络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罗纳德·斯图亚特·伯特(英语:Ronald Stuart Burt)提出,指网络中拥有互补的信息来源的两个个体之间未连接形成的空缺。伯特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解释社会资本差异的根源。他的理论表明,个人在社区或其他社会结构中嵌入的方式具有某些位置优势/劣势。结构洞的相关研究跨越社会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大多数社会结构往往以密集的强连接群体为特征,也称为网络闭合。该理论依赖的基本思想是,任意一个人群内的信息、新思想和行为的同质性,往往高于两个人群之间的同质性。在两个或更多人群之间充当中间人的个体能够获得重要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不同群体间的桥梁位置,使其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从一个群体带到另一群体,或保守信息不让另一群体获得。此外,个人可以整合来自不同地方的想法,并提出最具创新性的想法。与此同时,中间人也处于不稳定的地位,因为与不同群体的联系可能很脆弱,维持起来也耗费精力。
若比较A、B两个节点,尽管二者的连接数量相同,但节点A比节点B更有可能获得新信息。这是因为与B相连的节点之间也是高度联系的。因此,任何可从B获得的信息,也很容易从其他节点获得。此外,B从不同连接获得的信息很可能是重叠的,因此涉及节点B的连接是冗余的。与之相对,节点A的位置使其成为三个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或“中间人”。因此,节点A很可能从其联系人处得到非冗余的信息。术语“结构洞”指非冗余节点之间的隔阂。由于相互之间存在空洞,它们为第三方(节点A)提供了网络效益。
桥数是网络中结构洞的简单直观的度量。“桥”定义为没有其他间接联系的两个个体之间的联系。
伯特提出了网络冗余(Redundancy)的度量。其目的是估算在节点i的各联系人中,联系人j对节点i的冗余程度。冗余是在与另一节点q的关系中投入时间和精力,而节点q与节点j密切联系。
其中piq是i在与q的联系中投入能量的比例,而mjq为j与q的交互除以j与任何人中最强的联系。
网络中的冗余可通过将所有节点q的乘积相加来算出。用1减去该表达式则表示关系的非冗余部分。i网络的有效大小(Effective size)定义为j的非冗余联系人的总和:
每个节点与其他主要联系人断开连接的个数越多,有效大小就越大。该指标在1(网络仅提供单个连接)和连接总数N(每个联系人都是非冗余的)之间变化。
博尔加蒂(Borgatti)提出了简化公式来计算未加权网络的有效大小:
其中t是个人中心网络中的总联系数(不包括与自身的联系),n是个人中心网络中的总节点数(不包括自身)。该公式可以修改用于计算自我网络的有效大小。
网络的网络限制度(constraint)是每个连接的限制度cij的总和:
该指标衡量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单个集群中的程度。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的(一个联系人消耗网络的大部分时间和能量)和间接的(一个联系人控制着其他消耗网络大部分时间和能量的个体)。
网络约束衡量经理的同事网络在何种程度上紧密围绕着经理,从而限制经理对其他可能的想法和支持的来源。它取决于三个网络特征:大小(size)、密度(density)和等级结构(hierarchy)。如果网络较小(只有少量联系人),并且联系人之间高度连接(如在密集网络中直接连接,或通过多层级网络中各自的中央联系人间接连接),则个体的限制度通常会更高。
结构洞理论背后的思想与弱联系理论(weak ties theory)有一定相似之处,弱联系理论由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根据弱联系理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越强,他们的联系人就越有可能重叠,从而与相同的第三方有共同的联系。这意味着桥接联系是新想法的潜在来源。因此,格拉诺维特认为。强关系不太可能传递任何新信息。
两个概念都依赖于相同的底层模型,但是仍可区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虽然格拉诺维特认为一个联系人是否充当桥梁取决于联系的强度,但伯特认为因果关系的方向是反过来的。因此,他更喜欢近因(桥接联系),而格拉诺维特则支持远因(关系强度)。
富含结构洞的网络被称为创业网络,从结构洞中受益的个人被认为是企业家。该理论的应用的例子包括伯特的一项创业网络研究。他研究了公司供应链中由673名经理组成的网络,并衡量了各经理的社会中间人程度。所有的经理都要提交他们对如何改进供应链管理的想法,然后由评委进行评估。该实证研究的结果是: